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抑制胃酸的良药
败酱草出自《神农本草经》,又有龙芽败酱、泽败、鹿酱之别名,以清热解毒,散瘀排脓见长,临床常用于治疗痢疾、泄泻、肺痈、黄疸等证。笔者临床体会,败酱草为一味抑制胃酸的良药。
泛酸或吐酸为临床常见症状,脾胃肠病证中或以其为主症,或为胃痛、胁痛、呕吐之兼症。夫酸者,肝木之性也,吐酸多与肝、胃相关,且有寒、热之别,《证治汇补 • 吞酸》云:“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但吐酸总以热证多见。
笔者则无论病之寒热,凡有吐酸症者,皆随方加用败酱草,常用量15g,效不显者,可用至20~30g。如治患者程某,女,苦病有年,饥则胃痛,食后吐酸,手足欠温,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沉。病之性属寒,故以健脾温中,化湿和胃为治。
于主方中加乌贼骨、瓦楞子之属,少效;后仍守同一主方加败酱草20g,仅服3剂则胃痛减,吐酸止,续服10余剂,随访3个月,病未发作。湿热郁滞于中,随气上逆,则吞酸作矣。败酱草用于湿热之证,此其制酸之理也。
临床上我在胃病治疗上遇有胃酸一症,必加败酱草,即经济又有效,可以说是一味不可多得的治胃病良药。药量我一般为30克,低于15克效差,这一点要注意。屡用屡效,几乎都成了我治胃病的专药。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痛,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临床遇到反酸的患者较多,经多方治疗但往往效果不佳,该偏方主要无法针对有反酸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组成:柴胡12g、法半夏10g、全瓜蒌1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 白术10g、茯苓10g、竹茹10g、枳实6-10g、乌贼骨10-20g、煅瓦楞子15-20-g、黄连6-10g、吴茱萸3-5g(根据病情轻重调整用量是关键),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
注意事项:服药及恢复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海鲜、辛辣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