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胆囊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为:上腹正中或右上腹隐痛、饱胀,进食油腻食物或情绪变化时发病或加重,疼痛可向右肩胛下区放射,并有反复发病的特点。西医保守治疗多以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原则。与西医相比,中医辨证论治在缓解疼痛、增进食欲及改善患者整体状况等方面有明确的疗效,在保守治疗方面有其优势。临床用中药散治疗胆囊炎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共治疗20例,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炎患者。
.
治疗方法
处方:紫花地丁、龙胆草、金钱草、苦参、茵陈、红花、鸡内金、人造牛黄、熊胆粉、羚羊角、姜黄、牛胆粉、柴胡各等量。
用法:以上中药混匀研成粉,每次3~5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治疗结果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B超检查胆囊炎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有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B超检查胆囊炎好转,随访半年未复发;
无效:症状体征没有改变或治疗期未满改用其他治疗者。
结果:治愈11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0%。
.
病案举例
巴某某,42岁。腹胀,恶心,口干1个月余。继至右上腹隐痛、食少、厌油性食物、头痛、心烦、失眠、乏力。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中医检查发现:慢性病容,颜面灰暗,肝胆脾未触及,尿黄,舌质红、苔黄,脉细沉紧。治则:清湿热,泻胆火,健脾胃。处方:紫花地丁、龙胆草、金钱草、苦参、茵陈、红花、鸡内金、人造牛黄、熊胆粉、羚羊角、姜黄、牛胆粉、柴胡各20克。共混匀研成粉,每次服5克,每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连服10天。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服药20天后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报告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体 会
慢性胆囊炎以口干苦,胸闷,右上腹胀痛,隐痛,大便时干时稀,且以进食辛辣或油腻之物后诸症加重者为特征,可经B超检查而确诊。本病与饮食、内分泌代谢有关,本病病因为湿热之邪侵入肝胆。胆位于中焦,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藏胆汁,主疏泄,以降为顺,若湿热之邪蕴结于胆,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在上则胸闷、口干苦,于中则胁胀痛,至下则大便失调。根据清利湿热,疏肝利胆而立法,选柴胡疏肝利胆;紫花地丁、苦参、羚羊角、牛黄、牛胆粉清热解毒;金钱草、龙胆草、茵陈清利肝胆除下焦之湿热;鸡内金健脾消食开胃;红花清热凉血。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清利下焦、健脾消食开胃而见效。
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南方名医”是《医药星期三》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医药星期三》报是全国邮发的,以中医药治疗为特色的,刊发医药保健、健康养生知识为主的专业保健科普报。开设有“中华医药””中医精粹“”民族医药“”药膳食疗“等中医专版。全国邮发代号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