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大类牙疼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胃火型
1.临床特点:牙龈红肿而痛,口唇红、喜冷食,舌质红紫苔黄或白厚,脉数。
2.治疗
【方选】白虎汤化裁。
【处方组成】石膏30克 知母20克 甘草5克 梗米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若大便燥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连翘10克,如便燥如羊屎则加大黄、黄连、黄芩各15克;若眉棱骨痛者加白芷、柴胡、薄荷各12克。
【注意事项】妇、幼及老年体弱者则减量或慎用。
二、寒热错杂型
1.临床特点:齿龈疼痛,得寒得热而牙痛程度无增重或减轻。
2.治疗
【方选】小续命汤化裁。
【处方组成】桂枝10克 白附子(久煎)10克 川芎10克 麻黄10克 人参10克 白芍10克 杏仁(去皮尖)10克 防风10克 黄芩(酒炒)10克 防己10克 甘草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如口渴多饮、小便黄、舌红苔白或厚或微黄、脉数,则去人参用沙参,方中黄芩、白芍用量增至40克;若口不渴、苔白薄、小便清长,则小续命汤中桂枝、白附子、麻黄用量各增至13克,而黄芩、人参用量减至6克。
三、风邪型
1.临床特点:不畏冷热而齿龈痒痛,甚或难忍,舌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数。
2.治疗
【方选】归芎散化裁。
【处方组成】全当归35克 川芎15克 白僵蚕30克 蝉蜕30克 防风10克 薄荷10克(后下) 连翘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面白、唇白、舌淡红、脉沉者去川芎、连翘、薄荷,加黄芪50克;伴心悸怔忡则加阿胶30克。
四、龋齿型
1.临床特点:初期无症状,仅表现牙齿组织变白,继则逐渐变成黄褐色。后病夏部位的牙齿组织变软脱失,坏成龋洞,常因食物进入龋洞受到刺激而疼痛。
2.治疗
【方选】小续命汤化裁。
【处方组成】桂枝10克 白附子10克(久煎) 川芎10克 麻黄10克 人参10克 白芍10克 杏仁(去皮尖)10克 防风10克 黄芩(酒炒)10克 防己10克 甘草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偏寒者加细辛6克;偏热重者加石膏20克。并用2%硼酸漱口,早、中、晚各1次。
五、肾虚型
1.临床特点:自觉牙齿松动或觉增长而痛,或麻木不仁,小便清长或微黄,脉细或细数。
2.治疗
【方选】知柏地黄汤化裁或七宝美髯丹化裁。
【处万组成】知母20克 黄柏(盐水炒)20克 山茱萸20克 山药20克 丹皮5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熟地黄50克 补骨脂10克 制首乌30克 怀中膝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腰膝酸软加菟丝子30克、杜仲(盐水炒)20克,口渴咽干加枸杞子30克。
二、5种中医疗法可以治疗牙痛。
1.药敷疗法
①.补骨脂30克 青盐10克。
以上诸药同炒,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外擦患处。每日3~5次,连续3~5天即可。
②.龙眼肉适量,蘸食盐外擦疼痛处,每日2~3次,连续2~3天。
2.中成药外治法
①.金黄散适量,用茶水少许调匀,外敷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②.冰硼散适量,用淡盐水含漱后,以本品外搽痛处,每日2~3次。
3.含漱疗法
①.五倍子10克,加水600毫升,武火煎沸后改文火缓煎15分钟,取汁约250毫升,侯药汁温度适口时喝一次口噙漱,不要咽下,稍待片刻吐出,连续3次,须臾牙痛可止。为防复发,可连漱数次。
②.鲜马齿苋捣烂取汁含漱,并时以其汁渍润局部,每日数次,一般一日后疼痛即可减轻,2~3日后即可痊愈。
4.按摩疗法
取肩井穴(此穴位于肩上陷中,患者可用患处对侧手的食、中、无名三指按在肩部,食指贴颈,中指指腹按压处即是),左右各一穴,找准穴位,用力按压,以能耐受为度,按压30秒,再压再放松,直至牙痛缓解为止,一般按压治疗,疼痛可明显减轻,经过1~3分钟,疼痛即可消失。
5.夹药疗法
①.细辛适量,夹于两片生地之间,含于牙痛处,咬紧,一般3~5分钟即可止痛。
②.花椒9克,樟脑、荜拔各6克,加水200毫升,水煎取汁,用消毒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并用棉球浸透药液后置于患处上下牙之间咬紧,一般经过15~30分钟即可止痛,连续3~5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