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三叉神经痛的临证心得及名医经验方
2021-06-21 16:33:10
三叉神经痛的临证心得
三叉神经痛,属于一种神经痉挛性疼痛,是以反复发作的单侧面痛为特点的一种疼痛状态。
按照一般规律,患者一旦患病则很难有自行痊愈的可能。本病属于神经内科的疑难病。
作者体会,本病的治疗,应当从病因研究入手,就临床而言,需要重视区分火热与风寒,三叉神经痛发病急骤,或作或止,倏忽往来,其病因与火热与风寒关系最为密切,但有寒热之别。
因此,临证首重辨寒热,区分寒热是用药之本;其次分清病变脏腑。
三叉神经痛发生于面部,颜面乃三阳经脉循行之地,而与足阳明胃、足厥阴肝尤为密切。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肝足厥明之脉“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故辨证要明病变脏腑经脉,一则有助于明确病变属性,二则有利于引经药的选择。
肝胃分治,用药有别。
治肝重在平肝息风,凉肝降火,柔肝缓急,通络止痛,常用药如羚羊角、僵蚕、蝉蜕、刺蒺藜、珍珠母、茺蔚子、夏枯草、赤芍、白芍、炙甘草等,皆可随证应用。
平息肝风,凉肝止痛,羚羊角最佳。
平肝解痉,息风止痛,天麻为首选,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随证应用,用量从15g起,无效可以逐渐增加剂量。
治胃首先要和胃降气,清胃泻热,兼通阳明胃络,常用升麻、葛根、白芷、吴茱萸。
其中升麻最为首选,升麻入足阳明经,《本草衍义补遗》:“阳中微阴,主脾胃,解肌肉间热……手足阳明伤风引用之的药及发解本经风邪。”用于阳明胃热壅滞,经脉不利之三叉神经痛十分恰当。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寒证用乌头桂枝汤加减,乌头用量受限,可酌加天南星、白附子、天麻、蜂房等,散寒通络止痛。临证常需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可以避免引起呕吐。
另外,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久病入络,常常需要配伍风药、虫类药通络止痛,常用药如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土鳖虫等。注意避免诱因的刺激。如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
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尽快缓解患者的剧烈疼痛,《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具有养阴柔肝,缓急止痛发热良好作用,因此,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随证配伍,以求尽快取得缓解疼痛的疗效。
此外,各种神经痛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证,经方芍药甘草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对于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坐骨神经痛等,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的挛痛为特征者,可以作为投用本方指征;如疼痛剧烈,临证可以相应增大方中药物剂量,同时还可采用顿服法。
图片
02
名医经验——赵锡武
选自《赵锡武医疗经验》
三叉神经痛,中医学中名谓偏头风,其痛随触随发,作止如常。
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
自外入者风、火循经之邪;自内发者,气血痰郁之阻塞皆能为痛;或蔽覆其清阳或瘀塞其经络,因之与正气相搏,邪聚则脉满,若邪气稽留则脉亦满,而血气乱故久痛。
偏头痛总属厥阴、少阳、阳明。胃肠燥热,肝胆风火,三经之邪壅闭经络。使脉满肿胀迫及神经则剧痛突然发作,风火之邪其性动,故时发时止。
以石膏、黄芩、葛根清阳明,柴胡,黄芩以清肝胆,芥穗、钩藤、薄荷、苍耳子、蔓荆子以驱风散火,全蝎、蜈蚣以止痉挛,赤芍、甘草活血消肿以止痛,屡试屡验。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处方如下:生石膏24g,葛根18g,黄芩9g,赤芍12g,荆芥穗9g,钩藤12g,薄荷9g,甘草9g,苍耳子12g,全蝎6g,蜈蚣3条,柴胡12g,蔓荆子12g。
目痛甚加桑叶、菊花,牙痛甚加细辛、生地、牛膝。
03
名医经验——李寿山
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头痛眩晕专辑》
瘀血头痛,临床除脉见细涩,或弦大,舌质暗赤有紫气或见瘀斑瘀点外,最可靠的证据是观察舌下脉络的形态与颜色,只要见青紫、淡紫,粗大而长,甚或怒张有结节,结合临床证候,便可基本断定瘀血证。
临床积累几十年经验,悟出一方,以芎归散为基础加蜈蚣、细辛二味,名曰通络活血汤,用于临床颇有效验。有注射杜冷丁头痛不解者,服本方霍然而愈。
组成:全当归10-30g,川芎15-50g,细辛3-9g,蜈蚣1-3条(研末冲服更佳),痛甚者日服3次。
图片
04
名医经验——夏度衡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头痛眩晕专辑》
三叉神经痛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突发突止的短暂暴痛,常伴有同侧面肌抽搐,痛止则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从主症入手,认为:短暂暴痛,突发突止,是风性数变;常伴面肌抽搐,是风性主动,故此乃风邪所伤,非胃热所致。
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是为久病;且无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及喉痒、咳嗽、鼻塞等外风侵袭见症,故当属内风为患。
从而提出了三叉神经痛主要系肝阴血不足,肝阳偏亢,化风上扰所致,应以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为其主要治则的学术见解。
在临床用药方面,夏氏认为,肝风上扰,当静以制动,治疗此病以生牡蛎、石决明为上品,惟此二药平肝潜阳之力专;
选用白芍、甘草,取其酸甘化阴之用,缓急止痛之功;不可不辨轻重及一概施以熟地、麦冬之类养阴,否则阴未骤生,反使胃脘壅滞,一病未平,一疾又起;久病入络,当择味苦性微寒的丹参以佐之。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夏氏总结出其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之方四味芍药汤:白芍30g,生牡蛎30g,丹参15g,甘草15g。
痛剧,病情顽固者,可加重1/3-2/3的剂量。
方中重用白芍、生牡蛎以柔肝潜阳熄风;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丹参养血通络合具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之功。
在通常的情况下,夏氏治疗三叉神经痛均首选此方,或以此方为主进行加减运用。
兼见烦躁易怒、口苦、面赤、大便干结者,酌加龙胆草、大黄、黄芩;若鼻塞、鼻窦部胀痛则颜面疼痛(三叉神经痛)加重者,加辛夷、苍耳子、白芷、薄荷;
兼见牙龈红肿胀痛,或龈缘溢脓、渗血者,酌加葛根、生石膏、生黄芪、蒲公英;兼见牙龈红肿胀痛而见舌体肿胀、舌苔滑腻者,加葛根、苍术;
兼见腹胀、纳呆者,酌加神曲、藿香、茯苓、白术、党参;兼见前额或眉棱骨疼,项背强、头胀、恶风者,酌加防风、白芷、桂枝;
兼见胸闷、咳嗽、口流涎沫者,酌加茯苓、苍术等药物;兼见潮热、心烦、咽干、口燥不多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酌加生地、鳖甲、丹皮、栀仁。
三叉神经痛主要系肝阳化风上扰所致,系指一般规律而言。
少数病例有“阳明风热”,“瘀血阻络”,“寒凝经脉”等其他证型出现,临床上亦会有兼阴虚、兼肝火、兼胃热、兼外风(外风引动内风),挟瘀、挟痰者。
临证中,应始终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若病证为肝阳化风上扰(三叉神经痛患者属此病证者为多),则投以四味芍药汤;
若夹杂其他症状,需兼而治之时,则在四味芍药汤的基础上,再辨证加投相应药物;若其他疾病上升为主要矛盾(包括重感冒等),则又需暂停四味芍药汤,而改用其他方药。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