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耳为肺之用”理论治疗耳鸣验案举隅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症状。在当前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压力下,耳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更趋年轻化,因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当前尚未有明确而有效的治疗方法。王兴臣教授根据耳鸣的病因、病位及其表现,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耳胀”范畴。其基于对“耳为肺之用”理论的认识,认为耳鸣所涉及的病位除肾之外,亦与肺脏密切相关,并提出气机失调——湿阻气滞于耳窍为其病机要点,治疗重在理肺调气,形成了以理肺通窍为主的治疗思想。现以《脾胃论》“耳为肺之用”理论为基,浅谈耳鸣的中医病机与上呼吸道感染之间的联系,以期能为临床辨治耳鸣扩宽思路,并辑临床验案1则,以资佐证。
1耳为肾之窍,肺之用:历代医家认为“耳为肾之窍”,由于肾脏功能失调或虚损而衰,导致司属之耳窍失灵而为耳鸣,故从补肾填精施治者多,且沿袭至今仍盛而不衰。但《灵枢·本输》言:“少阳(当作‘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认为肺与肾经脉相连,存在生理联系。李东垣云:“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肺长生于子,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声也。”首次明确了“耳为肺之用”理论,佐证了肺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针灸大成·难经补泻》基于五行理论提出:“金者水之母,母能令子虚,谓母不足则不能荫其子。”认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濡养耳窍,若肺病则母气虚不足以充养于子,母病及子而见耳鸣。
《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素问·经脉别论》又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后《温热经纬》曰:“肺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析耳窍为十二经脉流经汇聚之处,且为肺经经脉之气归结之地,而肺为百脉之长,为十二经脉流经归入之府,与耳窍在经络气机上关联密切。
4总结:王兴臣教授在临床诊疗实践中总结经验,基于《脾胃论》“耳为肺之用”理论,结合现代病因学说——“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可致耳鸣”,根据临床辨证结果,开耳窍不忘通肺气,调气兼以透湿,遵循“理肺调气透湿”诊治耳鸣,颇有见效,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