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艾灸疗效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提升艾灸疗效的中药。
背景技术:
人类面对21世纪疾病的改变,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迅速增多,自我防病保健意识的增强,寻求一种效果可靠,过程轻松,应用安全,方法简便的防治之法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针灸是今后调理减肥,驱寒,化解疲劳,对缓解腰部酸胀、肩椎炎、脊椎炎、头昏、脑胀、失眠、肾亏、肾虚、胃寒、胃胀、排毒养颜、风湿疼痛、痛经、宫冷、宫寒等症状最健康有效的疗法,当然,为了提升疗效所做出的一些措施,势必将会受到广大人群的欢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提升艾灸疗效的中药,以克服目前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提升艾灸疗效的中药,由下列组分制成:川穹15克,肉桂20克,白芷25克,丁香15克,川椒5克,羌活15克,菖蒲15克,木香8克,吴茱萸 10克,徐长卿10克。
其中,本发明对所有原料的来源并没有特殊的限制,为市售即可。
本方以川芎、肉桂为君药:
川芎,性辛温,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是血瘀气滞要药;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主入肾经补命火,对久虚体质,鼓舞气血生长之效。
二者合为君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补虚泄实,止全身痛。
白芷、羌活为臣药:
白芷,性辛温,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可治皮肤风湿瘙痒;
羌活,辛苦温,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祛风寒,风湿,主治风寒湿痹,肩背肘等关节疼痛。
二者共为臣药,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既可治风寒感冒,浑身瘙痒,又能治风湿痹痛。
川椒、丁香,吴茱萸,菖蒲,木香,徐长卿为佐使药:
川椒,丁香,吴茱萸:为温中散寒药,可散中焦寒气,行气止痛,助阳止泻;
菖蒲、木香:芳香行气药,化湿除痰,开窍醒神,活血定痛,健脾消食,安神宁志。
徐长卿: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止痛止痒,解毒消肿。
诸药合用,活血行气,散寒止痛,安神宁志,健脾消食,补阴阳之气,调周身气血之平衡。
本发明将上述几种物质按照君臣佐使进行复配,相互作用,具有增强免疫力、温经通络、协调气血、平衡阴阳、散寒除湿、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功效,整剂药物在使用时,温度较高,对人体进行艾灸时的穿透力较强,活化人体细胞,对于提升艾灸的疗效有非常好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提升艾灸疗效的中药,由下列组分制成:川穹15克,肉桂20克,白芷25克,丁香15克,川椒5克,羌活15克,菖蒲15克,木香8克,吴茱萸10克,徐长卿10克。
制作方法:全方采地道药材,除吴茱萸外,皆磨粉生用。吴茱萸用甘草汤制过。炮制方法:拣去柄梗,筛尽灰尘,每5千克纯药用甘草半斤煎汁后,捞去甘草,加适量温水倒入缸内或盆内,再将吴茱萸投入甘草水内,泡半小时,捞起滤干水分,放簸箕内晒干,以降低毒性。
使用方法:令患者仰卧于床上,在督脉、任脉周围撒药粉,再铺姜泥,形成姜墙,最后在姜墙上燃烧3年以上高比例的陈艾,持续时间在80分钟。
随机抽样治疗病例100例,其中95例有显著效果,其它5例有改善,但不怎么明显,下面是列举的几个具体例子。
具体病例1:李某,男,50岁,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关节肿胀、疼痛、有酸胀感,情况越来越严重。常用的艾灸经过一段时间效果不怎么明显,艾灸时,在督脉、任脉周围撒药粉,再铺姜泥,形成姜墙,最后在姜墙上燃烧3 年以上高比例的陈艾,持续80分钟,两个疗程后,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身体状态好,工作越干越起劲。
具体病例2:王某,女,29岁,白领阶级,上班期间长期坐在电脑前,运动量少,腿部脂肪积累。艾灸时,在督脉、任脉周围撒药粉,再铺姜泥,形成姜墙,最后在姜墙上燃烧3年以上高比例的陈艾,持续80分钟,五个疗程后,整个腿部的脂肪明显减少,人也越来越自信。
以上为病例中随机抽取的若干病例,通过以上配方制得的中药可以有效提升针灸的疗效,制备方法简单,容易实现,使用方法简便,有利于市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