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目前在中医方面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因此其方剂不是一程不变的。干燥综合征的病人,可以应用中药方剂来辅助、缓解病情。中医往往通过辨证论治,对于干燥综合征,其治疗如下:
一、脾胃阴虚型,方剂:北沙参、玉竹、生山药、滑石、麦冬、佛手、郁金、甘草。
二、肺阴虚型,用北沙参、地骨皮、生山药、百合、川贝、知母、百部、桑皮、玄参、黄芩、天冬、麦冬、陈皮、牛子。
三、肝肾阴虚型,用熟地、生山药、山萸肉、白芍、茯苓、泽泻、丹皮、枸杞子、菊花、地骨皮、当归等。
干燥综合征有什么中药?治疗干燥综合症的中药方剂: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身体免疫性疾病,在医学上又称为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汗液减少、泪液减少、唾液减少,这就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出现。中医治疗干燥综合症从患者的病理性质入手,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中药治疗因为心肝血虚,筋脉失荣引起的干燥综合征的方药有以下三种:
1、四逆散治疗干燥综合症:其中的方药包括了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具体的使用剂量和用法:水煎所有的药物内服,每日可使用1剂。
2、四物汤治疗干燥综合症:其中的药物包括了川芎,白芍(炒),人参、当归,生姜,大枣。 具体的加工和用法是:把这些药物一同放入锅内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补肝汤治疗干燥综合症:其中的药物主要为甘草、桂心、柏子仁、山茱萸,桃仁、茯苓、细辛、防风,大枣。 具体的加工方法和用法是:把这些药物一同放入锅内然后使用适量的水煎好内服,每日1患者可使用剂,分2次服完即可。
中药治疗肺脾阴虚,津液亏乏引起的干燥综合症
1、沙参麦冬汤,其中的药物成分是生甘草、冬桑叶、生扁豆、花粉,沙参、麦冬,玉竹。具体的加工用法:水煎内服,患者每日可使用1剂,分2次服。
2、竹叶石膏汤:可使用的药物是青竹叶,贝母,桑叶皮、生甘草,金银花、冬瓜、熟石膏、光杏仁、连翘壳,白莱菔子、鲜苇茎(去节。具体的使用方法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了,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已经知道在得了这种疾病之后如果想要 采用中医药物治疗,就一定要先通过医生辨证施药,不能自己随便根据症状表现来用药,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症状越来越严重。
2016-10-31来源:网友分享作者:郝访卉
①燥邪犯肺
主症:口鼻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以咳出,常伴有胸痛、发热、头痛等,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治法:清肺润燥止咳。
②湿热蕴结
主症:双手发胀,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红肿,胸闷纳差,渴不多饮,溲赤灼热,大便干或坚或黏腻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③燥热迫血
主症:双下肢皮疹隐隐,或连成片,色呈紫红,伴口干舌燥,甚则高热时作,舌红,舌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 清热凉血,滋阴润燥。
④气血瘀阻
主症:腮腺部酸胀,口干咽燥,眼干目涩,头晕目眩,皮肤粗糙,色黯发斑,四肢关节疼痛不利,舌黯少津,或青紫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
⑤阴虚内热
主症:长期低热缠绵,头晕且痛,面赤,耳鸣,五心烦热,腰酸足软,眼干酸涩,口干咽燥,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光剥,质干,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润燥。
要注意与引起腮腺肿胀的疾病鉴别。
1.系统性红斑狼疮 虽然该病与SS的共同之处是两者均为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抗核抗体、抗RNP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阳性,但通过检查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及临床表现不难鉴别。应注意60%的病人两病重叠。
2.类风湿关节炎 两病的共同特点是均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病变是一种侵蚀性关节炎,与SS鉴别较易,但应注意有60%~70%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与SS重叠。
3.肾小管酸中毒 对于不明原因的肾小管酸中毒,应高度警惕SS继发的可能。
4.流行性腮腺炎 多见于儿童,呈流行性,与感染源接触经2~3周潜伏期才发病,病情不反复。症状在1周左右减轻,有时也可伴有关节炎,关节炎也可在数周内减轻。
5.化脓性腮腺炎 多见于成人及糖尿病患者,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大部分为一侧性,有发热、白细胞增加及局部明显的炎症表现。
6.腮腺恶性肿瘤 单侧性缓慢增大,如侵犯面神经,可引起面神经麻痹。
7.慢性肉芽肿 由结核、结节病、霉菌引起的腮腺慢性肉芽肿,鉴别较困难,有时需依靠病原学及病理检查加以鉴别。
干燥综合征起病较隐匿,进展缓慢,只有少数患者发病急,进展快。由于其累及全身多系统,故常表现复杂,只见口、眼干燥者,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又称口眼干燥综合征,合并有其它结缔组织疾病者,称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具体临床表现可见:
1.口腔干燥。症轻者不易察觉,症重者见唾液减少,食物和咀嚼均不能刺激唾液分泌,舌红而干,或有溃疡,因咽干而吞咽困难,常伴有齿龈发炎,牙齿易破碎掉落,唇干发裂,或有口臭,半数病人腮腺肿大反复发作,甚或呈松鼠样脸,颌下腺也常肿大。
2.眼干燥。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眼睛干燥、痒痛,有异物感、烧灼感,视力模糊,似有幕状物,怕光,重则角膜混浊,有糜烂或溃疡,甚或穿孔。由于泪液减少,常并发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
3.呼吸道干燥。表现为鼻腔干燥,传导性耳聋,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痰液粘稠,易并发气管、支气管、肺部的炎症。
4.消化道干燥。因咽和食管干燥而表现为吞咽困难,还可见胃酸分泌减少,并发萎缩性胃炎、亚临床型胰腺炎,约1/5的患者有肝脾肿大。
5.其它症状。累及泌尿道者并发肾的病变,如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等;皮肤干燥如鱼鳞,可有结节性红斑、紫癜、皮肤溃疡、阴道粘膜干燥和萎缩;全身或局部的浅表淋巴结肿大;病变尚可累及颅神经,并发周围神经炎、局灶性肌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等。
6.继发性干燥综合征伴随的结缔组织病。常见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混合结缔组织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少数病例可发生恶性淋巴瘤。
有外燥、内燥两种。干燥综合征以内燥为多。《内经》有云:“燥胜则干”。后人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诸涩枯涸,干燥皴揭,皆属于燥”。燥邪之致病最有季节性,秋分以后,燥金主事,人经夏月炎蒸,液为汗耗,脏腑枯涸,致使水竭津枯,易于感燥,或岁运正当燥金司天,亦易感邪,此为外燥;人身素体之阴液不足,或久病劳伤、术后、产后,阴精受损加之年高体弱或失治误治等,均可导致津伤液燥,诸窍失却濡养,而生内燥,阴虚液亏,精血不足,清窍失于濡润,病久瘀血阻络血脉不通,累及皮肤黏膜,肌肉关节,深至脏腑而成干燥综合征。
(1)先天不足:干燥综合征多有先天禀赋不足,阴精亏损;或素体阴虚,津液亏少;或久病劳伤均可导致阴津亏虚,清窍失养,而发为本病。女子体阴而用阳,40岁以上女子天癸渐竭,精血亏虚,阴液不足,多因阴虚内热而伤津耗液,导致口眼清窍失养,经脉气血痹阻而多发干燥综合征。
(2)后天因素:或为情志所伤,劳倦过度;或为久病失养,精血内夺;或为年高之人天癸将竭;或为误治、失治,如误用汗、吐、下法;或过服辛温升散之剂;或亡血失精等,皆可导致阴液不足,正气耗损,而发为干燥综合征。
(3)六淫外邪:六淫中,风、暑、燥、火四邪称之为阳邪,阳热亢盛,则消灼津液;又风寒伤人能化热,风热伤人能化燥,热则耗液,燥则伤津。病初起在经在表。络脉痹阻则关节肌肉疼痛,津液干涸则口眼干燥。病久入里必损及五脏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