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味中药,化痰积,健脾胃,还瘦身!
今天要讲的这个方子,也是千古名方,同样的,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
张仲景生活的那个年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连年征战,当时的人们颠沛流离,食不果腹,时间一长,最容易受伤的就是人的这个脾胃。
再加上脾胃对人体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多重要呢?脾胃乃后天之本呀。
所以张仲景特别注重对脾胃的调养,他的很多方子都是从脾来论治的,即便是攻邪,也是一边攻,一边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顾护好脾胃,守好脾胃这个大后方。
张仲景有一张方子,叫枳术汤,非常简单,只用到了两味药,枳实和白术。
这个方子,到了金代,金代医学家张元素又给改了一下,加了荷叶,用荷叶包裹着枳实、白术,和米饭一起蒸,叫枳术荷叶饭。
把白术和枳实打成细细的粉末,拌到蒸好的米饭里,再用荷叶包裹好,一起蒸。对于荷叶的选择,用鲜荷叶或者干荷叶都可以,只要不是枯黄的就行。
没有食欲,吃不下东西,或者稍微吃点就饱了,再吃肚子就胀,很不舒服。
除了饮食不好,这样的人常常有乏力、气短的感觉,老一辈人常说,人是铁,饭是钢。饭都吃不下,哪里来的力气?
大家伙啊记住了,脾胃要好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脾气要能升,一个是胃气要能降。有升有降,这就代表你的脾胃气机是顺畅的,是出入有序的。
枳术汤,用白术来补气健脾,白术味香,颜色发黄,这些外在的象都是中土之象,都属于土气的特征,而且白术的性子温温的,不急也不燥,和脾气甚是契合。白术在这里可以把脾气升起来,胃口就打开了。
再看枳实。《晏子使楚》里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里的枳指的就是枳实。
枳实长的确实很像小橘子,橘子甘甜多汁,枳实味道虽然不好,入药却是一把好手。你别看它个头不大,气锐力猛,所以中医也管它叫破胸锤。
枳实,味道是苦的,苦能降,能把整条消化道的闷气、浊气都破开,然后一路往下降。不是老容易胃胀么?枳实用上,一入口是苦涩的,苦涩中又透着一股清香,喝完以后,排几个屁,浊气散出去,胀闷感就没有了。事实上,枳实不光能把浊气降下去,有痰了,它能降,有积滞了,它也能降。
站在跟高的层面来看,白术主升,枳实主降,一升一降,脾胃气机就斡旋起来了。
关于枳术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是这么描述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胃脘这个地方,或者胃脘周围发闷、发胀,摸上去很硬,张仲景形容说“大如盘,边如旋盘”,像盘子一样,有厚度,有光滑度,大家看,这个范围就很大了。
脾虚了以后,津液运化失常,导致痰湿水饮内停。有痰湿,又有气滞,两者一搅和,病就来了。
枳实可以通气,可以把痰湿水饮排掉,朱丹溪曾说过:“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紧接着再用点白术来补补脾。放到今天来看,枳术汤对慢性胃炎是比较有治疗意义的。
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肚子很大,圆圆的,鼓鼓的,像什么?像不像现在很多人都有的将军肚、啤酒肚?一个人肚子很大,寻常人看到的是肥胖赘肉,中医看到的是痰湿水饮。
所以中医说减肥并不是去减肉,中医是从整体上来调,尤其是人的这个脾胃,很重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吃下肚的食物都要在脾胃的作用下,该吸收的吸收,该排泄的排泄,所以减肥最根本的是要健脾。这里用白术健脾强胃,用枳实把已经生成的痰湿排出去。两味药一个通,一个补,非常地巧妙。
增肥也一样,也要从脾胃入手。脾胃好了,身体上下气血津液循环正常,增肥、减肥都只是顺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