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门冬汤加减治咳嗽
麦门冬汤加减治咳嗽
1.麦门冬汤的源流麦门冬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10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方由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组成。
其中“大逆”,多认为是“火逆”。该方主要是针对虚火咳喘,由于肺胃津伤,虚火上炎,肺胃之气上逆,故咳喘;津液受伤,津不能上承,故咳而咽喉干燥不利,咯痰不爽。由于阴津亏虚,故有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虚数等症。
方中以麦门冬为主药,且重用(7升),在于润肺养胃,清虚火;人参、大枣、粳米、甘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益气生津而润肺燥;方中还应用了少量半夏(1升),在于下气化痰;方中人参、半夏之燥性可由麦冬等制约。全方润肺生津。前人多用于治疗肺热叶焦之虚热肺痿之证。如《肘后方》即用本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其他医家亦用于劳嗽不愈、胃虚呕吐、津枯噎膈、大病瘥后咽燥虚喘等证,效果良好。
后来,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在金匮麦门冬汤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入桔梗、桑白皮、生姜、生地、紫菀、竹茹、麻黄,去掉人参、大枣、粳米,制成麦门冬汤(俗称千金麦门冬汤),主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赢瘦,五心烦热,渴而便秘。
其病机,多因外感寒邪,入里化火,伤及肺阴,虚火上炎。肺气上逆,故咳唾;气机失畅,故胸膈胀满;虚火灼伤肺络,故咳血;阴虚内热,故上气赢瘦,五心烦热;虚火灼津,津不上承,故口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行,耗损肠道津液,故大便秘结难行。
如唐容川《血证论》中评:“是病虽生于寒,而实因寒动火。治法但温其寒,益动其火,宜清火疏寒,面面俱到,斯不差爽”。
故千金麦门冬汤在治疗上侧重于清火疏寒,方中以桔梗、桑白皮、半夏、生姜化痰,生地、紫菀、竹茹、麦冬清敛火气,麻黄搜剔陈寒,甘草调和诸药。
唐容川评述曰:“凡寒中包火,火中伏寒,皆能治之。”(《血证论.卷七·方解上》)唐容川常将其用于治疗感冒、喘息、咳血等证(见《血证论》卷二咳血、卷六感冒、喘息)。
从以上可看出,金匮麦门冬汤与千金麦门冬汤在古代主要是针对肺燥津伤之肺痿而设,此证多由肺脏久病或他病转化而来,热在上焦,消亡津液,阴虚生内热,津枯肺燥,清肃之令不行,脾胃上输之津液转从热化,煎熬而成涎沫,或因脾胃阴伤,不能上输于肺,肺失濡养,遂致肺叶枯萎。
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所云:“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或从汗出,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2.加味麦门冬汤的创制张师受两方治疗肺燥津伤之咳唾涎沫启示,同时结合吴鞠通秋燥后期肺胃阴伤之咳嗽运用沙参麦冬汤治疗的思路,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中所述,“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结合临床的实际情况,对麦门冬汤加减化裁,形成加味麦门冬汤,方由麻黄、麦冬、生地、紫菀、前胡、桔梗、金银花、剌蒺藜、黄芩等组成,主要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各种肺炎、支气管哮喘、结核等所致咳嗽,以阴虚型治疗效果尤佳。
加味麦门冬汤中,以麦冬、麻黄为君,麦冬滋养肺阴,麻黄宣肺平喘;紫菀、前胡、桔梗为臣,增强麻黄的宣肺止咳平喘力量;生地、金银花、黄芩、剌蒺藜为佐药,其中,生地滋肾养阴,与麦冬相配,金水相生,共达滋养肺阴之效;金银花、黄芩苦泄,清肺热;方中较为重要的佐药是刺蒺藜,该药辛、苦,微温,主要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止咳平喘,增强麻黄、前胡等止咳平喘作用;二是用于制约麻黄的辛温动阳之性,由于麻黄能升阳动阳,有的咳嗽患者在服用该药后,出现心烦、汗多、失眠等。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史而易于肝阳上亢的患者,则运用该药后更易诱发或加重基础疾病,出现上述或更严重症状,而麻黄的开宣肺气之效较好,又需要用。张师通过长期临床摸索,结合《医宗必读·咳嗽》所论“因内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并受柳宝诒有关案例启示,柳宝诒在其《温热逢源·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中有治门生金石如“新感引动伏邪肾阳先馁”案,柳宝诒在处理温托与清泄关系上,其用“麻黄制豆豉,附子制大生地,桂枝制白芍”运用刺蒺藜,以其平肝熄风作用而制约麻黄动阳、动风之弊,且又能增强止咳平喘作用,实为一箭双雕,制方巧妙。
该方主用于多种呼吸系统感染所致咳嗽后期。以阴虚为主者最为适宜,患者常有咳嗽,痰少,或干咳,胸闷,咽部不适,面部潮红,甚或气紧咽痒,舌红少苔,脉细等基本表现。
若咳痰黄稠,大便略干,脉数,则肺之余热尚未净,宜增入桑白皮、地骨皮;若咳痰不爽,痰黏难出。可入川贝母、竹茹等化痰;若咳嗽较久,可入百部敛肺止咳;或患者大便稀溏,则宜去生地,改用北沙参等润肺,并适当减少金银花、黄芩的剂量;若咳嗽较甚,伴胸闷,则宜增强开宣肺气之力,入杏仁、款冬花、葶苈子等;若伴咽喉不适明显,察咽部充血,可去生地,入牛蒡子、马勃等。
该方与沙参麦冬汤比较,则有不同。如前所述,吴鞠通沙参麦冬汤主治阴虚久咳喉痒之证.无肺气郁滞之候。而加味麦门冬汤则适用于阴虚肺气闭郁出现的胸闷气紧,咳痰不爽或干咳,口干,舌红少苔。张师在临床运用该方过程中,加减灵活,治疗咳嗽,取效良好,极大地拓展了麦门冬汤原有的应用范围。
陈某,女,65岁。反复咳嗽咳痰30年,复发加重1周。此次发病因1周前感冒导致咳嗽咳痰,发热,微恶寒,体温38,头身痛,口微干,经服用羟氨苄青霉素胶囊后,发热恶寒头身痛症状解除,现症:咳嗽不止,咯白色黏痰,胸闷,口干,舌尖红,苔白略黄,脉细数。
胸片提示支气管炎,肺气肿。
中医诊断:咳嗽;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阻塞性肺气肿。
辨证:肺阴损伤,痰湿留恋,肺气闭郁,余邪未净。
治疗:养阴化痰,宣肺止咳,清泄余邪。以加味麦门冬汤加减,药用:炙麻黄9g,前胡、麦冬各15g,生地、苦桔梗、桑白皮12g,刺蒺藜、金银花、黄芩各15g,甘草6g,地骨皮12g,瓜蒌壳15g,川贝母(打粉,兑服)、广陈皮、杏仁各12g。3剂水煎服。
服上药3剂后,胸闷、咯痰症状消失,但仍偶见干咳,苔已变为正常,舌尖不再红,脉细略数。辨证:热病后肺阴虚,以润肺止咳、补益肺脾为主。
药用:北沙参20g,麦冬18g,炒白术、茯苓各15g,广陈皮12g,甘草6g。服3剂而愈。
按此证,一诊患者咳苔白微黄、脉细数,说明余邪尚未完全衰减;咳嗽有痰色白.说明痰浊内阻;口干、脉细,肺阴受损。故方中以金银花、黄芩、地骨皮清泄余热;以麻黄、前胡、瓜蒌壳、苦桔梗、广陈皮开宣肺气,止咳平喘;以麦冬、生地养阴润肺;方中配以刺蒺藜,既增强止咳平喘作用,又制约麻黄升阳发汗升动之副作用;以川贝母、广陈皮化痰。二诊时,该患者病情大为改善,余邪已退,痰湿基本化解,然正气未完全恢复,阴虚肺燥,肺脾气虚,故以养肺阴为主。方中麦冬、北沙参养阴润肺,白术、茯苓、广陈皮、甘草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善后而愈。
“止嗽散”是清代程钟龄先生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治疗咳嗽证的一个方剂,其药物的组成是:紫菀三钱,百部三钱,桔梗三钱,白前三钱,橘红二钱,甘草二钱,荆芥钱半,水煎服,也可以研为散剂,每服三钱,开水送下,饭后服。
一、药物性能的分析
紫菀与百部性温润相同,而味苦亦相同,但紫菀有辛味,百部有甘味之不同,都入肺经,皆可理肺止咳,既有辛甘开发为阳,又有甘苦肃降为阴的作用。其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有苦味之不同,都入肺经。桔梗能升提肺气排脓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甘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属寒属热均能应用。总之这四味药具有上升下降,有出有入的双重功能。故能调整气机出入升降的失常。
另外,佐以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解表,通窍利咽。甘草缓急止嗽,并能调胃,若与桔梗配合名“甘桔汤”,再配以荆芥为“荆芥汤”,同有利咽喉而止痛的功用。
以上七味药的组成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既有辛甘为开,又可甘苦而降,故适用于肺之宣化肃降,更能加强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二、在临床上的运用
当病人初诊时主诉为咳嗽,首先问其发病日期,因为日期的多少对于病情的演变关系很大,继问其既往证是否有咳喘宿恙,围绕其主诉重点询问其自觉症状,同时对于天气之阴晴,气候的寒暖,与咳嗽也有关系。止嗽散是治疗由于外感风寒而引起咳嗽所适应的一个方剂。
(1)风寒咳嗽
主证:
咳嗽,痰色白而稀,兼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头痛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证候分析:
咳嗽是肺经受邪气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症状。由于风寒犯肺,肺气不温,故痰白而稀。肺开窍于鼻,窍不通故鼻塞而流清涕。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腠理被束,卫外之阳被遏,故恶寒发热,或头痛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邪气在表而无里症。脉象浮为在表;弦乃正气与邪抗争,故出现弦而紧张状态。证属风寒犯肺,邪束肌表,肺气不宣。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味。紫菀三钱,百部三钱,白前三钱,桔梗三钱,橘红二钱,甘草二钱,荆芥钱半,防风二钱,苏叶二钱,生姜一钱,姜夏三钱,茯苓三钱,水煎服。此由于外有风寒表证,故加防风、苏叶,配合荆芥以发表。加生姜、姜夏、茯苓以温肺燥湿化痰。
(2)咳嗽未愈
主证:
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喉中发痒。已无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弦而略有滑象。
证候分析:
外感已除,留有咳嗽余恙,痰白而粘,咯而不爽,肺系余邪未解,将有化热之机,脉已不浮,但兼有滑象,证属痰壅肺系。
治法:
宣肺肃降,开痰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减。以止嗽散原方将荆芥减为五分,加炒杏仁三钱,川贝母粉二钱冲服。这因为表邪已除,故将荆芥减量,但只有肺系余邪未净,少留荆芥以搜肺系余邪。痰粘咯而不爽,故加杏仁肃降肺气。加贝母以润肺,使其咯痰易出,并防其化热烁肺。
(3)湿热咳嗽
主证:
痰量较多,色黄白相间,并连粘不清,苔黄而腻,口干不欲饮水,脉滑而略数。
证候分析:
素有湿热内蕴,以感外邪,最易转为肺经湿热,故痰色黄白粘腻不清,苔黄而腻,口干不欲饮水,脉滑而略数,证属湿热蕴肺。
治法:
利湿清热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减。按原方荆芥减为五分,加前胡三钱,白蔻二钱,苡仁五钱,节菖蒲三钱,炒杏仁三钱,滑石三钱。这里加菖蒲、白蔻以化湿浊;加前胡清湿热而止咳;加滑石、苡仁清热利湿;加杏仁肃降肺气。
(4)肺火咳嗽
主证:
咳嗽气促,咯痰不爽,痰黄而稠,胸胁闷痛,口干思饮,舌质稍红,苔黄燥,脉弦滑而数。
证候分析:
咳久不愈,肺失肃降,肺气膹郁而化火,故痰黄而稠。气机不利,故胸肋闷痛。口干思饮,苔黄燥,脉弦滑而数乃肺经郁火之证。
治法:
清肺火而止嗽。
方药:
止嗽散加减。按原方减去荆芥,加桑白皮三钱,地骨皮三钱,黄芩二钱,炙杷叶四钱,炒杏仁三钱,全瓜蒌四钱,炒枳壳三钱。因为肺已化热,故去荆芥,加桑白皮、地骨皮、黄芩以泻肺火;加炒杏仁、炙杷叶肃肺清热止嗽;加瓜蒌润肺,枳壳开胸利膈。
(5)燥热咳嗽
主证: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带血丝,咽干而痛,或声音嘶哑,舌质红,苔干燥,脉沉细而数。
证候分析:
咳嗽日久,化燥伤津,肺失润泽,故干咳少痰;灼伤肺络,故痰带血丝;咽喉失调,故咽干而痛,声音嘶哑。舌质红苔干燥,脉细数,属燥伤肺阴之证。
治法:
清肺润燥而止咳。
方药:
止嗽散加减。按原方减去荆芥、橘红、白前,加川贝母二钱,沙参四钱,麦冬四钱,知母三钱,玄参三钱,胖大海三钱,金果榄三钱,蝉蜕三钱。因为肺已化燥伤津,故去荆芥、橘红、白前。加川贝母润肺止嗽;加沙参、麦冬、知母、玄参滋阴生津;加胖大海、蝉蜕润咽喉开声音,金果榄利咽喉而止痛。
最后谈谈程钟龄先生所制定的止嗽散是根据什么病因病理?采取什么治疗措施?为什么选用这七味药?
(1)咳嗽是肺经受邪气刺激所出现的一种症状。它的病因有两类:一种是外感;一种是内伤。止嗽散是为外感风寒犯肺所引起的咳嗽而设的。
(2)肺位于胸中,为脏腑之盖,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外主皮毛,为一身之表,内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机,司清浊之宣运,与大肠为表里。肺为娇脏,畏寒畏热,不耐邪侵,又为清肃之质,最厌污垢。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最易犯肺,因而引起肺气不宣,肃降失司,造成痰涎滋生,阻塞肺窍,所以引起咳嗽。邪束肌表,故有头痛或身体痠痛。正邪交争出现恶寒发热。肺气不温故鼻流清涕,痰白而稀。鼻窍不通故鼻塞而喉中发痒。归纳起来它的病理是由于外受风寒所侵,肺卫受邪,肺气不得宣扬和肃降所致。
(3)在治疗方面针对以上的病因病理为根据,采用发表而散风寒,宣肺祛痰而利气机的措施。因为外有表邪必须发散,驱邪外出,不散则邪气留恋而不解,所以应当采取祛邪而不伤正权衡用药。
同时更应当注意的是初起风寒咳嗽,不要过早的妄用清凉酸涩或攻伐的药物,假如不慎,将有闭门留寇,而有遗害之虞。因为咳嗽是排除病邪的有益动作,不宜加以制约。如果咳嗽被制止约束,则逗留于肺系有邪之痰涎,可蔓延于肺脏而有遗害的形成,所以不可妄用。因为清凉则妨碍发散,不能使邪外出;酸涩则约束肺气宣布,使邪气逗留,如同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势必穿墙而走,所以中医有这种说法:“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实为经验之谈。
总之,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依据肺为娇脏的特点,畏寒畏热,因此不可过用苦寒的药物,以免过寒伤肺,致使肺气不宣,停液成痰;但也不可过用辛热,以防过热烁肺劫津之弊。
(4)针对以上所说不可过寒过热的告诫而组成止嗽散,内中共有七味药,它的配合扼要的分析为“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八个字。取其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的评价。从前面七味药的性味分析也可以看出它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性质。而它的功用是能宣能肃,能升能降,有表有里,具备着宣不过散,肃不过下的特点,可称为和解之剂。不论新久咳嗽皆可随证加减运用。
(5)在临床上运用成方,首先必须弄清药物的药理作用,这不仅可以正确理解它的效能,而且在临床上随证应变,确当的配伍和加减也心中有数。外感咳嗽初起是由于风邪犯肺,有的逐渐转化出不同类型,所以必须“因证制宜”,灵活运用,不可呆板套用。所谓“因证制宜”,就是要掌握病证的整体性,随着机体内在的特殊性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变更方药。病情是有变化的,所以运用方药,不能对号入座。
(6)白前这味药,有的药物学记载性微温,味辛甘,也有的记载性微寒,味辛苦,也有的记载性平,味辛甘。它的功用都记载宣肺降气,祛痰止咳。但究竟孰是孰非?我们曾将白前一两用水煎之,经过三个人的亲口尝试,性是平淡的,味是略有甘辛,没有苦味。根据气味的性质按药理升降浮沉来定其作用,是“味薄者升”,其味略有辛甘是属于这一类;“气薄者降”,其性平淡则属于这一类。如此看来,“辛甘者升”,能宣肺开壅散邪;“平淡者降”,能调水道,下输膀胱。有的药物学记载治肺气壅实,搜肺中风水是有道理的。
(7)根据现代药理学的分析,桔梗内含有皂碱,为刺激性祛痰药,能刺激气管上部粘膜引起咳嗽借以排出痰液。甘草内含甘糖,不但可作为矫味药,而且具有刺激气管粘膜促使分泌增加,协助桔梗而奏排痰之力。其它如紫菀含有紫菀素,百部含有百部碱,白前含有皂素等,都有镇咳化痰的功效。
以上诸药不但中医历来常用以宣肺化痰止咳,而且近代一些西药的止咳剂中亦有使用。可见本方对于治疗咳嗽用之有效,从它的药理分析来看是有科学根据的。
治疗肺气肿验方
处方:山药90~150克,玄参25克,白术、炒牛蒡子各15克,鸡内金10克。每日1剂,每剂2煎,取药液300~400毫升,分2~3次温服。
加减:咳剧者加川贝、瓜蒌、杏仁各10克;痰多者加半夏、茯苓、陈皮各10克;喘甚者加白芥子、苏子、白果各10克;心悸、夜寐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30克;阴虚者加生地、百合各30克,麦冬10克;阳虚者加红参须、淡附片各6克,蛤蚧一对;气虚者加黄芪30克,生晒参10克;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莪术各10克。
1个月为一疗程。据疗效观察统计,本方试治4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治疗1个月,其中21例显效 ,17例好转,2例无效。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多由各种慢性肺系疾病演变而来,本虚在脾、肾,标实在肺。治疗要重用山药补脾,一则培土生金,二则脾健痰也无从而生。再伍以白术、鸡内金加强健脾化痰之功,合玄参、牛蒡子安肺定喘止嗽。诸药合用,故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中药组成:柴胡12g,甘草3g,半夏15g,黄芩15g,枳实9g,厚朴9g,陈皮25g,杏仁10g,其制备方法为:柴胡12g,甘草3g,半夏15g,黄芩15g,枳实9g,厚朴9g,陈皮25g,杏仁10g,将以上各种药材粉磨成末混合而成中药颗粒。本方剂有健胃益气、化痰理气的功效,能够有效减少呼吸、消化系统的感染并发症,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胃功能,加速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因进食呛咳、胃肠蠕动功能降低造成的致残、致死和复发率;本方剂无毒无副作用,免煎服用更方便,本方剂费用少见效快,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怀牛膝30克,生赭石轧细30克,生龙骨捣碎15克,生牡蛎捣碎15克,生龟极捣碎15克,生杭白芍15克,元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捣碎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水煎服。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18克,钩藤后下12克,石决明先煎30克,山栀、黄芩各9克,川牛膝12克,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水煎服。
〔主治?方解〕
镇肝熄风汤主治类中风证。其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症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红如醉,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口呙斜,甚至跌仆不知人事,或成偏枯,脉弦长有力。因於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故出现阳亢风动之证。风阳上扰,故见头晕目弦,脑热耳鸣,心烦面赤;肝阳上亢,肝气横逆,血随气乱,阻塞经络,或蒙敝清窍,轻则口眼歪斜,肢体活动不利,重则突然昏仆,发生偏枯(即半身不遂)《素问?调经论》所谓:“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即是此意。脉弦长有力,亦是肝阳上亢之象。
本方证之病机虽然是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但治证是以阳亢风动为标急,故宜急则治其标,立法以潜镇亢阳为主,兼以滋补肝肾。方中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阳亢,并能滋养肝肾,为君药。臣药为两组,一组是代赭石重镇降逆;生龙骨、牡蛎潜降肝阳,一镇一潜,共助君药潜镇气血上逆,平熄上亢之风阳,四药合用,可镇肝熄风,以治其标。另一组是龟板、元参、白芍、天冬滋补肝肾之阴以制阳,肝阳不亢,肝风自熄,以治其本。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单纯镇肝,则肝气受抑,影响其条达之性,不利於肝阳之平降,故佐以茵陈、川楝子、麦芽即可清泄肝阳之有余,又可疏达肝气,以顺肝性,使亢阳易平、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与麦芽同用和中护胃,以减轻诸金石类药碍胃之弊,诸药合用,共奏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是潜镇以治标,滋养以治本,但以治标为主,另滋补潜降之中,又佐以疏泄调肝之品,既照顾到肝的生理特点,又有利于肝阳的平降,为一首治疗阴虚阳亢类中风证的有效方剂。临证不论中风前、中风时、中风后,凡是具有阴虚肝阳之证者,皆可使用之。以眩晕面赤,肢体活动不灵,脉弦长有力为使用依据。
临床运用时,若痰多者,可加胆星、川贝以化痰;若头痛头晕重可加夏枯草、菊花、苦丁茶以平肝泻火;若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山芋肉以滋补肝肾;若心中烦热,可加生石膏以清热;若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现代医学常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等病属阴虚阳亢者。若血压不降,头痛甚,眼胀痛,可加夏枯草、钩藤、苦丁茶、石决明、益母草、茺慰子、菊花等以清肝降压。本方滋腻潜阳之药颇多,有碍脾阳,故脾胃虚弱者,应当慎用。
天麻钩藤饮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心悸失眠,甚则肢体震颤,舌红,脉弦数。本方所治之证,或因郁怒伤肝,气郁化火生风,或因房室劳损肝肾阴亏,阴不维阳,而阳亢风动。风阳上扰,故作头痛目眩眼花耳鸣;内扰心神,则心悸失眠;风胜则动,故肢体震颤,舌红,脉弦数皆为阳亢有热之象。当此之时,治宜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为主,兼以滋补肝肾之法。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共为君药。石决明平肝熄风;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共为臣药。桑寄生、杜仲补肝益肾,治其病本;益母草合川牛膝通利血脉,并能导气血下行;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之功。
本方治证病机是肝阳偏亢,肝风内动。临证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脉弦而数为使用依据。临床用时,若见头脑攻痛甚者,加生赭石、夏枯草、羚羊粉以清肝火;若眩晕甚重,如坐舟船,头中自感轰鸣,劳怒则甚,畏热喜凉,午后较重,可加重石决明用量、白芍、菊花、珍珠粉;若夜卧不宁,失眠加枣仁、珍珠母等养肝镇静安神;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方中加郁金、菖蒲、地龙、竹沥水清热化痰开窍。本方治疗血压病,高血压脑病,脑动脉硬化等,均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在降压方面,效果更为明显。
治脑供血不足的中药方
药物:半夏10克、白术30克、天麻10克、云苓30克、葛根12克、川芎6克、桂枝10克、炒白芍12克、甘草6克、蝉衣6克、鸡血藤30克、生龙牡各15克、熟地15克、天冬12克、大云(肉苁蓉)18克。此方意在健脾化痰,补肾填精,养脑通络,故而达到眩晕自定之目的。药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