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经方治疗
鼻咽部,中医称为颃颡,是咽的上部,和鼻腔相通的部分,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必经之路,鼻咽部,既与肺息息相关,也与肝胆密切相关。
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素问•奇病论》也提到“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鼻咽癌,古称鼻渊、控脑砂、失荣或上石疽,这主要是从症状上来说的。
浓鼻涕、鼻塞不通的时候,它叫鼻渊;大量脓涕,甚至是清稀的,它叫控脑砂;颈部转移了,面容改变了,它叫失荣;肿大的肿块,长久不下去,叫上石疽。
对鼻咽癌呢已经有不少的治疗方法,应该说,早期或者中期的鼻咽癌,放疗效果是不错的,中晚期的鼻咽癌,放化疗结合,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在鼻咽癌的治疗上,主要是配合放化疗以及治疗放疗后的并发症,恢复身体健康,防止复发转移。
病因,外因内因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
从病因病机上来看,据我多年观察,鼻咽癌的产生,是外因和内因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就其病因,内因首推肝郁化火、所愿不遂,猝失富贵、情绪不畅,或者犹豫不决,胆失决断,以致肝胆之气,郁而化火、炼津成痰,凝聚颃颡,日久成毒成块。
其次,鼻为肺之窍,咽为胃之门户,肺失宣发、胃失和降常常是导致鼻咽癌综合因素的组成部分。
从外因来看,风寒湿热,均对本病有一定影响。风为百病之长,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寒外束,则肺窍不利,辛苦劳碌之人难免。
湿性粘滞,阻遏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风湿相合,壅塞鼻窍,则鼻塞不通。其实,许多病毒,都与湿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乙肝病毒就与肝经湿热有密切的关系。鼻咽癌好发的两广及闽南地区,气候潮湿,居民多汗,汗多则易于伤阴。环境潮湿,加之阴液已伤,造成了阴虚兼湿热的体质,这为癌症的形成,也就是燥湿相混致癌的形成,形成了体质学的基础。
EB病毒
西医学认为,鼻咽癌的发病,与EB病毒关系密切,而EB病毒在毒的共性下,兼加了湿的特征,子宫颈癌就与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甚至淋巴瘤,好多肿瘤都与EB病毒有关系,这也是我提出的燥湿相混致癌论的一个现代的证据。
鼻咽癌患者就是在感染了EB病毒的基础上,比常人更易感受六淫之邪,风湿热毒,胶着难解,消灼津液,在内外因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出现了寒热胶结、燥湿相混,难分难解的局面。病久及肾,损血伤骨,泛滥颈肩,气衰形削,阴阳离决,终至莫救。
就其病机是寒热胶结、燥湿相混,由实致虚的过程。一句话,外因风寒湿热,内因郁火加毒。
早中晚三期症状各不相同
从鼻咽癌的病症特点来看,鼻咽癌呢,以鼻衄、鼻塞、耳聋、耳鸣、头疼、复视、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常见症状。
从辨病的观点来看,本病早期多风寒外束,肺经郁热,以鼻衄、鼻塞、浊涕腥臭为主要表现。
中期呢,肝胆相火妄动,痰毒凝结,每致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以耳聋、耳鸣、头疼、复视、面麻、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或胃脘痞满、食之无味,嗳气、呃逆,咽喉不舒,所谓胃不和,则九窍不利。
晚期脏腑功能失调,阴损及阳,阴阳俱损,常见失眠、眩晕、消瘦、乏力、腰膝酸软、筋骨疼痛、夜尿频数、短气畏寒等,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初期就用小柴胡汤
鼻咽癌因为势必就在咽的上部为主,它的初期表现往往是颈部淋巴结两侧的肿大,非常符合少阳经热毒的特点,所以小柴胡汤就成为的对之方,非常合适。
当然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不是说纯粹用小柴胡汤,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根据我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自拟了木棉花汤,实际上就是在小柴胡汤基础上的新的配方。
自然就往往是这么奥妙,它在某一个地方有什么毒,在某一地方就有解这个毒的东西。那么EB病毒多感染两广地区,恰恰两广地区就有个木棉花,高大的树木,木棉花的花也很大,也很红,在早春,非常明显。
自拟方,木棉花汤
木棉花,味甘淡性凉,有清肝肺之热,利湿热,化痰止血之功。
所以我以木棉花12g作为君药,元参12g,海浮石15g,滋阴化痰,润燥相对,有利无弊,为臣药,也就是元参和海浮石相配,辛夷10g,牛蒡子12g,利鼻咽,两味药,再加上柴胡10g,黄芩10g,甘草10g,这就是小柴胡汤的基本药了,它具有疏利少阳气机,清肝泻火,利胆解毒,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通调三焦等等功效。
方剂配伍来看,辛夷、牛蒡子、柴胡、黄芩、甘草,它就是一个佐药。再用芳香通窍的藿香10g,作为使药,引药上行,直达病所,共奏清热解毒、滋阴化痰之功。
如果淋巴结肿大者,加连翘、夏枯草;痰涕腥臭者,加金银花、鱼腥草、白芷、白花蛇舌草。
如果初期的话以浊涕腥臭为主要症状鼻塞不通者的话,我们还是可以选苍耳子散的,一般是苍耳子12g,辛夷12g,薄荷12g,白芷12g,当然在这个时候如果有颈淋巴结肿大,我们就和小柴胡汤并用了。
如果以鼻中出血鼻衄为主要症状的话,辨证应该还是血中热毒,用犀角地黄汤配小柴胡汤。犀角现在不能用,我们用水牛角30g代替,生地30g,丹皮12g,赤芍12g。
如果以咽喉肿痛为主的,玄麦甘桔汤为主方,玄参15g,麦冬20g,甘草12g,桔梗12g。
在临床上,我们鼻咽癌98%的多半都是放疗以后出现的副作用,舌干口燥、咽喉疼痛、咳嗽胸痛、舌红少津等阴虚热毒症状,我自拟的方子是青天葵汤,青天葵、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炙紫菀、杏仁各12g,黄芩、当归各10g,甘草10g。
又是一个自拟方,青天葵汤
本方以青天葵润肺止咳、清热解毒、散瘀止疼为君药,沙参、麦冬、石斛、白芍养阴润肺为臣药,炙紫菀、杏仁止咳化痰,黄芩清热解毒,当归润燥止疼,为佐药,甘草呢,调和诸药,为使药,共奏清热解毒、润肺利咽、止咳化痰之功。
为了加强止咳作用,我常用瑶药矮地茶30g,矮地茶是瑶族治疗咳嗽的好药,不管什么咳嗽,矮地茶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常常用30g,当然经济许可的话,我们也常开川贝母6~10g。
临床实际中患者往往出现胃脘胀闷、嗳气不思饮食、便溏等不适,这是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寒热胶结之证,首先应该选用半夏泻心汤。在某种意义上讲就叫胃不和则九窍不利。鼻咽也是九窍的一个部分,所以呢,九窍不利,和胃有密切的关系,这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使用半夏泻心汤来调理的。
还有一个,症状比较常见,视物不清,耳鸣耳聋,手足麻木,腰膝酸软,夜尿频数,短气畏寒,这个我们一般以肾气丸加减,金匮肾气丸加减,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金樱子散等等。
鼻咽癌的骨转移非常常见,我以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止鼻痛,重点就是要加上土鳖虫、骨碎补和自然铜。
我自己擅长用的是石楠藤,有些地方叫石楠叶,总的来说,石楠这味药,我在风邪入里成瘤说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是古之方子治风之良品,当时就非常感叹,石楠、茵芋、莽草皆古方治风之良品,迄今未用也,而石楠本来就是南方常见的一种藤木,藤本植物,李时珍也很熟悉。
石楠这味药本身一味就具有独活寄生汤的作用,确实是一个价廉物美、疗效实在的药,我一般是用30g,药效平稳,没有副作用。
下面举几个实际的案例,因为对我而言,我们对于鼻烟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所以在不同时期,还是不太一样,但是我想,共同的地方更多。
案例一,王先生
第一个病案,鼻咽癌放疗后,姓王的一个先生,32岁,是西安市临潼区的人,2004年9月6日第一次找我看,他在两个月以前确诊鼻咽癌放疗三次,白细胞下降到2.2,出现了头闷胀痛、胸闷乏力、口燥咽干,颈疼色赤,食欲及睡眠、大小便等正常,舌红、苔少而有粘液,脉沉弦。
我辨证属于肺肾阴伤,邪在少阳,法当滋养肺肾、疏泄少阳,方用沙参麦冬饮和小柴胡汤加味。
到2005年1月3日第7诊的时候,他放疗已经完成了,口燥咽干也减轻了,颈疼色赤消失了,而头疼头晕成为主要不适,虽然还能上班,但是白细胞2.9,舌红苔黏腻,脉弦,这就是一个湿热阴伤的舌象。
我辨证他属于肝肾阴伤、虚风内动,兼气虚湿停,法当平肝熄风、滋肾益气,佐以燥湿,方用杞菊地黄丸化裁。
2006年6月2日已经第25诊了,用上方服用了400余剂,病情平顺,症状减轻,白细胞已经5.9,恢复正常,但是咽中痰黏不适,舌上少津,脉细弦,我说这是病去大半,肺阴未复,脾阴当虑,应减小剂量,与沙参麦冬饮化裁,每个月20付。
到了07年7月2日第34诊的时候,上个方子吃了15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已经停了四个月的药,几如常人,而近一周鼻塞、流涕、头疼,舌红少津,脉弦,我辨证是阴虚之体,感受外邪,热在上焦,肺窍不利,用苍耳子散加味,苍耳子、辛夷、薄荷、白芷、鱼腥草、黄芩、藿香、石菖蒲、荆芥、细辛、桑叶、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甘草,4剂。吃了4剂以后鼻通痛止,表证消失。
到2008年7月4日,他自己说又服用我06年6月2日的方80余剂,病去十之八九。
稳扎稳打,不轻言放弃
这个病例是一个比较早期的病例,也基本反映了鼻咽癌放疗后的临床实际。在肿瘤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像王先生这样的患者,服药就有效,停药就反复,所以只能长期服用,不厌其烦。我们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能丧失信心,亲言放弃,也不能急于求成,胸无定见,只能客观的考虑,从容的应对。
案例二,赵先生
第二个病例是赵先生,他是我再第四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的一个病例。2003年2月26日初诊,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3个月,他没有用什么西医的放化疗。
我根据他的面黄,左侧颈部肿大如鹅卵,坚硬如石,右侧小于左侧,局部麻木,乏力,食可,睡眠一般,舌淡苔厚,脉弱,中医病属失荣,我辨证是正虚邪实,顽痰凝聚。当以补气化痰,软坚散结为法。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我对鼻咽癌的经验还是很少的,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辨病辨证的一个思路,所以基本上是辨证的,也没有专有方药。
当时我用的是人参10g,炙黄芪30g,半夏20g,陈皮12g,茯苓12g,猫抓草12g,白僵蚕10g,藤梨根30g,海浮石30g,土贝母15g,山慈菇15g,生牡蛎30g,夏枯草20g,昆布15g,海藻15g,薏苡仁30g,露蜂房12g,莪术12g,三棱12g,穿山甲10g,生姜6g。
患者吃了12付药以后平稳,没有明显不适,那就仍以上方,每2周1次,在上方基础上加减,长期服用。考虑到肿块儿变化不大的时候我也加白芥子12g,壁虎5g,或者是给予鸦胆子乳注射液。
2个月以后肿块有所缩小,患者精神状况良好,无明显不适,稳扎稳打,随症加减。阴毒痰聚、脾肾阳虚征象出现的时候我也用鹿角胶、肉桂、补骨脂、砂仁;感冒夹湿的话加藿香、佩兰。
8个月过去了,10月8日第19诊,前次还有所增大,所以我就加重了以毒攻毒的药,处方是这样的:
土元10g,蜈蚣3条,全蝎5g,昆布15g,海藻15g,穿山甲10g,生牡蛎30g,夏枯草15g,牡丹皮10g,半夏30g,土贝母20g,山慈菇15g,胆南星10g,白芥子12g,玄参10g,天竺黄10g,并且用“瘤痛康贴”贴于患处,复诊的时候加了人参10g,茯苓20g,患者精神较好,同时这个时候也用了5-Fu的口服液,胃脘疼的时候我也加了九节茶和栀子。这样就治疗了10来个月,肿块虽然没有完全消退,但生活质量较好。
2004年4月21日,第29诊,这个时候我已经离开第四军医大学,到西安市中医院,他找到我门诊部,根据他颈部肿块缩小至颌下,质硬,表面光滑,推之不移,四肢乏力,饮食二便正常,舌体胖,舌苔稍厚,脉弦滑,我认为化痰散结已久,当从“寒热胶结”着眼,用的是阳和汤加味,你看这个时候“寒热胶结”的词儿才提出来,和我以后的“寒热胶结致癌论”相比,这个时候显的是非常得青涩。
这个方子是这样的:白芥子12g,鹿角霜10g,桂枝10g,干姜5g,麻黄3g,石上柏20g,地锦草15g,水红花子30g,蜈蚣2条,穿山甲10g,红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
2004年10月6日,第38诊,这时候我已经到了柳州了,所以每个月只能在7号以前找我看病。看到他的肿块缩小了,但是胃疼,胃脘及胁疼,B超也提示慢性胆囊炎,在这个时候,我就改弦易辙,以疏肝利胆佐以软坚散结的方法,用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薏苡仁30g,佩兰12g,半夏20g,丹参30,檀香10g,砂仁10g,延胡索20g,川楝子10g,金钱草30g,生姜6g,昆布12g,海藻12g,每个月吃20剂。
到了2005年3月2日第44诊的时候,舌红苔黄厚,脉滑,痰热之象已显,当以清化痰热为要,药又变了,胆南星10g,土贝母12g,山慈姑12g,浙贝母12g,夏枯草15g,玄参12g,石斛12g,菊花12g,鳖甲20g,生牡蛎30g,穿山甲10g,党参15g,白芍15g,甘草6g。
总之呢,这个老先生一直跟我跟到了现在,每个月初的第一周的周一三五上午我在西安市中医院国医馆上班的时候,每个月老先生都来一次,更需要说明的是,他老太太每一次都陪同治疗冠心病,这个确实是我在西安比较长期坚持的一个病例。
不能简单地抗癌,要打持久战
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在抗癌面前要有持久战的思想,也要有持久战的本领。年老体弱,诸病缠身,我们不能简单地抗癌,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恢复健康的前提下用药。
案例三,刘先生
第三个病案是一个柳州刘先生48岁,2005年6月11日初诊,主诉是2001年10月行鼻咽癌放疗术后,现在主要是头疼,眼睑肿胀近一个月,两肩酸疼连背,胁疼、乏困、气短,鼻涕中带血丝,舌暗红苔薄,脉弦数,辨证为肝气郁结、瘀血阻滞、痰浊上犯,我这个是以小柴胡汤为主的。
到2006年2月24日第九诊的时候,他又是诉说胃脘胀满、嗳气,吃鸡肉则发,吃鸭肉和鱼可舒服,寒热、饱食均非所宜,鼻塞、浓涕,咽喉不舒,有异物感,辨证为胃失和降、寒热胶结,半夏泻心汤加味。
你看我这个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这些方剂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患者一直坚持就诊,正常工作,期间几次行CT检查,均无转移病灶。
2010年10月28日的时候,患者已经是第六十八次复诊,精神面貌如常人无异,正常上班,仅诉左侧头疼,口干,舌红苔薄,脉数,予以对症治疗。
2015年8月24日患者诉在深圳工作三年没有吃我的药,现在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鼻塞、流浓涕,牙疼,我看他舌红苔花剥,脉细,诊断为鼻渊,辨证为肝肾阴虚、燥湿相混、寒热胶结,治疗予以滋补肝肾、养阴渗湿、清热通窍,杞菊地黄汤加减。
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期待你的进步,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提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