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慢性肝炎发展的晚期,如病毒性肝炎、慢性乙醇中毒性肝炎、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炎等。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肝硬化腹水,5年内代偿性肝硬化腹水的累积发生率为30%,一旦发生腹水,1年死亡率为15%左右,5年死亡率44%~85%。肝硬化时由于门静脉高压和腹腔脏腑血脉曲张,使肝脏和胃肠淋巴液漏出,高动力循环使动脉充盈不足,肾灌注减少进而肾功能不全,引起水钠潴溜,动脉充盈不足,激活神经体液因子,使水钠潴留越发严重。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血管内液体进入间质空间并在腹腔中形成腹水。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血管被阻塞,肝淋巴液生成增多,当回流的淋巴液超过胸导管的引流能力时,淋巴回流受阻,可引起腹水。
关于中医腹胀的发病机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寒伤血,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概而言之,鼓胀病因有六淫侵袭,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虫毒感染,病后续发五个方面。关于鼓胀病机,张婷婷等认为,鼓胀首病气血,继则病水,气、血、水相互胶结,肝郁血瘀是发病之源,脾胃气虚是发病之本,久病及肾,脏腑功能失调,此外,肝硬化腹水的形成与肺脏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邓春玲等认为,肝脾肾受损致脏气衰败,气滞、血瘀、水停腹中,发为“鼓胀”,是肝硬化腹水的主要病机。吴会晓等认为,肝硬化腹水随着病机演变,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肝脾不和、肾阳亏虚、肝肾阴虚,应施以不同治法,分别为肝脾同治、温肾利水、滋阴利水,同时整个过程兼顾活血化瘀。郑保平认为历代医家从脏腑、经络、水湿痰瘀等方而进行了阐释,其中绝大多数医家认为“脾虚不运”是其主要病机,在络病病机方而则认为是“邪阻肝络”。(以上内容摘自《肝硬化腹水的诊疗研究进展》闫晓宇 吕文良,《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4期第143-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