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既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西医所指的头痛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如偏头痛、从集性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也包括高血压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源性头痛以及感染、外伤、肿瘤等导致的继发性头痛,而连线以下的疼痛多属于面痛。
头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程可长可短,具有发作-缓解的特点,发作前可有一定的诱因,性质可为跳痛、胀痛、刺痛、空痛或隐痛,部位多不固定,或在偏侧,或在巅顶,或在后枕,或在两侧,或在前额及眉棱骨,或为全头疼痛。如脑痛:“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眉棱骨痛:“夫头痛不止……攒竹痛,俗呼为眉棱痛者”;颔痛:“头痛颔痛,目锐眦痛”;颊痛:“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都在“头痛”之列。
头痛还常伴随许多其他症状,其中伴颈、肩、腰痛较为常见,且多与太阳受病相关。如“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肝病头痛伴见胁痛及耳面病症,如“肝病,则头痛胁痛”,“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伤风头痛可见“鼻塞眼胀,自汗”;实火头痛“口干目赤”;食郁头痛“呕吐恶心,心下痞闷,或痛或寒热如疟”;痰厥头痛“恶心吐清水,昏重”;湿热头痛“身重肢节重或四肢面目浮肿”;气虚头痛“四肢怠堕无力,饮食不思,口淡无味”以及“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头痛还可伴随眩仆,“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
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头痛,临床也当关注一下。如偏头痛“头半边痛者是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 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 耳颊痛”,“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者,是少阳经也”。当然,中医与西医的“偏头痛”内涵并不相同。如厥头痛“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真头痛“手三阳之脉,受风寒……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其疼痛剧烈,病情凶险,临床定当引起重视并及时救治。(以上内容摘自《中医“头痛”与“头疼”辨析》作者:曹克刚 付高爽,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第11期 P1516-1518,1520页)
延伸阅读
白芷治疗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
取白芷2两、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治疗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神经衰弱头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钟内显效。或以白芷60克,防风26克,细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装灭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疗20多例,亦效。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烧伤。(摘录《中药大辞典》)
川芎治疗心绞痛
取川芎、红花各等分,制成片剂(每12片含川芎、红花生药各5钱),每次4片,日服3次。4~6周为一疗程。治疗84例(其中10例全程加葛根黄酮片,每日3次,每次20毫克;2例于用药2周开始加服乳没片),结果显效9例,改善57例,基本无效17例,加重1例。据观察,病情的轻重与疗效无明显关系;加服葛根黄酮及乳没片者,疗效未见提高;服药后对血脂质影响不大。60例跃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停用者20例,减量者15例,部分病例的心电图显示好转。(摘录《中药大辞典》)
川乌
用法用量禁忌:多在炮制后用。一般在中药的配方里,川乌的用量多为1.5-3g。剂量最好不要超过10g、使用的关键是久煎,最好煎煮两个小时以上,可以有效地降低毒性。另外同干姜、甘草同用,也可降低毒性。生品内服慎之又慎。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中毒症状: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脉搏减少,呼吸困难,手足抽搐,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或窦性心律伴以多源性频繁的实性期前收缩和房性停博。
救治:轻度中毒者,可用白蜜120g,凉开水冲服;心律失常可用苦参30g,煎水温服。严重中毒者,急救常用1:5000高锰酸钾、大剂量阿托品抢救,可以减轻症状,使心电图恢复正常,利多卡因也可显著降低动物死亡率。阿托品与中药金银花、甘草、绿豆、生姜、黑豆等同用,疗效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