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盂肾炎、乙肝肾炎等病临床症见浮肿久治不愈,小便短少,面黄,乏力,身体虚弱,尿中蛋白久不消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者,治宜健脾益肾、解毒化瘀。治疗方法如下:
处方:黄芪、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石韦各15克,熟地、山药、茯苓各10克,地龙、党参、丹参各6克。
加减:浮肿重者,加白术、泽泻、车前子(包煎)各10克;热毒盛扁桃体红肿、慢性咽炎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山豆根各10克;皮肤疮疖者,加地肤子10克,苦参6克;血压高者,加夏枯草12克;伴血尿者,加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各10克,三七(研粉冲服)6克。
用法:先将药物用清水泡60分钟,用小火煎2煎,第一煎煎至半小时取药汁100毫升,再煎半小时取汁100毫升,第二煎煎50分钟取汁200毫升,两煎共取汁400毫升,分2~3次饭前半小时温服。
方 解
方中黄芪味甘性温,健脾补气利水消肿,经动物试验能改善肾功能,修复破损的组织,消除蛋白尿为主药;党参、熟地、山药健脾益肾,气阴双补,辅助黄芪发挥补益作用;鱼腥草、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有明显的消炎作用,经实验提示二药可抑制肾小球萎缩和纤维组织增生为佐药;凝血机制的障碍对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均有重要影响,丹参、地龙、益母草活血化瘀,疏通肾络,能改善微循环及高凝状态,有助于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和病变组织的修复,亦为佐药;茯苓甘淡健脾利湿,石韦苦甘利水消肿,二药增强通利之功为使药。以上诸药相辅相成,共奏健脾益肾、解毒化瘀消肿之效。
体 会
临床应用时部份中药根据病情可遵医嘱加大药量,如:鱼腥草、黄芪可用至100克,益母草可用至60克。慢性肾小球疾患,特别是顽固蛋白尿是棘手之症,治疗时一定要有耐心,辨证准确后要坚持守方,主药不能频繁变换,一定要服满3个疗程(1个疗程2个月),连续调理2~4年,否则难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