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学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第一次提到大补阴丸。他总结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根据这一理论他研制出大补阴丸,又称大补丸。现在我国颁的药品标准记录,“大补阴丸”的药材组成为熟地黄120克,知母(盐炒)80克,黄檗(盐炒)80克,龟甲(酥灸)120克,猪脊髓160克。制作方法是用以上五味,熟地黄、黄檗、龟甲、知母粉碎成粗粉,猪脊髓置沸水中略煮,除去外皮,与上述粗粉拌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10~15克,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可制成。
长久以来,滋补肾阴药物繁多,每一种药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针对这一点朱丹溪说:“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善卫生者,宜常养其阴,俾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体强无病。今人纵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真愈竭,孤阳妄行。而劳瘵潮热,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易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此疾者,百无二三。是方能骤补真阴,承制相火,较之六味,功效尤捷。”
前面提到大补阴丸是由黄檗、知母、熟地黄、炙龟板四味药组成,其中黄檗由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做成,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湿热泻痢,对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都有很好的效果。知母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草本植物,多生长于野外向阳山坡边或者草原及杂草丛中。可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有清泄肺火、滋阴润肺的作用。另外还能降肺火,滋肺肾。在中医用药方面也常常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