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某,女,40岁。
初诊日期:2004年5月8日。
患者头痛频作2年,加重1周。劳累后加重,伴头晕眼花,腰酸乏力,口于耳鸣,夜寐不安,服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疗效不明显,心慌汗出较多,夜间有烦热,纳平,二便调。TCD示:脑供血不足。有干燥综合征史5年。检查:Bp135/85mmHg,双肾区叩痛(一)。舌红苔薄,脉细。
证属阴虚上不能濡头面诸窍,内不能制亢奋之阳,气虚不能固护营阴。
治拟益气固表,养心安神。
处方:
生黄芪30g,生白术10g,炒防风9g,南北沙参(各)30g,五味子6g,淮小麦30g,珍珠母(先)30g,知柏(各)10g,鸡血藤30g,扦扦活30g,丹皮参(各)15g,乌梢蛇30g,枸杞子12g
二诊:
2004年5月22日。
用上药后头晕头痛减轻,心慌时作,原方加炙甘草12g以养阴复脉。
随访:
在先生处服汤药3个月,现头痛偶作,夜寐安,无腰酸耳鸣。
按
该案患者原有干燥综合征,体质偏阴虚,以心阴不足为主,且兼有气虚之象。心阴不足,心失所养故时有心慌;阴虚则阳亢,虚火内扰于心,故见烦热;虚火上扰清窍故见头晕头痛。
人之营卫运行有期,至夜阳入于阴则人当寐,但此时阳强阴弱,阴不能制阳故烦热以夜间为甚,此与盗汗、失眠之机理一也。
另一方面,气虚则卫外不固,兼之内有虚火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以推动血津运行,加之四肢之端,气血难及,“至虚之处亦为受邪之地”,以致血凝成瘀,津郁为痰;动则耗气,气虚不运则瘀阻更甚,故下肢酸软。舌红苔薄、脉细亦为气阴亏虚之象。
本病本虚标实,而以本虚为主。治当主以益气固表,养心安神,辅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气足无顽麻,血充火自熄也。”
方以生黄芪、生白术、南北沙参、五味子、淮小麦、枸杞子益气养阴、滋心血为主药,芪、术、防有“玉屏风”之意,参、麦味又寓“生脉”之意;以珍珠母、知柏、丹皮参泻虚火而安神;鸡血藤既有补血之功,与扦扦活、丹皮参、乌梢蛇、炒防风相伍又能活血祛风,通络止痛。待虚火平、痰瘀去后,可专行扶正,“归脾”之类可为后续之方。
处方:山药90~150克,玄参25克,白术、炒牛蒡子各15克,鸡内金10克。每日1剂,每剂2煎,取药液300~400毫升,分2~3次温服。
加减:咳剧者加川贝、瓜蒌、杏仁各10克;痰多者加半夏、茯苓、陈皮各10克;喘甚者加白芥子、苏子、白果各10克;心悸、夜寐不宁者加龙骨、牡蛎各30克;阴虚者加生地、百合各30克,麦冬10克;阳虚者加红参须、淡附片各6克,蛤蚧一对;气虚者加黄芪30克,生晒参10克;血瘀者加丹参15克,桃仁、莪术各10克。
1个月为一疗程。据疗效观察统计,本方试治4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治疗1个月,其中21例显效 ,17例好转,2例无效。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多由各种慢性肺系疾病演变而来,本虚在脾、肾,标实在肺。治疗要重用山药补脾,一则培土生金,二则脾健痰也无从而生。再伍以白术、鸡内金加强健脾化痰之功,合玄参、牛蒡子安肺定喘止嗽。诸药合用,故可取得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