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称(英文) | stiff neck |
| 拚音 | LAOZHEN |
| 别名 | 失枕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骨伤科疾病,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落枕又称失枕,是颈部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 |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以睡后一侧颈项疼痛、酸胀、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
| 西医病因 | 落枕多因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或睡姿不良,头颈过度偏转,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受到牵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而发生静力性损伤。损伤往往累及一侧软组织,如发生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或肩胛提肌痉挛等。 |
| 中医病因 | 落枕是因睡眠姿势不当或睡中感受风寒所致。 |
| 季节 | 春冬两季发病较高。 |
| 地区 | |
| 人群 | 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 |
| 强度与传播 | |
| 发病率 | |
| 发病机理 | |
| 中医病机 | 中医认为,此病乃平常缺乏筋骨般炼,身体衰弱,气血不足,循环不畅,舒缩活动失调,复因严冬受寒或盛夏贪凉,风寒外袭,致经络不舒,肌筋气血凝滞而痹阻不通,僵硬疼痛而发本病。 |
| 病理 | |
| 病理生理 | |
| 中医诊断标准 | |
| 中医诊断 | 一、诊断: 1.常于睡后起床发现病痛,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春冬两季发病较多。 2.患者头部倾向于患侧,旋头时常与上身同时转动,以腰部活动代偿颈部活动,颈部一侧或双侧疼痛、酸胀,转动时疼痛加剧,其痛可向背部和肩部放射。 二、辨证: 因感受风寒而发病者,可有颈项强痛,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症,此乃风寒外束营卫痹阻之象。若疼痛剧烈,按之如条索,颈项痛如针刺者,乃夹瘀之征。 |
| 西医诊断标准 | |
| 西医诊断依据 | |
| 发病 | |
| 病史 | |
| 症状 | |
| 体征 | 睡眠醒后出现颈部疼痛,头常歪向患侧,活动不利,颈项不能自由旋转。向后看时,须整个躯干向后转动。疼痛可向肩背部放散。颈部肌肉痉挛压痛,触之如条索状或块状。斜方肌、大小菱形肌等处亦有压痛。 |
| 体检 | 颈部肌肉痉挛压痛,触之如条索状或块状。斜方肌、大小菱形肌等处亦有压痛。 |
| 电诊断 | |
| 影像诊断 | |
| 实验室诊断 | |
| 血液 | |
| 尿 | |
| 粪便 | |
| 脑脊液 | |
| 其他诊断 | |
| 免疫学 | |
| 组织学检验 | |
| 西医鉴别诊断 | |
| 中医类证鉴别 | 项痹:常见于老年人,起病缓慢,以项背部反复发作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 |
| 疗效评定标准 | |
| 预后 | |
| 并发症 | |
| 西医治疗 | 可按摩、理疗以解除肌肉痉挛,后期加强颈部活动,多能逐渐恢复。 |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选方: 1.风寒袭络证: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止痛。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或羌活胜湿汤、羌活灵仙汤、葛根汤加减。。 2.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止痛。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 二、外治:局部可贴伤湿止痛膏,风湿跌打膏等。 |
| 中药 | |
| 针灸 | 可选用落枕、后溪穴为主,配合绝骨、昆仑、大椎、风池、阿是等穴,用强刺激手法。耳针可选择压痛点、神门、皮质下等穴,留针20分钟。 |
| 推拿按摩 | 按摩推拿治疗落枕,有很好的疗效。因按摩可很快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故往往经治一次,症状即减轻大半。常用的手法有: 1.揉摩法:患者端坐,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先用小鱼际在患者颈项部和肩肿部肌肉上依次揉摩10~15次。 2.提拿法:揉摩之后,术者用拇指和食指提拿颈项部患处。提拿时手指与肌腹垂直,一提一松,双手或单手交替进行。手法强度以患者感到患处痠胀。微痛为宜。重复操作5~10次。 3.双手端项旋转:上法术毕,嘱患者自然放松颈项部肌肉。术者一手持续托起下颏,一手扶后枕部,使颈略前屈,下颏内收。双后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地左右旋转头部5~10次,以活动颈椎小关节,最后用力将下颏向一侧作稳妥斜板,即可听到清脆之响声,立即感到项部舒适。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 护理 | |
| 康复 | 作头颈部的俯仰旋转活动,以舒筋活络,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
| 预防 | |
| 历史考证 | 落枕在《素问·骨空论》称为失枕,曰:“失枕在肩上横骨间。”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旋台骨》载:"有因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