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治胃病一绝,也治心病头晕病
关于芭蕉花入药,国学大师郭沫若有这样的记述:
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得了晕病,发的时候,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
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回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这时候,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
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
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在中药典籍中,中药芭蕉花,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
郭沫若在文中所指的晕病,常和眩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
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看郭沫若在文中的描述,其母当属于重度眩晕。
眩晕可由风、痰、湿、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可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中气不足,肾精亏虚等。
而痰浊中阻型最似其母的症状。这种类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濡滑。是因痰阻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病。
而巴焦花,性味甘凉,微辛。归心肝胃大肠经。
化痰消痞,散瘀止痛。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等。
《滇南本草》载:治反胃吐呃饮食酸痰,胃、腹疼痛,胸膈饱胀:
芭蕉花6克。水煎,点入一点酒进去后送服。忌鱼、羊、生冷、蛋、蒜。
而在病症中,眩晕常有和心悸相连的情况,巴焦花竟似能感知人体系统之构造,除了治胸膈反胃等,还有治心病的功能。
1、治心痹痛:芭蕉花烧过存性,研细,用盐汤送服6克。(《日华子本草》)
心痹指心气脉络,心脉运行失畅。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2、治心绞痛:芭蕉花半斤,猪心一个。水炖服。(《江西草药》)
3、治怔忡不安:芭蕉花一朵。煮猪心食。(《湖南药物志》)
另外,由于芭蕉花味道清香,民间常用其做菜肴,蒸、素炒或入汤都行。比如素炒芭蕉花。这应该不是郭沫若所说的焦子,而是焦子外围的花瓣。
用料为芭蕉花、豆豉、青辣椒。
先将芭蕉花洗净切细加少许食盐搅拌,并用手揉捏挤去汁液。炒时先放油,然后加青辣椒末和豆豉,最后放入芭蕉花炒熟即可。可增食欲、助消化、除疲劳。
以上便是芭蕉花的介绍,自然界之花花草草,不少可谓是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咦,还有这么多能耐!简直不可小视。
一个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