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精神疾病,虽致病之由不一,临床表现多端,但究其病机,终因邪气扰心,致心窍被蒙,神明逆乱。因此,治疗精神疾病,必须抓住“心经郁热”,“神明被蒙”这一病理关键,清透心经郁热以治其本,方可获效。
多年来,笔者常以栀子豉汤为基础,或合小承气汤,或合涤痰汤,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随证加味,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病,每获良好效果。
凡精神疾病,诸如癫证、狂证、郁证等,虽致病之由不一,临床表现多端,但究其病机,或肝郁化火,或痰火互结,终必扰心,致心窍被蒙,神明逆乱。
“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也”。所以治疗精神疾病,必须抓住“心经郁热”,“神明被蒙”这一病理关键,清透心经郁热以治其本,方可获效。
栀子豉汤中,栀子苦寒而色赤,其形似心,色赤应心,寒能清热,苦可涌泄,素以清心除烦见长,兼泻三焦之火;豆豉色黑入肾,其气香窜,其性升发,能宣散心经郁热,使心火透达于外,与栀子相配,又可鼓动肾水上达,以济心阴,使心阳不亢。如此则阴阳协调,水火相济,君主自安,逆乱自平。
一、癫证(感染性精神病)
侯××,女,27岁,农民。1983年11月19日初诊。患者于1982年仲夏顺产一男婴,因欣喜过度而彻夜不眠,渐见喃喃独语,喜怒无常,市精神病院诊断为“感染性精神病”,经用氯丙嗪、安定、奋乃静等镇静剂治疗一年之久,不仅病情不减,反逐渐加重,近三月,又现双目上吊,两手震颤,表情痴呆,精神抑郁,言语不清,口角流涎,溲黄,大便溏。
检查:二目上吊,眼球转动不灵活,闭目时眼睑颤动,两手频频抖动,面色青黄,舌体卷缩,质红,苔薄黄腻,六脉弦数。
此为肝郁气滞,心经郁热,痰浊内阻,神明被蒙,诊为癫证。治以清心疏肝,化痰开窍。
方药:栀子10克,淡豆豉20克,枳实9克,胆南星9克,菖蒲9克,郁金15克,远志10克,炒枣仁20克,寸冬13克,琥珀5克,甘草6克,毛橘红15克,淡竹叶3克。
服上方14剂,精神复常,目睛灵活,言语有序,惟两手仍不时抖动。即在原方基础上增熄风平肝之品,继服十余剂,病告痊愈,一年后随访已恢复正常劳动。
二、狂证(精神分裂症)
孙××,男,27岁。1984年6月29日初诊。患者于1973年因与家人生气,致精神失常,狂言奔走。
1976年病情加重,某精神病院诊为“精神分裂症”,经用非那根、氯丙嗪等治疗,暂时缓解。
近二月又因情志不遂而复发,表现狂言乱语,奔走呼号,彻夜不眠,稍不遂心即怒不可遏,詈骂不休,不避亲疏,口干喜饮,溲黄,便干,一日或两日一行,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属肝火暴张,痰蒙心窍,腑气不通,神明逆乱。治以清心涤痰,宣散郁热,镇肝畅气,通腑泻火。
方药:淡豆豉15克,栀子10克,枳实10克,胆南星9克,郁金15克,珍珠母30克,龙骨30克,毛橘红15克,大黄13克,川朴10克,淡竹叶3克,生甘草20克,三剂,水煎服。
7月3日二诊:服上药后,便泻如泡沫,日二三次,臭秽异常,狂躁随之减轻,口已不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宗上方加寸冬15克,继进三剂。
7月6日三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已能安然入眠,惟心中稍感烦躁,但不再狂言乱跑,食可,口和,舌质红,苔薄黄,脉和缓。
处方:淡豆豉15克,栀子10克,枳实10克,石菖蒲15克,郁金20克,胆南星9克,炒枣仁30克,寸冬15克,青龙齿30克,淡竹叶5克,生甘草10克。
以上方为基础稍事出入,继进十余剂,情绪安定,神态和顺,言语有序,眠食复常,病告痊愈。一年后随访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