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辩证分型尚未完全统一,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中消渴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证五个证型。
1、 阴虚热盛证
证候: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治法:养阴清热。
药物:消渴方加减(天花粉,石膏,黄连,生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甘草等)。
2、 湿热困脾证
证候: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心胸烦闷,四肢倦怠,体形肥胖,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治法: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药物: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黄连等。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全瓜蒌、枳实)。
3、 气阴两虚证
证候: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液,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治法:益气养阴。
药物:玉泉丸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太子参,茯苓,乌梅,黄芪,甘草等。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4、 阴阳两虚证
证候: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 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少,大便干稀不调,男子阳痿。女子性欲冷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药物:金匮肾气丸加减(水肿甚者用济生肾气丸加减:制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等。偏肾阳虚,选右归饮加减;偏肾阴虚,选左归饮加减)。
5、 血瘀脉络证
证候: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
治法:活血化瘀。
药物: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枳壳,桔梗,甘草,牛膝等。瘀阻经络加地龙、全蝎;瘀阻血脉加水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