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渊源
使用活血化瘀药的理论基础,在于黄文东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活血化瘀通络诸法、王清任《医林改错》中通窍活血逐瘀诸方、唐容川《血证论》中“推陈致新”的理论的深刻认识和长期临证经验的总结。
2.临床辨治
黄文东对瘀血的辨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首先是望诊,见病人舌淡青,目眶微晦,面部隐隐灰滞,黄文东认为即使这些现象还处在不十分显著而隐约可见时,就应防微杜渐地作瘀血论治,如待舌质紫,面色黧黑,始能察觉,则为时嫌晚矣。
其次,度病程之久暂,应宗“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之旨,对病程漫长的患者,亦可参入化瘀之法。
再次,视痛处移著,痞块之聚散,以辨瘀血之所在。综合各症,全面观察,加以随证施治。
3.应用特色
01
出血亦应
活血止血
黄文东认为,出血病人,不仅需要止血药,而且常需用活血化瘀药。盖离经之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则出血亦不能止住,如果单纯用止血药,即使起到止血作用,但瘀血停滞于脉络,必将引起种种遗患,影晌疾病的痊愈。
黄文东善用大黄治疗出血病人,认为本品能导滞泻火,凉血行瘀,并有止血作用。他常用大黄治疗咳血患者,每获显效。
黄文东曾诊治一咳血患者,在清肺平肝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化瘀和络,进行治疗。黄文东指出患者胁肋引痛,乃脉络瘀滞之象,咯血日久不止,更属留瘀无疑。离经之血不去,宿瘀不化,脉络不宁,则新血不能归经,专于止血,岂能见效。故用桃仁、赤芍等以活血化瘀,其中制大黄一味,能化瘀止血,推陈致新。肝火既降,肺气清肃,瘀热下行,虽未用止血药而血亦自止。
一般咳血常因肝火犯肺,灼伤肺络,而见咳血鲜红,夹有瘀块,胸痛,烦躁,或大便干燥,苔黄舌红,脉弦细数。黄文东用泻白散、黛蛤散、枇杷叶以清肺平肝;侧柏叶、白茅根以凉血止血;再加制大黄9g,化瘀泻火以止血。肺与大肠相表里,清肠即所以清肺也。
黄文东在早年曾治一少妇经闭,少腹作胀,鼻衄量多呈周期性。他认为,此乃营血有热.迫血妄行,月经不能循经而下,逆而上行,俗称“倒经”。用玉烛散(即四物汤合调胃承气汤)去芒硝加牛膝进行调治。其中制大黄泄热化瘀,合牛膝引血下行,经过治疗,鼻衄渐止,以后经期亦趋正常。
黄文东认为,出血患者用化瘀药,亦当慎重选择。
如对某些出血倾向较重而又夹瘀的患者,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或妇女月经量多,夹有血块,少腹疼痛的患者,对破血逐瘀之峻剂,自当尽量避免。可选用三七、生蒲黄、失笑散、云南白药等,化瘀而不动血、止血而不留瘀,并适当配合补气、养营等法,细致斟酌。如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均为出血而又夹瘀之证。
02
久病久痛
活血止痛
黄文东在治疗冠心病、头痛、胃痛、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等疾病时,尤其注重活血化瘀药的使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神经症等疾病患者,可见胸闷隐痛,心悸不宁、脉象结代、唇舌青紫等症。临床辨证多为胸阳不振,气血痹阻。黄文东常酌情加用当归、赤芍、桃仁等以化瘀活血,温通心阳,每可获效。
黄文东治疗各种日久不愈的头痛,即根据“久病在血”“久痛入络”以及“不通则痛”的理论,结合全面辨证,采用清泄风阳、养血柔肝、平肝潜阳诸法中配合活血化瘀方法,进行治疗,选用当归、赤芍、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等每获较好效果。有时对头痛较剧者,并加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蜈蚣之类,则疗效更佳。
黄文东治疗胃病,善用活血化瘀法。他说:“在胃痛辨证过程中,各症不必悉具,但见一症即可按血瘀论治。”胃病日久不愈,即按久痛入络之旨,在理气药中加入红花以化瘀止痛;胃痛较甚,痛有定处,胃脘似有物顶住,亦属瘀血无疑,故将化瘀法贯彻始终,先后用当归、赤芍、丹参等药,胃痛常可有效缓解。
黄文东治疗中风后遗症亦多用活血化瘀法。该证见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症,为血脉痹阻,经隧不通所致,当用活血化瘀之法,药物以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药,配合牛膝、桑寄生以下行肝肾兼强筋骨,鸡血藤、炙地龙以舒筋通络。
黄文东治月经不调患者时,治疗以理气和胃、调经固带之品外,又用凉血止血药如当归、艾叶、泽兰等,以活血行瘀,处理好“止血”与“活血”之间的矛盾,配伍妥帖,避免停瘀之弊,又使经量减少。
03
讲究配伍
灵活流通
文东非常讲究运用活血化瘀法的配伍,认为活血化瘀与其他各法配合时,要以灵活、流通为基本原则,切忌药性黏腻,以免造成留瘀之弊。
因气滞而夹瘀者,根据“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的原则,活血药常与理气行气药配合使用,可以提高疗效。例如:川芎能活血祛瘀,行气祛风;郁金能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延胡索、姜黄、路路通等,均有行气活血的双重作用。金铃子散虽仅有两味药,亦可作为泄肝理气、兼能活血的代表性方剂。
阴血赖阳气的推动,如果气虚不运,或阳虚寒凝,均能导致血瘀。因此,活血化瘀药常与补气温阳药同用。补气药常用党参、黄芪、炙甘草等。温阳药可分两类:血脱寒重,急于回阳救逆者,常用附子、肉桂、干姜之类;出血而见阳虚者,常用仙灵脾、巴戟天、鹿角之类。前者偏于温燥,重在散寒回阳;后者乃温柔之剂,温阳而不伤阴。
血热妄行,迫血离经,活血化瘀药可与凉血止血药同用,如犀角地黄汤;太阳表证不解,热结膀胱,少腹胀满,胃脘疼痛,蓄血发狂,则活血化瘀药可与清热泄腑药同用,如桃核承气汤。黄文东喜用导滞行瘀止血功能的大黄,腑实而有瘀热者,用之最宜。
此外,血虚而夹瘀者,宜养血化瘀;热毒而夹瘀者,宜解毒化瘀;痰瘀交阻者,宜化痰祛瘀等,均可随证化裁。阴血赖阳气以推动。如果气虚不运,或阳虚阴寒凝滞,均能导致血瘀。
来源:人卫中医,本文选自《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黄文东学术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胡鸿毅、柳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