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的治疗方法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但入夜蹄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常用的有效临床偏方如下。
[方一]
干姜1—3克,高良姜3—5克,粳米2两。
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人粳米同煮为粥。
本方对于因脾脏虚寒所致的小儿夜啼有效。
[方二]
花椒15克,干姜30克,大葱一握。将3味同捣如泥,把锅烧热,3味同炒,边炒边浇酒。炒熟后用毛巾将药包裹待温度适宜时,熨敷患儿腹部,每晚1次。
本方对小儿夜啼有效。
[方三] 黄连3克,乳汁100毫升,食糖15克。将黄连水煎取汁30毫升,兑人乳汁中调入食糖。
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日数次。
奉方适用于心火炽盛所致小儿夜啼。
[方四]
本方适用于小儿心经有热,夜啼不安。
[方五]
淡竹叶30克,北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淡竹叶加水煎汤,去渣后人粳米,冰糖,煮粥。早晚各1次,稍温顿服。
本方适用于心火炽盛之夜啼。
[方六]
钩藤6克,乳汁100毫升。将钩藤水煎15分钟取汁30毫升,入乳汁中,食药乳,每次20-30毫升。
本方适用于小儿惊骇啼哭。
[方七]
蝉蜕9克,鸡内金15克。将2味微火焙脆研成极细末,每次1克,日3次。
本方适用于小儿夜惊啼哭。
[方八]
葛根5克,蜂蜜适量。葛根研粉,开水冲泡,加入蜂蜜饮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有助于小儿安睡。
[方九]
大茴香、小茴香、锦文大黄各10克,面粉60克。将药研成细末,加入面粉及水,做成3个小饼,外敷肚脐处,上加热水(以小儿能承受为度),每日早、午、晚各敷1次,3个饼交替使用,连用3天。
黄芪、覆盆子各15 g,党参20g,白术、金樱子、益智仁、桑螵蛸各10g.
制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疗效:治疗多例,均愈。
蝉蜕 16个。
制用法:将蝉蜕去翅、头、足,洗净泥土,水煎服,日 1 剂。
疗效:1剂见效,3剂后不再复发。
治少小中风, 状如欲绝汤方。大黄﹑牡蛎﹑龙骨﹑栝蒌根﹑甘草。桂心 (各十二铢) ﹑赤石脂﹑寒水石 (各六铢)。右八味 〔口父〕咀, 以水一升内药重半两, 煮再沸, 绞去滓, 半岁儿服如鸡子大?大儿尽服, 入口中即愈, 汗出粉之, 药无毒可服, 日二, 有热加大黄, 不汗, 加麻黄, 无寒水石, 朴消代之。
治少小中风, 手足拘急, 二物石膏汤方。石膏 (如鸡子大一块碎) ﹑真朱 (一两) 。右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 内真朱, 煮取一升, 稍稍分服之。
治少小新生巾风, 二物驴毛散方。驴毛 (一把取背前交脊上会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 ﹑麝香 (二豆大) 。右以乳汁和, 铜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 末之, 小儿不能饮, 以乳汁和之, 苇筒贮?写着咽中, 然后饮乳, 令入腹o。茵芋丸, 治少小有风?疾, 至长不除, 或遇天阴节变, 便发动, 食饮坚强亦发。
百孪缩,行步不正,言语不便者,服之永不发方o 茵芋叶﹑鈆丹﹑秦观﹑钓藤皮o 石膏﹑杜蘅﹑防葵(各一两) ﹑昌蒲黄芩 (各一两半) ﹑松萝 (半两) ﹑蜣蜋(十枚 右十二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三岁巳下服五丸,三岁巳上服七丸,五岁巳上服十丸,十岁巳上可至十五丸o
镇心丸, 治小儿惊?百病, 镇心气方。银屑 (十二铢) ﹑水银 (二十铢) ﹑牛黄 (六铢) ﹑大黄 (六分) 茯苓 (三分) ﹑茯 右十六味, 先以水银和银屑如泥, 别治诸药和丸, 三岁儿如麻子二丸, 随儿大小增之, 一方无牛黄一味。
治少小心腹热, 除热丹参赤膏方。丹参﹑雷丸﹑芒消﹑戎盐﹑大黄 (各二两) 。右五味 〔口父〕咀, 以若酒半升浸四种一宿, 以成炼猪肪一斤, 煎三上三下, 去?乃内芒消, 膏成, 以摩心下, 冬夏可用, 一方但用丹参雷丸, 亦佳。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 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 或中大风手足惊掣,
五物甘草生摩膏方o 甘草﹑防风 (各一两) ﹑白朮 (二十铢) ﹑雷丸 (二两半) ﹑桔梗 (二十铢)。右 〔口父〕咀, 以不中水猪肪一斤煎为膏, 以煎药, 微火上煎之, 消息视稠浊, 去滓, 取如弹丸大一枚, 灸手以摩儿百过, 寒者更热, 热者更寒, 小儿虽无病, 早起常以膏摩颇上及手足心, 甚辟寒风。
若失时不治,小久则难治矣,欲疗之方。用豉数合,水拌令湿,擣熟丸如鸡子大,以摩儿上手足心各五六遍,以丸摩儿心及脐,上下行转摩之,食顷,破视其中,当有细毛,即掷丸道中,痛即止。
治少小中客忤, 强项欲死方o 取衣中白鱼十枚, 为末以傅母乳头上, 令儿饮之, 入咽立愈, 一方二枚着儿母手, 掩儿脐中, 儿吐下愈, 亦以摩儿项及脊强处。
龙角丸主小儿五惊夜啼方。龙角 (三铢) ﹑牡蛎 (九铢一作牡丹) ﹑黄苓 (半两) ﹑蚱蝉 (二枚) 牛黄 (如小豆) 右六味末之, 蜜丸如麻子, 蓐里, 儿服二丸, 随儿大小, 以意增减之。
(崔氏名五惊丸) 治小儿夜啼, 至明即安寐, 芎藭散方。芎藭﹑白朮﹑防己 (各半两) 。右三味治下筛, 以乳和与儿服之, 量多少, 又以儿母手掩脐中, 亦以摩儿头及?, 验, 二十日儿未能服散者, 以乳汁和之, 服如麻子一丸, 儿大能服药者, 以意斟酌之。
治少小夜啼, 一物前胡丸方。前胡随多少擣末, 以蜜和丸如大豆, 服一丸, 日三, 稍加至五六丸, 以差为度。
治小儿夜啼不巳, 医所不治者方。取狼屎中骨, 烧作灰末, 水服如黍米粒大二枚即定。
治少小夜啼以妊娠时食饮偏有所思者物, 以此哺儿, 则愈o
治少小夜啼道中土﹑伏龙肝 (各一把)。右二味治下筛, 水和少许饮之。
取马骨烧灰,傅乳上饮儿,啼即止o
治小兒夜啼不巳, 醫所不治者方o 取狼屎中骨, 燒作灰末, 水服如黍米粒大二枚即定
治小兒驚啼方o 取雞屎白熬末, 以乳服之, 佳o
酒服亂髮灰 臘月縛豬繩燒灰, 服之o 燒蝟皮三寸灰, 著乳頭飲之o車轄脂如小豆許, 內口中及臍中o
方1
组成:白茯苓50克,白菊花80克,勾藤80克,淡竹叶50克、灯芯草50克,琥珀20克,五味子10克。
主治:夜啼。
用法:打碎后装入一布袋中,夜间枕用,早晨将药袋装入塑料袋内密封;次夜继用。一般2~5天即愈。
方2
组成:朱砂3克,黄连6克,钩藤3克。
主治:夜啼。
用法:上药共研细粉,和匀。每次取0.5克,撒于乳头上,使小儿吸吮,或用开水冲服。
方3
组成:蝉蜕3个,薄荷1.5克,槟榔3克,枳壳3克,灯芯草10根。
主治:夜啼。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以上是3~6个月小儿用量。
方3
组成:黑丑(牵牛子)7粒。
主治:夜啼。
用法:捣碎,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于睡前敷于肚脐上,覆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方4
组成:灯芯草(新生儿3克,1~6个月6克,1岁9克)。
主治:夜啼。
用法:按上述年龄组,分别加水100毫升、200毫升、300毫升,用文火煎至半量,取药液代茶饮。每日一剂,分3次服完,3日为一疗程。
方5
组成:天竺黄, 川芎, 双钩藤, 朱砂各6—9克。
主治:夜啼。
用法:以布包好,挂小儿胸前心尖部。啼哭停止即除去药。
方6
组成:朱砂6~9克主治:夜啼。
用法:搽小儿手心,啼哭停止即除去药。
方7
组成: 广木香6克, 小茴香6克, 紫苏叶6克。主治:小儿夜啼及小儿睾丸肿胀(鞘膜积液)。证属寒湿而见腹部欠温,不吮乳食,夜啼多在下半夜者。
用法:用水浸泡诸药10分钟,再煎5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将2次煎出药液混合,早晚各服1次。
方8
组成:生龙齿15克, 蝉衣3克, 钩藤6克, 茯苓10克, 莲子肉10克, 珍珠母15克。功用:健脾安神,镇心定惊。
主治:小儿夜间啼哭,惊惕不安,胆小善惊。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蝉蜕3克、薄荷1.5克、灯芯1.2克,水煎服,每日2次。
砂0.3克、奶汁15毫升,先将砂研成极细末,与奶汁调匀,1次服完,
每日1次,连服3-5天。
葱白1根、胡椒3粒、艾叶3片。先将胡椒研末,艾叶揉绒,再与葱白共捣烂,加入热白饭中,趁热(以小儿能够承受为度)放小儿肚脐上,用布扎紧固定,
每日换药1次。夜间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
大蒜1头(煨熟)、乳香2克,将上述2味药共研成细末,制成药丸如芥子大。每次7粒,用乳汁送服。
雪梨汁30毫升、灯芯草2克、冰糖10克,先将灯芯草煎汁与雪梨及冰糖混匀,再隔水蒸化,1次服完,每日1次,连服5-7天,用于心热型夜啼。
黄花菜15克、莲子心3克、冰糖15克。共熬汤,每日服1次,连服5-
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