半夏泻心汤治疗返流性食道炎( 胃热脾虚寒 )
临床表现
持续或频发性食道部烧灼疼痛感 、 脘腹痞胀 、 饭后不缓解 , 恶心欲 吐, 嗳气、 口苦。
党参 12g, 半夏、 黄芩各 10g, 干姜 9g, 黄连、 炙甘草各 6g, 大枣 5枚。
胃热盛者, 加蒲公英、 白花蛇舌草各 15g, 去干姜 ; 湿热较盛 , 加苡仁 15g, 藿香、 佩兰、 竹茹各 10g, 去干姜 ; 腹胀纳差 , 加陈皮、 佛手 、 枳壳、 鸡内金各 10g, 炒谷麦芽 30g; 呃逆 , 加旋复花10g,代赭石20g;泛酸,加吴茱萸 10g,煅瓦楞子15g; 大便干结, 加枳实 12g, 大黄 6g(后下)。
王某, 男, 54 岁。2006 年 2 月初诊。胸骨
后烧灼痛 、 食辛辣 、 甜食及凉食后 加重 , 伴上 腹痞闷、 恶心口 苦、 纳差 3 年。胃镜示: 返流性食道炎, 慢性糜烂性 胃炎 , HP 阳性 , 病检示 : 轻度肠上皮化生。患者 3年来间断服用摩罗丹, 近半月上症再发来我
科就诊。查见舌质紫暗、 舌苔黄厚腻, 脉滑。证属脾湿胃热。 治宜健脾清胃、 辛开苦降。 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处方: 党参、 蒲公英、 炒莱菔子、 丹参各 15g,半夏、 黄芩各 10g, 薏仁 30g, 黄连、 竹茹各 6g, 陈皮、鸡内金各 12g, 炒谷麦芽各 30g。上方连服 10 剂 , 胸骨后灼热疼痛及上腹部顶胀感明显减轻 , 口干苦减轻 , 纳食增, 舌质红、 舌苔微黄腻 。治疗 已见效, 继续服用 20 剂, 症状基本消失。查见舌质红 、 舌苔薄白,脉滑。复查 胃镜示: 食道部炎症 明显减轻 , HP 阴转 ,为巩 固疗效 , 改隔天 1剂 , 共服 3 月 , 随访 1年无复发。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属 “ 胃脘痛” 、 “呕吐” 、 “呃逆” 等范畴。其病因多为饮食 、 情志所伤 , 病机多为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 胃, 脾气不升 , 胃气不降, 升降失常 , 气机痞塞。脾为阴土, 得阳始运 , 胃为阳土 , 得阴自安 , 就脾脏而言 , 阴常有余 , 阳常不足,对 胃腑来说 , 阳常有余 , 阴常不 足 , 其病 机多为热证 、 实证 , 邪气内陷中焦。根据阴阳所偏从化机制 ,从 胃阳化热 , 从脾阴化寒 , 形成胃热脾寒证。半夏泻心汤是东汉张仲景《 伤寒论》 一首调和寒热的代表方, 主治中阳虚损, 外邪乘虚人内致寒热互结而致心下痞 , 心下 即是 胃脘 , 属脾胃病变 , 现多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 , 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肠道疾病 , 而本证病机为寒热互结 , 升降失常 , 故 以半夏辛开散结 , 降逆化痰 ; 黄连苦降泄热 , 燥湿清脾 ;干姜温中散寒, 调畅气机。三药合用, 寒热得解, 升降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