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肩周炎其实很简单,在患处贴一张发热膏药,再在颈椎3、4、5再贴一张发热膏药。二天就好。我治了上千例了。不过我的发热膏药是自己做的。
发热膏药的制法:松节油、红花油、白酒各等份调老颧草粉,调成糊状,敷患处,外用像皮胶或止痛膏药固定。24小时后去药。
老鹳草-民间传说
老鹳草老鹳草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来历。相传在隋唐时期,中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云游四川峨嵋山上的真人洞,并在洞中炼丹和炮制多种治疑难病的妙药以解除病人的疾苦
由于四川属盆地气候,湿度很大,上山求医的患者大多都患风湿病,而孙思邈用遍所有方法仍束手无策,孙思邈陷于一片苦思之中。一天,孙思邈带着徒儿上山采药,忽然发现有一只灰色的老鹳鸟在陡峭的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名小草,随后拖着沉重的躯体缓慢地飞回密林的鹳鸟窝中。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去啄食此草,奇怪的是这次老鹳比上次飞得雄健而有力了。于是,孙思邈对徒儿说:老鹳鸟长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极易染上风湿邪气,老鹳鸟能食。此草说明此草无毒,食用该草后此鸟疾飞更有力,表示该草对动物有一定益处。随即命徒儿采回很多这种无名小草,煎熬成浓汁,让前来应诊的风湿病患者服用,并带些药草回去自己熬汤服用。
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原来双腿及关节红肿的症状均已肿消痛止,并且可下地而行走了。喜讯惊动了各地山民,人们奔走相告,慕名前往治病的络绎不绝。有许多经过治疗痊愈的风湿病人,请孙思邈给此药草起一个名字,孙思邈略思片刻称道:此药草是老鹳鸟认识发现的,应归功于老鹳鸟,故取名为“老鹳草”。
由于中药老鹳草对风湿病确有显著的疗效,民间习用的老鹳膏和老鹳草外用膏药治疗风湿痹证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肩头风 摘自-----天保五十方(林生堂校对版----- 二十四方)
活螃蟹数枚,捣成肉泥摊于布上,贴敷肩胛最痛处;晚贴晨除;连贴二次即愈。
中医对蟹的解释
1.《本经》:主胸中邪气热结痛,歪僻面肿。
2.《本草经集注》:杀莨菪毒。
3.《别录》: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益气。
4. 崔禹锡《食经》:主查鼻恶血,明目醒酒。
5. 孟诜:主散诸热,治胃气,理筋脉,消食。醋食之,利胶节,主五脏中烦闷气。
6.《本草拾遗》:蟹脚中髓、脑.壳中黄,并能续断绝筋骨,取碎之微熬,纳疮中筋即连也。
7.《日华子本草》:治产后肚痛血不下,并酒服;筋骨折伤,生捣炒署良。
8.《滇南本草》:山螃蟹强壮筋骨,并能横行络分。
9.《纲目》:治疟及黄疸;捣膏涂疥疮癣疮;捣汁滴耳聋。盐蟹汁,治喉风肿痛,湖含细咽即消。
10.《本经逢原》:生捣涂火烫。
11.《随息居饮食谱》: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
选方
①治骨节离脱:生蟹捣烂,以热酒顾入,连放数碗,其渣涂之,半日内,骨内谷谷有声即好,干蟹烧灰,酒服亦好。(《唐瑶经验方》)
②治跌打骨折筋断:螃蟹,焙干研末,每次三至四钱,酒送服。(《泉州本草》合骨散)
③治小儿解颅:蟹螯并白及烂捣,涂囱上。(《本草衍义》)
④治湿热黄疸:蟹烧存性研末,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日服二次。(《濒湖集简方》)
⑤治疥癣:螃蟹焙干研末,调猪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漆疮延及满身:捣烂生蟹涂之。又可敷疥疮湿癣之久不愈者。(《肘后方》)
⑦治妇人产后儿枕疼:山螃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干,热烧酒服,良效。(《滇南本草》)
香辣蟹简介
《周礼》中载有“蟹胥”,据说就是一种螃蟹酱,可见早在二千多年前,
螃蟹已作为食物出现在我们祖先的筵席上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介
绍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把吃蟹的方法又提高了一步。后来陆龟蒙的《
蟹志》,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都是有关蟹的专著,中国人
对蟹的知识更丰富了。
但吃蟹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却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世说
新语.任诞》记载,晋毕卓(字茂世)嗜酒,间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
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种人生观、饮食观影响许多人。从此,
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风流韵事,而且渐渐发展为聚
集亲朋好友,有说有笑地一起吃蟹,这就是“螃蟹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