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安寐汤经验方分享
来源:
中医中药养生网
日期:2019-02-13 17:27:05
点击:77
属于:失眠
炒枣仁30g、炒柏子仁30g、半夏15g、夏枯草15g、黄连10g、莲子心10g、肉桂3g(后下)、当归15g、白芍15g、琥珀粉2g,分两次以药汁送服。
功用
养血安神,交通心肾,调和阴阳。
方解
炒枣仁功能养肝,宁心,安神,敛汗,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烦渴,虚汗。朱震享曾说:“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宜用此(酸枣仁)大补心牌,则血归牌而五脏安和,睡卧自宁。”《本草纲目》记载“酸枣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
柏子仁具有养肝宁心、安神、敛汗的功用,可以治疗虚烦不眠、惊悸怔忡、自汗盗汗等症,《本草纲目》记载“柏子仁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
半夏、秫米合用为《灵枢·邪客》记载的半夏秫米汤,具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功。
夏枯草性寒,味苦、辛,人肝胆二经,具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之功效,然有一妙用即:补厥阴之血脉,散郁火之蕴结,安心神以定魂。《本经疏证》记载“能通阴阳,治不眠”。《医学秘旨》谈到了半夏配夏枯草疗不寐时,认为“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二药相使,一寒温,半夏五月生,夏枯草五月枯,顺应天时之变,各禀阴阳之气,调和阴阳,治疗“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之失眠。《重订灵兰要览》谓:“不寐之证,每用制半夏、夏枯草各五钱,取阴阳相配之义,浓煎长流水,竟覆杯而卧。”
交泰丸源自《韩氏医通》,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取肉桂一钱以应“天ー”之数,取黄连六钱以应“地六”之数。意在天一生水,地六承之。阴阳失乖,水火不济,人病失眠,予交泰丸,寒热并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济。
当归、白芍均归肝肾经,且都能养血补血,当归又为“血中之气药”,补血之中尚助气之运行,炙草与白芍相配,能柔肝缓急,陈皮和胃降逆,使归、芍、枣仁滋而不腻,常用于血虚肝郁或阴虚肝郁之证。
主治
心肝血虚,胆寒痰扰之失眠。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失眠是现代最为常见一种病症,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中。路老对于失眠病机认识,侧重于心神失养、胃气不和、心肾不交、肝血不足。故拟方无忧安寐汤。本方适用于失眠,辨证属心肝血虚,胆寒痰扰者的治疗。
验案举要
郭某,女性,45岁。失眠1年。1年前因与人争执,情绪激动,后渐出现入睡难,辗转反侧多梦纷纭,眠不竟夕,甚彻夜不寐,昱晨头痛(双颞)。屡治不效,每日依靠服安定片助眠。
刻下症:主证如前,伴烦躁易怒,纳呆,脘胀,呃逆,口苦、口干欲饮,二便调。望之神倦疲乏,面颊泛赤。舌体中,质淡,边尖赤,苔白腻,脉沉弦细。辨证属血虚肝旺,肝气郁结,脾胃失和。
治疗:以养血柔肝,解郁安神,健脾和胃。予无忧安寐汤加减。
予方药:炒枣仁30g、生龙牡各30g、柏子仁20g、当归12g、白芍20g、黄连8g、姜半夏10g、川芎10g、蝉衣12g、柴胡15g、茯苓20g、炒杏仁9g、炒薏米30g、知母10g、炒枳壳12g。水煎服14剂。嘱其调畅情志,心胸开阔。
二诊:服药10剂后,眠渐安,入睡较易,头痛症査,然仍易早醒,情绪欠稳。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得效继进。
予方药:上方加夏枯草15g,醋香附15g,八月札15g。水煎服14剂。
三诊:效佳,情绪渐好,余症无碍。嘱其服加味逍遥丸配合柏子养心丸调养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