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振声全息汤完整版( 《十年一剑全息汤》 +《全息汤新砺》笔记
lbp)
一、全息汤: 治风寒之 桂枝湯 + 治下焦停水之 五苓散+ 治上焦痰凝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 + 治中焦湿阻之 平胃散
(陈苍 朴三)+ 治少阳证之 小柴胡汤方根 (柴胡草)+ 治血分证之 犀角地黄汤 (犀地芍皮) = 桂 枝汤 + 五苓 散+ 枳实薤 白桂枝汤 + 陈苍 + 胡地皮
方药:桂 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白朮茯苓豬苓泽潟 12g桂枝 +枳實薤白厚朴桂枝瓜姜+苍朮陳皮朴草姜枣 +柴胡 12g 生地丹皮。 (未标剂量者均为
10g,下同) 方解:即少阳证小柴胡汤方根(柴草) +表证桂枝汤(桂芍三) + 上焦证枳实薤白桂枝汤(枳薤朴 桂蒌) + 中焦证平 胃散(三朴陈苍) + 下焦证五苓散 (猪茯泽 桂术)+ 血分证犀角地黄汤要药 (地丹) = 系统治疗基础方 (全息汤基础方) 。
加减 :凡 郁热偏盛 (口苦、尿黄、经色紫黯、带黄、阴痒、各种出血) + 归 6 栀 6; 凡风寒偏盛 (便前腹痛、恶寒、畏风、腹冷、背冷、身冷、肢冷) + 防 6 附 6; 项强 + 葛 8 麻 6 (葛根汤意) ; 腰腿或其它关节痛 + 麻 6 知 母 6 附 6 (桂枝芍药知母汤意) ; 肢麻、自汗 + 芪 8 (玉屏风散意) ; 凡痰湿偏盛 (恶心、呕吐、流涎、自觉喉中有痰、苔厚或腻滑) + 夏 6 苏 6(半夏厚朴汤意) ; 凡阴虚偏盛 (口干、咽干、口渴、易饥、自觉灼热、舌裂、无苔、苔少、苔燥) + 玄 6 麦 6 贝 6 薄 6g ; 凡心神浮越 (心慌、心跳、不安、易怒、失眠、多梦、自汗、盗汗、精神情绪异常) + 龙骨 8-12 牡 蛎 8-12g 。 以上即为“五项加味” ,不计心神浮越则为“四联证”加味。此时,全息汤剂量全调为 6g(仅柴泽各 8g)。全加 即为下述 加味全息汤 。
二、加味全息汤 : 全息汤 + 当栀 + 夏苏 + 玄麦贝薄 + 葛麻防附母 + 龙牡 + 芪+ 川 楝子元 胡。
全息汤(各 6-8g )+ 归 6 栀 6+ 玄 6 麦 6 贝 6 薄 6+ 葛 8 麻 6 防 6 附子 6 知母 6+ 龙 8-12 牡 8-12g+ 芪楝索。
方解:即全息汤 + 清郁热之 归栀 + 治阴虚之 养阴清肺汤 (增液汤被迫草地芍皮:玄麦 地贝薄 丹皮地芍草 )+ 治风寒之 颈椎病 葛根汤 (葛麻 桂芍三)及腰椎病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 (麻防附母 + 桂芍三)+ 痰湿证之 半夏厚朴汤 (夏 朴苓姜苏) + 心神浮越之 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 + 龙牡) + 多汗肢麻之芪 + 痛证之楝索。
三、加味全息汤加减法:
1、发热多日不退: + 白虎汤 (石 20 母 6 草米);
2、低体温 <36.5 ℃伴全身不适:恶寒 + 防风 6;自汗 + 芪,自汗淋漓 + 附子 8g;
3、自汗: + 芪龙牡各 8-10g ;恶寒畏风 + 防 6,自汗淋漓 + 附 6g;
4、盗汗: + 龙牡各 12g 。
5、身痛: + 肩背痛甚 + 羌活胜湿汤 (羌独藁防 草川蔓)
6、浮肿:喘满者加 麻黄 6 杏仁 6,有热者加 石膏 15-20g ,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 银花连翘 8 桔 6 薄 6 g,肿甚,身重恶 寒者加 附子。
7、黄疸:加 茵陈 12 栀 6 柏 6g,大便干者加 大黄 6-8g 。
8 嗜睡: 石菖蒲 8/白蔻 6g。
9、失眠: + 龙 12 牡 12+ 酸知 6 川 6g(酸枣仁汤意:酸老知川苓) 。
10、头痛:偏头痛者加 川芎 6 白芷 6 ;前额 + 防 6,眉棱骨痛 +羌 6 防 6,后侧痛 + 羌活胜湿汤 (羌独藁防 草川蔓各 6g), 兼项强 + 葛 8 麻 6,巅顶痛 + 党 6 玄 6 天冬 6 龙 12 牡 12g 。
11、头晕:恶心呕吐 + 夏 6 苏 6,烦躁不安 + 龙 12 牡 12g ,项强 + 葛 8 麻 6,肢麻自汗 + 芪 8g。
12、口渴:渴甚 + 石 15 母 8 粉 10g。
13、口中异味:口苦 + 归 6 栀 6 ,口臭 +藿 6 佩 6g ,口酸 + 连 6 吴 萸 3g ,口甜 + 泻黄散 (石 膏山 栀老防风藿香各 6g),
口辣 + 泻白散 (地骨皮桑皮草米各 6g)。口咸 + 六味地黄汤 (熟山 6 茱 6 丹泽苓),口涩、腻 + 夏苏玄麦贝薄各 6g 。
14、项强: + 葛根汤 (葛 8 麻 6+ 桂枝汤),兼上肢麻 +芪 8g。若现神昏谵语可能系脑病应进一步明确诊断。
15、肩痛:合 舒筋汤 (羌归片术草海赤姜: 当归羌 活赤芍片 姜黄 海 桐皮 / 海 桐皮 术草 )。兼后背、上肢痛 + 羌活胜湿汤 (羌独2 藁防 草川蔓各 6g)
16、四肢痛: + 乌头汤 (川乌草麻黄芍黄芪蜜)或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汤无枣 + 附 子母防 风术麻黄)。
17、腰痛: 加杜仲 8g,兼痛泻或腰冷加 防风 6 严重者加 附子 6g,两侧痛者加 川楝子 8 延胡索 8g,尾骶骨痛者合 补肾汤 (破 故纸 延 胡索 小茴当 归牛膝杜仲知 母黄柏各 6g),泌尿系统结石者再加 金 钱草 海金沙 6g。
18、四肢麻木: + 芪 8g,兼项强 +葛 8 麻 6g,兼腰腿痛再 + 麻防附母各 6g。
19、咳嗽:去姜枣 + 干姜 6 五味 6g,咳不止再合 止嗽散 (陈百部 白前甘草紫菀桔 梗 荆芥各 6g),干咳无痰 + 泻白散 (地骨皮 桑皮草米 各 6g)+ 贝 6 枇 杷叶 6g。 20、喘促:哮喘者 + 定喘汤(麻杏 白 果甘草冬花夏芩 苏子桑 皮各 6g),发热而喘者 + 麻杏石甘汤 (麻 6 杏 6 石膏 12g 甘)。
21、胸痛:两侧痛 + 郁元 胡楝各 8g,兼面唇紫暗者 + 桃仁红花丹 参,重者 + 乳 6 没 6g 。
22、心悸: 加龙骨 牡蛎 10-12g ,心动悸脉结代 + 炙甘草汤 (阿麻 仁麦地参 + 三桂),兼咳嗽者去姜枣 + 干姜 6 味 6g (合 生脉散意:参麦味 )
23 嗳气:偏重 +排气饮 (陈乌泽朴实 香附木香藿),重症 + 旋复代赭汤 (旋 覆花 12g 代 赭石 半夏大 枣 党参草姜各 6g)
24 呃逆:重症 +丁香柿蒂汤 (丁 香杮蒂姜人参)
25 恶心呕吐: + 夏 8 苏 8g ,兼胃酸 + 连 6 吴 3g ,兼郁热阴虚(口干咽干渴舌裂苔少苔燥) + 归栀玄麦贝薄各 6g 。 26 反酸: + 夏 6 苏 6 吴 3 ,重症 + 乌贼 骨 8 瓦 楞子 8g 。
27 胃脘痛:重用芍,痛连季肋少腹胸侧者 + 楝 8 索 8g 。
28 胁痛:去枣 +蛎 ;右胁痛再 + 青皮 6g ,左胁痛再 + 郁 8g ,痛连季肋 +楝 8 索 8g 。
29 脐腹痛: 胀者 + 天台乌药散 (乌药 川楝子小 茴香 青皮黄酒巴 豆良姜木香槟 各 6g)去巴 豆;腹冷纳差便溏 + 理中汤 (参姜 术草)
30 小腹痛:痛泻、泻后痛止 + 防 8g ,一般小腹痛重用 白芍至 12g+ 当归川 芎各 6g(当归芍药散意)
31 少腹痛: + 金铃子散 (川楝子 8 元 胡 8g )
32 腹胀:兼胃酸 + 左金丸 (黄 连 6-10g 吴 茱萸 3-5g ),嗳气 +排气饮 (香 附木香藿 香乌药 各 6g 陈泽朴实 ),严重者合 生姜 泻心汤 (生姜+ 半夏 黄连黄芩草干 姜枣党参),或再 + 知母片 姜黄砂仁( 中满分消汤 )。
33 腹泻:无他症者去蒌芍;便前腹痛者不去芍 + 防 6g ,去瓜蒌加 蒌皮 10g ,腹泻严重者加 赤 石脂 8 禹 余粮 8g,便带白冻 + 藿香木香 夏各 6g ;痛泻较重 + 戊己丸 (芍连 6 吴 6g)。 34 大便秘结:去瓜蒌加蒌仁 10-12g ,严重者 +麻子仁丸 (麻 仁12g 芍杏军 朴实)
35 便带脓血:热毒炽盛者 + 白头汤( 白头翁 8 连 6 柏 6 秦 皮 6g),便前腹痛 + 防 6g+ 戊己丸 (芍连 6 吴 6g),病重 + 赤 石脂。
36 尿急尿频: +归栀车 前子 各 6g,尿频 + 缩泉丸 ( 益 智仁乌药山药各 6g)+ 桑螵蛸 6g。
38 小便混浊: +萆薢分清饮 (川萆薢 8 益智仁乌药石菖蒲各 6g),小便黄混者 + 程氏萆薢分清饮 (薢 8 柏菖术车 前子 苓丹 参 莲子 心各 6g,无莲子心可用莲子 8g)。
39 睾丸胀痛 :+ 当 6 栀 6 索 8 楝 8 g+ 荔 枝核橘核 小茴 香各 6g;睾丸红肿 +银 12 翘;痛甚 + 乳 6 没 6g。
40 阳痿:口苦苔黄尿黄 + 当栀车各 6g,病重者 + 斑龙丸 (熟柏 子仁 鹿 角胶鹿 角霜 补 骨脂菟苓各 6g )。
41 遗精早泄: +当 6 栀 6 龙 12 牡 12g ,或 + 金锁固精丸 (龙牡年前许愿: 龙 骨牡蛎莲子芡实莲须沙苑子各 6-8g ).
42 鼻衄: + 清衄汤 (地芍归栀赤梗香 附,芩连 草侧 8 藕 8g);凡出血生地加至 10g 。
43 咳血:咳嗽者去姜枣 + 干姜 五味子当栀各 6g;重者 + 柏叶汤(侧 柏叶 干姜艾 叶各 6g 童便);支气管扩张所致者 +泻白散 (地 骨皮 6 桑 白皮 8 炙甘草粳米)+ 十灰散 (千百只大鸡小河理皮毛: 茜 草侧柏叶栀 子大黄大蓟小 蓟荷 叶棕榈皮丹皮白茅根 各 6g ,炒炭,重用 亦可)。
44、呕血: + 夏苏当栀玄麦薄贝各 8g,严重者 + 泻心汤 (军连芩各 8g);
45、便血: + 当栀各 6g;色红者 + 桃花散 (槐花 8 侧 柏叶 8 枳壳 6 荆 芥穗 6g),色黑者 + 黄土汤 (土地请阿父出国: 灶心土 12-20 生地黄芩阿胶附 子甘草白术 各 6g ,无灶心土时可以黄土约半年柴草烧黑,煎煮后澄清取消煎药) 。
46 月经周期紊乱(含先期、后期、不定期、闭经) :小腹痛者 + 归川各 6g;少腹痛者楝索各 8g;乳胀 + 香附青皮各 6g;其余酌加: + 清经汤 (少妇地皮皮好白: 白 芍茯苓熟地丹 皮地骨 皮青蒿黄柏各 6g)、两地汤 (生地地骨皮白芍阿 胶玄 参麦冬各 6g)、 定经汤 (熟芍归 8 山 6 苓荆 8 柴菟 丝子 6g )。
47 崩漏:重用生地 10g ,量多或多日不尽 + 地骨皮 8 阿胶 地榆 12g;舌边有瘀斑 +芪 8 三 七粉 6g(吞);兼小腹痛 +胶艾汤 (阿胶 6 艾叶 6 当 归 6 川芎 6 芍甘 草生地);围绝经期现腹痛、口干、恶心、纳差、疲乏 +温经汤 (丹皮麦 6 吴 6 人 6 阿 6 夏 6 归 6 川 6g+桂芍姜甘 )。3
48 经前鼻血: +当栀牛各 8g,或 +顺经汤 (熟芍 归丹 皮苓沙荆各 6g)。
49 经前乳房胀痛: +当栀 香附青 皮各 6g;乳侧痛 +楝索各 8g;痛重 +乳没各 6g;有肿块 +皂刺 6g。
50 白带: +当 6 栀 6g,色黄量多 +易黄汤 (山
药 8 黄柏 6 芡实 8 车 前子 6 白果 6g);白带如豆渣 +白鲜皮 8g,阴痒 +柏 6 木 通 6g。
51 赤带(指白带带血赤白一夹杂) :当 6 栀 6g,甚者 +清肝止淋汤 (地芍归 6+阿 6 黑豆 10 丹皮枣 6 牛 6 柏 6 香附 6) +地 10g。
52 妊娠呕吐: +夏 6 苏 6g;胃酸 +连 6 吴 3g;纳差 +三仙各 8g。注:夏丹 皮为妊娠忌药,但大量临床经验证实并无 不良反应。
53 妊娠出血: 胚胎有保留价值才保胎: +地骨皮 6 阿胶 8 榆 10g;兼腹痛 +胶艾汤 (阿胶 10 艾叶 6 当归 6 川芎 6 芍甘草生地), 兼腰痛 +寿胎丸 (阿 胶 10 菟 丝子 6 川 断 6 桑寄 生 6g) +仲 8g。
54 妊娠浮肿:不重者不用药,限盐,重者用加味全息汤加减,烦躁不安 +龙牡各 12g。 55 产后眩晕:
四、附 1、全息汤加减化裁方法总论:
1、 各种发热 :个别高热脉洪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 石膏 15-30g ,知母(白虎汤意) 。
2、 低温 :个别自汗淋漓者加 附子(桂枝附子汤意) 。
3、 自汗 :重者加 黄 芪 12 牡蛎 12 g,自汗淋漓者加 附子龙骨 12 牡蛎 12g 。
4、盗汗 :加 龙骨 15 牡蛎 15g 。
5、身酸懒 :如出现纳差、腹泻、浮肿、黄疸等症,按相应症状加减。
6、身痛 :痛重自汗或恶寒者加 附子,肩背痛甚者合 羌活胜湿汤 (羌独藁防草川蔓) , 身刺痛 ,面紫舌暗脉涩者合 身痛逐淤汤 (老龙没膝附,灵艽归川羌桃红: 秦艽川 芎桃仁红花各 10g 羌活 没药 当归五灵脂香 附地龙各 6-10g )。
7 、浮肿 :,喘满者加 麻黄杏仁,有热者加 石膏 15-20g ,咽喉肿痛或有疮疡者加 银花 15-20g 连翘 10-15g ,肿甚,身重恶 寒者加 附子。
8 、黄疸 :加 茵陈 20g,小便赤热者加 栀子黄 柏,大便干者加 大黄 10-12g 。。
9 、嗜睡 :,严重者加 石菖蒲。
10 、失眠 :加 龙骨 12 牡蛎 12g,严重者加 酸 枣仁 12-15g ,知 母、川 芎(酸枣仁汤意) 。
11 、心惊不安 :加 龙骨 12-15 牡蛎 12-15g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意) 。 12 、头痛 :偏头痛者加 川芎 白芷;兼痛泻者加 防风,兼身痛者合 羌活胜湿汤 (羌独藁防草川蔓) ,兼头胀或烦躁不安 者加 龙骨 12 牡蛎 12g。
13 、头晕 :兼呕恶者加 夏苏 ,兼心烦不安者加 龙骨 12 牡蛎 12g。严重者加 天 麻。
14 、口渴 :兼烦渴多饮者合 白虎加人参汤 (石 膏 12-20g 知 母人 参/ 党粳米),兼纳差、舌淡苔少而燥者加
党参 12g 花 粉, 兼舌干而裂者合 增液汤 (玄麦地)。
15 、口中异味 (涩腻苦臭酸甜辣等) :口涩、口腻不再加药;口苦 + 当归栀 子草米)。
16 、项强 :严重者合 葛根汤 (葛麻 + 桂枝汤)。若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不可视为一般项强,应明确诊断。
17 、肩痛 :严重者合 舒筋汤 (羌归片术草海赤姜: 当归羌 活赤 芍片 姜黄 /海 桐皮海 桐皮 术草)。
18 、四肢疼痛 :,严重者合 乌头汤 (乌老麻芍芪蜜:麻 黄黄 芪川乌草芍蜜)或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汤无枣 + 附子 母防 风 术麻 黄)。
19 、腰痛 :加 杜仲,兼痛泻者加 防 风严重者加 附子,两侧痛者加
川楝子 延胡 索,尾骶骨痛者合 补肾汤 (破 故纸 延 胡索 小茴当 归 牛膝杜仲知 母黄柏 ),泌尿系统结石者再加 金 钱草 15 海金沙 10g。4
20、咳嗽 :去姜枣,加 干姜 五味,咳不止再合 止嗽散 (陈百 部白前 甘草紫菀桔 梗 荆芥 ) 咽喉不利、干咳无痰者合 养阴清肺汤 (元参麦冬生地+薄荷贝母生甘草丹 皮白芍)或 泻白散 (地骨皮桑皮 12g 草米) +贝 母枇 杷叶。
21、喘促 :加杏仁 ,兼咳嗽者去姜枣 + 干姜五味杏 ,喘甚者 + 葶 苈子 ,哮喘者 + 定喘汤 (麻杏 白果甘 草冬花夏芩 苏子桑 皮),发 热而喘者 + 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 膏 12-20g 甘),。
22 、胸闷 :兼咳喘胁痛者,按相关症状加减。
23 、胸痛 :兼面唇紫暗者 + 桃仁红花丹参 12-15g 。
24 、胸中烦热 :,兼失眠、多梦、盗汗者 + 龙骨 12 牡蛎 12g 。
25 、心悸 :加龙 骨 12-15 牡蛎 12-15g ,兼肢冷、脉迟或结代 + 附子 10g 。(四逆汤加减法 )
26、嗳气 :,嗳气频频者 + 旋复代赭汤 (旋 覆花代 赭石 12g 半夏大 枣党参草姜)。
27 、呃逆 :心绪不宁者 + 龙骨 12 牡蛎 12g ,呃逆严重者 +丁香柿蒂汤 (丁 香杮蒂姜人参/ 党参)。
28 、恶心呕吐 :+ 半夏苏 叶。
29 、反酸 :+ 左金丸 (黄连 6-10g 吴 茱萸 3-5g ),重者 + 乌贼 骨 10-12 煅瓦 楞子 10-12g 。
30 、食欲不振 :加 三仙 (山楂神曲麦芽)各 12g ,胃酸者不加 山楂。
31 、胃脘痛 :加重 白芍 量至 12g 。
32 、胁痛 :去 大枣+ 牡蛎 12g ,右胁痛者 + 青皮 ,左肋痛者 + 郁金 10g ,腋下肋间痛者 + 川楝子元 胡。
33 、脐腹痛 : +天台乌药散 (乌药川楝子小 茴香青皮 黄酒巴 豆 良姜 木香槟 榔)去巴豆。
34 、小腹痛 :重用白芍至 12g+ 当归川 芎。(当归芍药散意)
35 、少腹 (小腹两侧)痛: + 金铃子散 (川楝子元 胡)。
36 、腹胀 :兼胃酸 +左金丸 (黄连 6-10g 吴 茱萸 3-5g ),严重者合 生姜泻心汤 (生姜 + 半夏黄连黄芩草 干姜枣党 参),或再加 知母片 姜黄 砂仁。
37 、腹泻 :去瓜蒌加蒌皮 10g ,无腹痛者去白芍再加防风 10g ,严重者加赤石脂、禹余粮各 12g ,久病体虚者加党 参 10g 。
38 、大便秘结 :去瓜蒌加蒌仁 10-12g ,严重者合麻子仁丸( + 麻仁 12g 大黄、杏仁 芍朴实)
39 、便带脓血 :去瓜蒌加蒌皮 10g ,再加当归、川芎各 10g ,热毒炽盛者合白头翁 12g,黄连、黄柏、秦皮各 10g 。
40 、小便涩痛 :加当归、车前子各 10g,有热象者加栀子 1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