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坐骨神经痛中药配方的制作方法
一种坐骨神经痛中药配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配方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坐骨神经痛中药配方。
【背景技术】
[0002 ]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的绝大多数病例是继发于坐骨神经局部及周围结构的病变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压迫与损害,称为继发坐骨神经痛;少数系原发性,即坐骨神经炎,目前采用西药治疗治标不治本,容易复发。
【发明内容】
[0003]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坐骨神经痛中药配方,成分和重量比为:地龙18-22克,地鳖虫6-10克,乌梢蛇8-12克、白芍10-15克、炙甘草15-18克、生地6-10克、钻地风22-24克、黄柏12-14克、知母9-11克,木瓜12-17克。
[0004]优选重量比为:地龙20克,地鳖虫8克,乌梢蛇10克、白芍13克、炙甘草16克、生地8克、钻地风23克、黄柏13克、知母10克,木瓜15克。
[0005]功能作用:
地龙,热病惊狂、小儿惊风、咳喘、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小便不通、风湿关节疼痛,半身不遂等症。
[0006]地鳖虫,中药功用:(I)下瘀血,消症瘕,疗折伤: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及症瘕肿块怕;(2)散瘀止痛:用于血瘀引起的肝脾肿痛及腰肌劳损、扭伤。
[0007]乌梢蛇,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0008]白芍,功能作用: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0009]炙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0010]生地,药理功效:(1)地黄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凝血作用;(2)抗真菌作用地黄水浸剂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及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对内分泌的影响生地黄具有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0011]钻地风,也被称为多腺悬钩子,有祛风除湿、补肾壮阳功效。
[0012]黄柏,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0013]知母,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0014]木瓜,用于治疗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暑湿吐泻,转筋挛痛,脚气水肿。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配方不仅无任何毒副作用,而且具有止痛、祛风除湿、伸筋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使用方便,疗程短,费用低,效果好,且不会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一种坐骨神经痛中药配方,成分和重量比为:地龙18-22克,地鳖虫6-10克,乌梢蛇8-12克、白芍10-15克、炙甘草15-18克、生地6-10克、钻地风22-24克、黄柏12-14克、知母9-11克,木瓜12-17克。
[0017]实施例1
一种坐骨神经痛中药配方,重量比为:地龙20克,地鳖虫8克,乌梢蛇10克、白芍13克、炙甘草16克、生地8克、钻地风23克、黄柏13克、知母10克,木瓜15克。
[0018]将上述中药配方煎服即可。
[001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坐骨神经痛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成分和重量比为:地龙18-22克,地鳖虫6-10克,乌梢蛇8-12克、白芍10-15克、炙甘草15-18克、生地6-10克、钻地风22-24克、黄柏12-14克、知母9-11克,木瓜12-17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坐骨神经痛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优选重量比为:地龙20克,地鳖虫8克,乌梢蛇10克、白芍13克、炙甘草16克、生地8克、钻地风23克、黄柏13克、知母10克,木瓜15克。
【专利摘要】一种坐骨神经痛中药配方,成分和重量比为:地龙18-22克,地鳖虫6-10克,乌梢蛇8-12克、白芍10-15克、炙甘草15-18克、生地6-10克、钻地风22-24克、黄柏12-14克、知母9-11克,木瓜12-17克;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配方不仅无任何毒副作用,而且具有止痛、祛风除湿、伸筋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使用方便,疗程短,费用低,效果好,且不会复发。
【IPC分类】A61K36/8964, A61P25/02, A61K35/62, A61K35/583, A61K35/64
【公开号】CN105663625
【申请号】CN201610106360
【发明人】沈佩军
【申请人】沈佩军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