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肾虚具体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不足及肾气虚四类,其中以肾阴虚、肾阳虚最为多见。不同类型的肾虚,患者的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现代人起居无常,慵懒少动,贪食生冷及油甘厚味等,容易导致内生湿邪,久之化热或伤及脾肾。人们认为只要觉得乏力,即为“虚证”,其实不然。要走出误区,虽然肾虚者必须重视补肾,但不能乱补,切忌盲目进补,要熟知肾虚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肾虚的共同症状特征
1.恐惧感加重。中医认为,肾在志为恐,由此可见恐惧多与肾脏有关,若出现突然恐惧无法缓解,可能就是肾脏出现了某些问题。
2.牙齿松动易脱落。肾在形主骨,而中医有“齿为骨之余”的说法,肾精生髓,而骨依赖于髓生长,由此可见肾之精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牙齿的生长,若肾精亏虚,骨失所养则牙齿不固,易松动甚至脱落。
3.二便不畅。中医讲“肾主水,司二便”,是说肾的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则出现二便紊乱,导致便秘、尿频、尿急等症状。
4.腰膝酸软疼痛。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如果肾阴不足,就会导致髓减骨弱,骨骼失养,从而引起腰膝酸软疼痛。
5.脱发、耳鸣。肾其化为发,在窍为耳,若出现听觉减弱、脱发严重的症状,则是由于肾精、肾气不足,无法化生气血滋养耳窍、头发所致。
不同类型肾虚的不同症状
(一)肾阴虚
1.形体消瘦。肾阴虚主要由于肾阴不足,无法抑制肾阳之气,而导致虚火内扰。患者因机体虚火困脾,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疲倦等现象,从而导致形体消瘦。
2.骨蒸潮热或五心烦热。中医认为“阴虚则热”,因此,肾阴虚主要表现为一派热象,热气由体内泛出,伤及其他脏腑,尤其易损伤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属火脏,向下行温煦属于水脏的肾,而肾气上行于心,以平衡心之阳气,此即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肾气不足,无法上行于心,则阳气旺盛而生内热,从而出现此类虚热之象。
3.月经量少、停经及崩漏。肾阴不足,无法滋养心脉,化生血液,导致经血来源不足。阴虚阳亢,致使患者血液不固,迫血妄行,而发生崩漏。
4.头晕耳鸣。肾主骨,而脑为髓之海,髓用于充养骨,若肾阴不足,髓海失养,患者会出现头晕耳鸣的症状。
5.失眠多梦。心肾不交,以致机体各脏腑机能失衡,心火偏亢、心神不宁,导致患者出现失眠多梦的症状。
6.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疾病名称(英文) | deficiency of kidney-yin |
拚音 | SHENGYINXU |
别名 | 西医:肺结核,肾结核,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肾炎,高血压,阿狄森氏病,神经衰弱,绝经期前后诸证,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多因久病伤阴,或温热病后期,津液亏损,或过服温燥金石之药,耗伤阴液,或早婚多育,房室不节,以致肾阴不足所致。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多因久病伤阴,或温热病后期,津液亏损,或过服温燥金石之药,耗伤阴液,或早婚多育,房室不节,以致肾阴不足所致。由于肾水亏虚,进而相火妄动,故常见虚火上炎之病理现象。本证属虚,亦或可见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肾,常涉及肺、心、肝等脏。多见之于遗精、不寐、消渴、虚劳、内伤咳嗽、内伤发热、淋证、月经失调、崩漏以及温热病后期等病证之中。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五心烦热,潮热烘热,头目眩晕,口干咽燥,入夜为甚,失眼盗汗,腰膝痠软,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闭经,崩漏,便秘尿赤,型体消瘦,舌红少津少苔,或干剥,脉细数或弦细数。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 滋阴补肾。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六味地黄丸:熟地240克、山茱萸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丹皮90克、茯苓90克,以上各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服用,每次10克,1日2~3次。若改为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2)左归丸:熟地240克、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各120克、川牛膝90克,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空腹服用,每次10克,1日2~3次。若改为水煎服,用量按原力比例酌减。适用于阴虑精血亏损诸证。 (3)大补阴丸:黄柏、知母各120克、熟地、龟板各180克,诸药为末,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早晚公服10克,或作汤剂,用量控比例酌减。适用于阴虑而有内热诸证。 2,加减生化:阴虎骨蒸潮热甚者,可于各基本方中加地骨皮、青蒿、银柴胡、胡黄连各10克;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各10克;盗汗明显者可加煅牡蛎12克、浮小麦20克、糯稻根15克;遗精、滑精者,加金樱子、芡实各12克,五味子10克;咳血、齿衄者,加旱莲草12克、白茅根15克、藕节、茜草根各10克。耳聋耳鸣者,于方(1)中加磁石20克、五味子10克、桑椹子、女贞子各12克。尿血者于方(1)中加小蓟10克、白茅根15克、旱莲草、黄柏各10克。月经过多或崩漏者,于方(1)中加知母、黄柏各10克、煅龙牡各15克、棕搁炭、仙鹤草各10克。 (二)外敷药物 1.五倍子适量,研细为末,临睡时以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再用暖脐膏盖好,手按至温而入睡。 2.五倍子、辰砂共研末后,冷水调匀,临睡前敷脐部。以上两方均适用于盗汗患者。 3.酸枣仁少许,开水浸泡后,去其外皮,剖成两半,置于直径约1厘米的胶布中,贴之干两开的神门、皮质下穴处,然后按揉1分钟,并嘱患者每晚临睡前自行按揉1次,每5天换药1次。适用于失眠患者。 4.牡蛎、五倍子各适量,研成细末,盐水调敷脐部。 5.刺猬皮适量,焙干研细为未,以患者自己唾液,调成糊状,敷贴脐中,每2日换药1次。以上两方适用于遗精、滑精、早泄患者。 (三)饮食疗法: (1)桑椹糖水:鲜桑椹60克,加清水二碗,煎至一碗,用白砂糖或冰糖适量调味,去渣饮水。滋阴补肾。 (2)黄精炖冰糖:黄精30至60克,冰糖30至50克,加清水一碗,隔水炖2小时,饮水,每日l至2次。补益精血。 (3)莲子粉粥:莲子肉去皮带心50克,磨粉后用水调成糊状,放入沸水中,加桂圆肉30克,煮成粥状,加冰糖适量,每晚临睡前服一小碗。安神固精。 (4)枸杞酒:枸杞60克,泡入500克白酒中,封固一周以上,即可服用,每次1小盅(约20毫升),每晚睡前服。补肾益精。 施治要点: (一)肾阴虚的治疗,总的原则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丸是其代表方药。然由于形成本证的原因,各有不同,其病理变化,各有侧重,故在具体运用,又有区别:肾阴不足,津液亏耗之咽干口渴,舌燥唇裂,消渴便秘,用天冬、麦冬、女贞子之类,所谓补而兼润;其二,肾阴亏损,虑火上炎之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悸失眠,用生地、元参、龟板、地骨皮之属,所谓补而兼清;其三,肾精不充,阴血亏耗之腰膝痠软,遗精滑泄,耳聋目眩,须发早白,月经不调,用熟地、何首乌、枸杞、桑椹之品,所谓补而兼养。临证之时,详于辩证,精于施治,庶可无误。 (二)肾内寄元阴、元阳,阴阳互根,故“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因此,滋阴之法,不可单纯一律使用阴药,应在大队补阴之中,佐以温阳之品,一则可以使之补而不滞,补而不腻,二则意在鼓舞肾中生发之气,以助生化之力,这对阴虚久病之人,更为重要,否则,阴无阳而无以化,仍然达不到滋补肾阴的日的。 (三)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密切,如肾阴不足,而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子盗母气,损伤肺阴,或水不上承,心肾不交,或虚火上炎,灼伤脉络,出现血症等,这些病证,需通过治肾的同时,兼治他脏,或肝肾同治,滋水涵木,或滋水之源,肺肾双补,成交通心肾,济既水火,或滋阴降火,引火归源等,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中药 | (1)六味地黄丸:每次10克,1日2~3次。 (2)左归丸:每次10克,1日2~3次。 (3)大补阴丸:早晚各服10克。适用于阴虑而有内热诸证。 |
针灸 | 取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毫针补之,或平补平泻。失眠健忘者加神门、心俞、百会;耳鸣、耳聋者加听会、翳风;遗滑精者加志室、大赫、太溪,或心俞、内关;崩漏者加隐白、内关、太溪。一般皆不加灸法。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1.清心节欲:本证病理演变,是一个慢性过程,除以必要的药物治疗之外,尚须重视疗养之法。历代医家提倡清心寡欲,静养保养。把戒酒色,节起居,勿恼怒,息妄想,加强摄生,作为本证的一个重要的调护方法。 2.健体强身: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作气功,练太极拳,增强机体抵抗力,所谓 “积精全神养气”,再加之食物疗养,保证足够的营养,健全体魄,这些都是却病康复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二)肾阳虚
1.男子早泄,女子不孕。肾主生殖,若肾阳不足,无法温煦机体,天癸不至,则无法固摄精液、受孕,从而导致女子宫寒不孕,男子早泄遗精。
2.五更泄泻。中医认为,肾阳之气等同于命门之火,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衰则无法滋养脾土,而脾胃为机体运转的枢纽,水谷运化失调,则出现久泻不止、完谷不化,严重者甚至出现五更泄泻,即黎明发作的泄泻。
3.下肢浮肿。肾主固摄水液,在调节体内水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若肾阳不足,无法控制水液正常运行,则会导致水液潴留,甚至溢于皮肤,从而导致水肿,由于“水曰润下”,因此浮肿多分布于腰部以下。
4.面色苍白或黧黑。肾阳不足,血失所养,则面色苍白;肾五色属黑,肾阳虚弱,若是肾脏出现问题,反映于外则表现为肌肤、面色呈现黑色且无光泽。
5.下肢畏寒或肢冷为主。阳虚不能制约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则使机体无法得到肾之阳气的温煦,患者会出现畏寒、下肢冰凉的症状。
6.神疲嗜睡。阳气不足,无法向上濡养心脉,导致心神失养,患者易疲倦,容易出现无精打采、贪睡的症状。
7.舌淡或淡胖,脉象沉迟。
疾病名称(英文) | edema caused by kindey-yang asthenia |
拚音 | SHENYANGXUSHUIFAN |
别名 | 中医:水肿,心悸,痰饮,西医: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多因先大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老年体衰,或久病失养以致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留体内而致。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多因先大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老年体衰,或久病失养以致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留体内而致。病位在肾,犯及脾或上犯心肺。病性属虑证或本虚标实之证。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腰膝痠痛,或小便日少夜多,并见心悸气短,咳嗽气喘,动则喘促,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 温肾助阳,化气利水。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真武汤加味:炮附片10克、白术15克、泽泻10克、茯苓30克、车前子12克、怀牛膝12克、干姜6克、肉桂3克。用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微温服用,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小便清长量多者,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15克、补骨脂10克、巴戟天10克;若心悸、唇钳、脉结代或虚浮者,宜重用附片15克,再加桂枝9克、炙甘草8克、丹参12克、川芎10克;若兼见喘促,不能平卧,汗出肢冷,脉虚浮而数,宜加人参1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2克、山茱萸、牡蛎各12克,或吞服黑锡丹。 (二)外敷药物 1.牵牛散:煅黑丑、煅白丑各6克、煅牙皂7克、广木香9克、沉香9克、乳香、没药各9克、琥珀3克,共研细为末,与面粉拌匀,水调为饼,外敷气海穴。 2.铺脐药饼:巴豆霜12克、轻粉6克、生硫磺3克,研末水调作饼,铺棉花于脐上贴之,俟3、5小时去饼,并食以温粥补之,隔日一次。 3.地龙饼:地龙9克、甘遂、猪苓、朱砂各9克,共研为末,葱适量捣烂,和药末调敷脐部。 4.消河饼:大田螺4个,大蒜瓣5枚、车前子6克,共作成饼状贴敷于脐部。以上诸方均可通阻、化气、利水。 (三)饮食疗法: (1)苡米鸡汤:净鸡2000克、苡米500克、党参30克、生姜20克、葱15克、精盐6克。以上诸物,放入砂锅,加水3000毫升,大火烧开,打去浮沫,改用小火,至鸡肉炖烂为度,每服适量,每日2~3次。 (2)独蒜乌鱼:乌鱼750克、独蒜120克、冬笋20克、火腿20克、鸡汤600毫升、葱10克、生姜10克。先将乌鱼煎l~2分钟,放入独蒜炸熟,再入各物,掺鸡汤入内,小火煮热。每服适量。 (3)苡米烧鹌鹑:鹌鹑10只、芯米20克、黄芪10克、肉汤1000克、生姜10克。按常法烹调至热,随意食用。 (4)地黄狗肉:狗肉1500克、熟地黄15克、枸杞15克、甘草3克、生姜20克、葱20克,柏树木约250克,放入锅内清水煮沸,再将上诸药一并放入,待狗肉煮熟透后,即可食用。 施治要点: (一)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五脏六腑之气均赖之以滋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为生化之源。当肾阳虚弱,水湿停留之时,脾阳亦为之损伤,故治疗本证之时,还须酌加温运脾阳、补益脾气之品,如党参、黄芪、白术等,以助运化,祛水湿。 (二)本证因阳气虚而水湿停留,继而可影响血液运行,而造成气血瘀滞;反之,由于气血瘀滞,亦可加重水湿的停留。因此,每于临床,多加用行气活血利水之药,如赤芍、丹参、坤草、益母草、泽兰叶等。 (三)本证之水肿,病程冗长,病情反复,肿势时轻时重,不可一见水肿严重或持续不退时,贸然采用攻下逐水之剂,因此刻患者肾脾阳气皆虚,妄用攻泻,将会导致脾阳更衰,正气更虚,重犯虚虚之戒。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通阳利水,促脾温肾,既可利水而又不致损伤正气。 |
中药 | |
针灸 | 可作为本证的辅助治疗方法。1.针刺:取穴水分、气海、三焦命、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等。针刺多用补法,每日1~2次。2.艾灸:主灸脾俞、肾俞穴,并配合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如长期卧床者,应注意避免褥疮。防寒保暖,以防重感外邪,引发感目,加重病情。若喉间有痰者,应及时排痰,以免痰阻气道。防止皮肤损伤,避免变证发生。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三)肾精不足
肾精不足的患者会出现脑髓空虚、智力减退、健忘、失眠、面色无华、目周发黑、动作迟钝、下肢无力(或萎弱)、腰膝酸软、未老先衰、阳痿、滑泄等症状,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发育迟缓、五迟五软等症状。
疾病名称(英文) | deficiency of kidney essence |
拚音 | SHENJINGBUZU |
别名 | 西医: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小儿先天性营养不良,佝偻病,原发性不育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多因禀赋薄弱,先天不足,早婚多育,房室不节,劳欲伤肾或年高体弱,久病失养等致肾精亏损,无以生髓,髓海空虚,骨骼失充所致。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多因禀赋薄弱,先天不足,早婚多育,房室不节,劳欲伤肾或年高体弱,久病失养等致肾精亏损,无以生髓,髓海空虚,骨骼失充所致。其病位在肾,病属虚证。常见于解颅、五迟、五软、眩晕、虚劳、耳鸣耳聋、不孕、不育等。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眩晕耳鸣,听力减弱,甚至耳聋,腰膝酸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不孕;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动作迟钝,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成人为早衰,两足痿弱,精神呆钝,动作迟缓,脉细无力。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 补肾填精。 施治方法: (一)内服食药 1.基本方药:(1)左归丸加减:熟地20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2克、菟丝子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冲服)、龟板胶10克(烊化冲服)、肉苁蓉10克。适用于真阴不足,精髓内亏之证。(2)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粉10克(冲服)、龟板30克、杜仲15克、牛膝10克、熟地15充、天冬12克、麦冬12克、党参15克、茯苓10克、枸杞子10克。适用于阴虚血虚之证。将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4次温服,每日1剂。二方能补益肾精,充填脑髓。 2.加减变化:眩晕甚者尚可加珍珠母、磁石、龙骨、牡蛎各15克等重坠潜阳之品;耳鸣耳聋者,用基本力(1)去鹿角胶、肉苁蓉,加磁石15克、石菖蒲10克、以益肾.通窍、聪耳。成人早衰,老年痴呆,除用补肾填精之法外,尚可选用菖蒲、郁金、远志各10克以化痰宣窍,川芎9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活血通窍。小儿五迟、五软,除上方药治疗外还须注意补脾,益气养血。 (二)外敷药物1.赤小豆粉:将赤小豆研为细粉,酒和涂舌之上,每日1次。用于小儿语迟者。2.加味封囟散:柏子仁120克、天南星、防风、白芷、羌活各30克,共为细末,每用60克,以猪胆汁调匀,摊纱布上,接颅裂部位外敷,外以纱布包扎,干则润以洗醋,3口换之。本法用于解颅者。 (三)饮食疗法: 1.醋炒鱼骨50克,胎盘粉7克、炒鸡蛋壳18克、白糖25克。共研细末,每次口服0.5克,日3次。宜久服,本方用于佝偻病患儿。 2.五加皮散:五加皮为细末,粥引调下,每次3克,日3次,用于小儿腰脊脚膝筋骨弱而行迟者。3.烤干牛骨髓粉300克,黑芝麻300克,略炒香研末,加白糖适量合伴,每服9克,日2次。能补肾益精,适用于伺偻病患儿及五迟五软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的基本治法是“虚则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重在使用厚昧填精之品,如熟地、何首乌、肉苁蓉、鱼鳔等。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固涩等法相结合,所谓补精贵知积,如只补不固,如实漏卮,入不敷出,乃是空补。张景岳之:“精脱于下者宜固其肾……精主在肾也。” (二)九九还原,精血合一。”精血互化,肾亦资血,血能化精,损则同损,亏则同亏,故应重视精血.同补,精血平补,切忌杂以泻药。张景岳曰:“若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之……即从能补,犹嫌不足,若加渗利,如实漏尼矣。 (三)精血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补之必不相应,且草木之品,大多不入奇经,只有河车、鱼鳔、鹿茸、鹿角、猪、牛、羊诸脊髓、龟板等血肉有情之品,栽培身内之精血,才能同气相应。同时应配以从蓉、巴戟、续断、菟丝子等能入奇经的补虚药。 |
中药 | |
针灸 | 1.艾灸足两踝,每次3壮,每日1次。 2. 艾灸心俞穴,每次3壮,针则三分,每日1次。 3.百会透四神聪,风府透哑门,风池透大杼、大椎。 |
推拿按摩 | 补肝胆10分钟,补三关5分钟,补脾胃10分钟,清六腑5分钟,揉二人上马穴10分钟;下肢软弱无力考,加揉二人上马5分钟,摇头哭啼加揉小天5分钟,一窝蜂5分钟,掐四横纹各1分钟。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要适当添加营养品,量由少到多,品种由一种到数种,荤素结合。如蔬菜、水果、豆制代乳品、动物血类、蛋类、肝类等。烹调方法要使之容易消化,进食量要逐渐增加。佝偻病患儿,勿使过早或过多的坐立和行走,扶抱时,注意姿势正确,以免骨骼畸形。如有下肢畸形者,应限制站立或行走。早在《诸病源候论》就有“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塔耐风寒,不致疾病”的主张,十分强调日光及户外活动的重要性。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者,应注意节欲养肾,同时配合气功或以药物养之。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四)肾气虚
肾气虚患者会出现精力不足、静则思眠、二目无力、腰膝酸软、容易感冒、遗精、滑精、或动则气喘、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遗尿、尿频,排尿无力点滴而出(或不畅)、有余沥,甚至二便失禁等症状。(以上内容来源《走出肾虚的误区——肾虚认知及应对措施》文/谢依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幸福家庭》2020年第13期85页)
疾病名称(英文) | deficiency of kidney-qi |
拚音 | SHENQIXU |
别名 | 西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肾炎,腰肌劳损,前列腺炎,性机能失常,更年期综合征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多由年老体衰而肾气虚弱,或先天不足,或久病不愈,或房室损伤等所致肾气耗伤,精气不足,机能衰减。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多由年老体衰而肾气虚弱,或先天不足,或久病不愈,或房室损伤等所致肾气耗伤,精气不足,机能衰减。其病位在肾,乃属肾之虚证。常见于虚劳、腰痛、耳聋、耳鸣、眩晕、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等病证中。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痠软,遇劳更甚,卧睡减轻;夜尿频数或小便不禁,遗精,早泄,阳痿,女子月经失调,先后不一;神疲肢软,发脱枯悴,齿摇稀疏,舌质淡,苔白,脉细,尺弱。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金匮肾气丸:干地黄240克、淮山药120克、山茱萸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肉桂30克、制附片30克。以上药研细炼蜜为丸,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早晚空服。或按原方比例,药物减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腰膝痠痛无力者,可加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牛膝10克、破故纸10克,以补肾通脉;眩晕耳鸣甚者,加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填精补髓;遗精甚者加煅龙骨15克、煅壮蛎15克、芡实15克收涩固精;小便频数或不禁淋沥者,加乌药10克、桑螵蛸10克、金樱子10克、莲子15克固摄缩泉,月经失调而周期紊乱者,加菟丝子10克、枸杞10克、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等补肾而固冲任。 (二)外敷药物:用麝香3克、蟾酥、桂枝、麻黄、雄黄、没药、乳香各5克,共研细末,加入适量白酒,调成膏状,贴敷穴位。主穴有内关(双)、气海、中极、三阴交(双),配穴有肾俞、膀胱俞、复溜等。病证轻者只用主穴,重者加用配穴,每3~4天换药一次。 (三)饮食疗法::(1)肉苁蓉羊肉粥:肉苁蓉30克、羊肉150~200克,洗净切片,加大米适量煮粥,加食盐、味精少许调味服食。(2)刀豆煲猪腰:刀豆10粒、猪腰一个切成小块,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加食盐少许调味,食猪腰饮汤。(3)当归牛尾巴汤:当归30克、牛尾巴1条,去皮洗净,切成效段,加水适量煲汤,加食盐少许,饮汤食牛尾。 施治要点: (一)肾气乃由肾精所化生,若肾精不足,化气乏源,即“阴虚阳无以化”,便可形成肾气不足之证;另外,阴精化生肾气,其原动力乃是命门元阳,若元阳不足,命门火衰,化气乏力,亦可导致肾气不足之证,故而肾气、肾精、肾阳三者关系密切。在临证治疗肾气不足之证,就应该注意平补阴阳、同理气血、填补精髓王法的使用,只有配合得当,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二)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加以辛润补益肾气之品,如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等,此则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能使补肾药物更好地发挥补益的效果。 (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脾虚个足,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于肾,则肾精亏损,肾气虚弱,因此,还要注意补肾的同时,滋补脾胃,以助运化,从而二者互相资生,互相促进。 |
中药 | 金匮肾气丸: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早晚空服。 |
针灸 | 取穴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等。手法以补为主,或加用艾灸上述穴位。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疾病名称(英文) | cold-dampness in kidney channel |
拚音 | SHENGJINGHANSHI |
别名 | 西医:肾炎,风湿病,类风湿病,腰肌劳损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为临床常见证候,多因肾气虚加之久居湿冷之地,或涉水冒雨,劳汗当风,衣着湿冷导致寒湿内侵于肾,使肾之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病位在肾,属本虚标实证。常见于腰痛、痹证等病证中。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渐渐加重,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阴雨天疼痛加剧,口不渴,小便自利,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甘姜苓术汤加减:炒白术30克、云苓30克、干姜6克、炙甘草5克、独活10克、续断10克、川牛膝15克。(2)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细辛3克、怀牛膝15克、杜仲6克、当归10克、狗脊30克。本方适用于腰冷痛兼腰酸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若痛甚肢冷者于方(1)中加乌头6克、麻黄6克以温经散寒;若疼痛固定且重着者于方(1)中加苍术12克、苡米30克以祛湿。若兼见腰膝酸软,脉沉无力者于方(2)中加菟丝子10克、破故纸10克以补肾壮腰。 (二)外敷药物 1.姜附椒盐散:姜汁30克、制附子末30克、川椒末6克、白盐3克、面粉、酒各适量,和饼贴腰部。 2.瘀化追风膏:川草乌、乳香、没药、白芥子、巴豆、威灵仙、黄芪、防风、秦皮、肉桂各等份。用食用油加樟丹煎制成,摊于12×14厘米纸带上,膏重14克。用时先用热姜汤将腰部擦洗至充血发红后,擦干外敷本品,每张贴敷15~20天。(三)饮食疗法: (1)苡米鸡汤:公鸡2000克、苡米500克、生姜50克、葱15克、盐10克、料酒20毫升。以上诸物放入砂锅,清水2000毫升,中火炖1小时即成。适用于肾虚寒湿腰痛者 。(2)核桃猪腰:猪腰500克、核桃仁70克、莲子50克、生姜50克、陈皮20克。猪腰剞成十字刀花、切片。锅置火上,加入菜油,烧至八成熟,放入腰花,再入他物,最后加适量精盐、水淀粉,熟后起锅。本品适用于腰膝冷痛,四肢痠软。 施治要点: (一)本证虽为本虚标实证但以标实为主,其治疗以祛邪为主,取辛温甘淡之品,散寒行湿,温经通络,如干姜、茯苓、独活、牛膝之属。 (二)腰为肾之外府,肾虚不足之人,易感受寒湿之邪而成本证,故在法邪的基础上,适当佐以补肾之品为好。腰痛减轻之后,还宜长时间服用补肾之品以巩固疗效。 |
中药 | |
针灸 | 1、针剂:取穴肾俞、秀中、风府、腰阳关、太溪。毫针平补平泻。或钟环跳穴治疗腰痛,用1.5~3寸毫针快速刺入,进针1寸左右。患者有针感后,行强刺激1分钟(以病人能忍耐为度)留针10~15分钟,留针期间可行针l~2次。经上述治疗后若还有余痛或痛不减者,加刺委中,放血如绿豆大。 2.艾灸:选穴为命门、志室、太溪。每穴每次1壮,3天灸1次。 |
推拿按摩 | 阿是穴揉推,每日2次。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疾病名称(英文) | instability of renal qi |
拚音 | SHENGQIBUGU |
别名 | 西医:神经衰弱,前列腺炎,老年性前列腺肥大,小儿夜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附件炎,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多因年高或先天票赋不足,或久病、房室劳损而致肾中元气亏虚。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多因年高或先天票赋不足,或久病、房室劳损而致肾中元气亏虚。由于肾气不足,封藏失职,冲任不固,因而出现各种症状。病位在肾,证属于虚。常见于虚劳、遗精、遗尿、带下、崩漏等病证。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小便频数而清,夜间尤甚,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而多,或胎动易沿。兼有腰膝痠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固涩肾精。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金琐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酥炙龙骨、煅牡蛎各30克,莲肉煮粉糊为丸,或按用量比例做汤剂服用。本方适用于肾气虚衰,精关不固者。(2)巩堤丸加减:熟地黄60克、菟丝子(酒煮)60克、白术(炒) 60克、北五味子、益智仁(酒炒)、破故纸(酒炒)、制附子、茯苓、炒家韭子各30克,以山药糊为丸。每日3次,每次6克。或按原方用量比例减量水煎服用。本方适用于肾气不固,水泉不止者。(3)寿胎丸:桑寄生15克、续断10克、菟丝子15克、阿胶10克,以水煎汤服用。本方适用于肾虚而胎动不固者。 2.加减变化:肾亏滑精而兼见大便于结,可在方(1)的基础上,加肉苁蓉10克、当归10克;兼见大便溏泄者,可加补骨脂10克、五味子10克以固肾止泻;腰痠痛甚者,可加入杜仲、续断各10克壮腰固肾;兼贝阳痿者,可加锁阳12克、yin羊藿15克壮阳补肾。小便频数而浊者,于方(2)中加用桑螵蛸、补骨脂。月经淋漓不尽者,可于方(3)中加黄芪30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20克以益气温肾,固涩止血;带下清稀色白量多者,可于方(1)中去沙苑蒺藜,改煅牡蛎,炙龙骨为生龙牡.加海螺蛸、茜草各15克以收敛止带;胎动易沿,久治不愈者,于方(3)中加用鹿角胶15克、巴戟大10克、杜仲12克、枸杞10克、党参12克等。 (二)外敷药物 1,甘草50克、白芍20克、白术20克水煎浓缩后,加白矾粉10克、硫磺粉50克,烘干研细末。每次用5克,以大蒜盐水调糊敷脐,2~5天换药一次。 2.葱白7个、硫磺10克共捣成泥,每晚睡的敷脐部,次晨取下。以上两力适用于小儿遗尿证。 3.艾叶、鲜葱各一斤,捣烂炒热装入布袋内,放置于患处,其上再用热水袋热熨1~2小时。 4.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再用鲜垂盆草洗净捣烂绞汁,用清洁纱布 浸透后塞入阴道,每日换1次,5~7大为1疗程。以上两方用于白带较多各为宜。 (三)饮食疗法 1.补骨肥煲羊脬:补骨脂15克、羊小肚(羊脖)150~200克,切成小块,加水煲汤,食盐调味,饮汤食羊脬。本方用于肾虚小便领频清长、遗尿、遗精等症。 2.米酒炒鸡肠:每次用鸡肠2~3付,剪开洗净后,切成小段,用花生油炒至将热 时加入米酒1~2汤匙,食此少许调味,佐膳。本方适用于肾虚而小便频数或遗尿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的基本治法是补肾固涩。由于形成本证或因年幼肾气不充,或成年耗伤肾气,乃久虚慢性之疚,当行缓补之法.所谓“王道无近功,久服自有益”。此外,补者贵在恰当,应选用性味平和,偏性不大而副作用小的丸药,较为适宜。 (二)肾气亏损,固藏失职,单以补精而不加固涩,则不易恢复,叶天士说:“非涩无以固精”。故肾气不固者,固涩肾气尤为重要。龙骨、牡蛎、芡实、莲子、金樱子之类为常用之品。再者因虚而不固者,以补为涩,于大队补益药中稍加收摄药;若因不固而致虚者,应以固为补,于大队固涩药中稍加补益药。临床上补益与涩固,权衡而用之,可以互为促进功效。此外,冯楚瞻所创之接行敛纳法,凡肾虚而不摄者,于八味、六味类的补肾方中,加入牛膝下趋接行,五味敛纳收藏,可以增强涩固之效。 (三)肾气乃肾精化生之气,而肾精得以化气,又全赖下焦之阳气的温煦,所以肾气充足与否,同肾精、肾阳密切有关。故在治疗本证之时,尚须注意补肾益气填精法的使用。 |
中药 | |
针灸 | 1.针灸:取穴肾俞、关元、三阴交为主,遗精者加大赫、志室、足三里;遗尿者加中极、膀胱俞;带下者加带脉。以上针刺用补法,可配合灸法。若大便滑泄者可灸命门、关元、大枢、中脘、脾俞等。2.穴位注射疗法:(1)用少量维生素Bl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选穴关元、中极,进针后针感传向前阴时再推药。隔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遗精患者。(2)用1%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次LIAO或三阴交穴,每穴1毫升,两穴交替使用,隔天一次。适用于遗尿者。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疾病名称(英文) | deficiency of kindney-yin and yang |
拚音 | SHENGYINYANGLIANGXU |
别名 | 中医:虚劳,消渴,阳痿,遗精,水肿,咳嗽,喘证,月经不调,崩漏,绝经前后诸证,西医:慢性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或由肾阴先虚,日久阴损及阳,发展而来,或由肾阳不足,日久阳损及阴,逐渐而成。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或由肾阴先虚,日久阴损及阳,发展而来,或由肾阳不足,日久阳损及阴,逐渐而成。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若肾中元阳不足,命门火衰与肾中元阴不足,阴精亏损同时并见,即为肾阴阳两虚证。其常见原因为禀赋不足,或久病不愈,或房室劳伤,或老年休衰等,以致阴精、阳气两虑,不能濡养、温照脏腑经络,而形成此证。病仗在肾,其性质属虚,不过临床常见阴阳各有偏重的不同,这须权衡阴虎阳虚的程度而定。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腰脊痠病,胫痠膝软,足跟痠痛,耳鸣耳聋,发焦脱落,齿摇稀松,遗精阳痿早泄,月经失调崩漏,或开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盗汗,或畏寒肢冷,面目虚浮,夜尿频数。舌红或淡,少苔,脉双尺沉细。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补肾温阳滋阴,阴阳气血双补。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 基本方药:肾气丸合龟鹿二仙膏:由鹿角500克、龟板250克、枸杞100克、人参50克,先熬龟板、鹿角为胶,再将人参、枸杞熬膏和入而成。每晨酒服10克。2. 加减变化:偏于阴虚诸证,可按肾阴虚证治中的加减法处理;偏于阳虚诸证,可按肾阳虚证治中的加减法处理。 (二)食疗方 1.芡实粉30克、核桃肉15克(打碎)、红枣5~7个。先以凉水将芡实粉打成糊状,再加滚水搅匀,入核桃肉、红枣煮粥,加糖食之。 2. 羊肉粥:羊肉60克(去脂膜切成细丝),粳米50克,生地黄汁30克,肉桂末3克。先以水煮米及羊肉,将熟时加地黄汁及肉桂末,粥成加五香粉及盐少许即可。 3.炖猪腰:猪腰一对,杜仲30克或核桃肉30克,一同婉熟食之。 4.胡桃栗子糖羹:胡桃肉30至50克,栗子(炒熟)30至50克(去皮),白糖适量。先将熟栗子,与胡桃肉同捣如泥,再加入白糖拌匀即成。不拘时食之。 (三)气功:可采用下列各法。 1.元阴功:以意守“丹田”(关元)、涌泉为主,促使真气蓄养,内气充足,并结合外导内引,使意气相依,意导气行循足少阴肾经周流不息,从而调整阴阳、气血,疏通经络、脏腑,生发气机,使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得以修复。主要内容是站桩守窍、气贯丹田、丹田开合、气运八卦、丹定少阴、涌泉呼吸、收功。练此功时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饭前、后不宜练功,功后不能马上饮水。练功时应衣带宽松。 2.吊档功:系武当内家功中的一种。对于补肾壮阳、健身竟技等均有好的功效。功法要求把意念导引、势子导引和呼吸导引三者紧密地结合进行,而且意念导引是三者的中心,练功的关键。初期练习应有气功师指导,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树立信心。最好选用昼夜子时,面向南练功。在练功前半小时排除大小便,功后不宜随即大小便。练功期严禁性生活,愈后亦要节制。 3. 保健十五法:主要是接气法、咽津法、导引法、一穴多用、健脑法、牙齿保护法、健耳法、保护眼法、晒太阳法、安神合十、迎香健鼻、互捏合谷、保肾法、气功减腰法、抓头按摩返老还童等。 施治要点: (一)肾内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宜于封藏,忌于泄漏,故肾病多见虚证。肾之阴阳两虚,多由阴虎或阳虚证,日久发展所致。治疗之时,还应明确阴虚偏重,抑或阳虚偏重,然后确定在阴阳双补之时,以滋阴为主,或以温阳为要。 (二)肾之阴阳两虚,乃精气两伤,在临证之时,除用温补元阳,填补真阴,阴阳并补之外;还须取“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义,酌情加用紫河车、龟板胶、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填补精血。由于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至为密切,还须结合辨证,明确相关脏腑的病证,治肾及参治他脏,以利提高疗效。 (三)本证为慢性虚弱性病证,病程冗长,病情复杂,难取速效,治疗用药,贵在坚持,只要辨证准确,应守方不移,不宜变动过多。综合疗法,摄生养性,饮食调理办不可少。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自我推拿, 或称主动按摩,这是一种保健方法。常用有头面、躯干及四肢按摩三种。 1.头面推拿:主要动作有按攒竹、点睛明、揉眼睛、按太阳、叩牙齿、磨鼻背、干洗脸、假梳头等,最为常用的是干洗脸与假梳头。 2.躯干推拿:以按摩胸、腹、腰三方面的动作,交叉进行。 3.四肢推拿:可分上肢、下肢按摩,其动作有甩双手、掐虎口、擦大腿、揉腓肠肌、搓脚心等,最常用有揉腓肠肌和脚心。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欲保精是摄生防虚的重要方面,一切有害心身的生活方式(如纵欲、酗酒、抽烟等),都应该予以节制;克服悲观、刻板、孤僻、忧心忡忡的不良情绪,“听其自然、随遇而安”,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社群活动。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