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前景
1概述:
甲状腺结节属于祖国医学“瘿病”范畴,中医中药治疗瘿瘤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关于瘿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尽数篇》“轻水所,多秃与瘿人”。说明当时已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有关。《神农本草经》是秦汉以前数百年用药经验的总结,其中也有海藻“主瘿瘤气”的记载。晋代葛洪的《肘后方》首先谈及海藻及昆布治疗瘿病。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许多特效方药,如海藻、昆布、羊靥治疗瘿瘤。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瘿瘤论》里提出瘿病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结而成。曰:“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明清时期创制了许多治瘿的方剂,如海藻玉壶汤、四海舒郁丸等,至今仍在使用。
2分类:
根据瘿瘤的病因及局部表现,古代医家有不同的分类。《千金要方•瘿瘤》提出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忧瘿等五瘿的分类名称。《圣济总录•瘿瘤门》则称: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宋代陈无择《三因方》中记载有石瘿、肉瘿、筋瘿、血瘿和气瘿五种,并云:“坚硬不可移者名日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结节,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失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现在为了便于辨证治疗,结合现代应用中药防治瘿瘤的研究成果,对瘿瘤应主要区分下列情况:
2.1气瘿:气瘿是指颈部漫肿,肿块柔软无痛,可随喜怒而消长的瘿病。相当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2肉瘿:肉瘿是指颈部肿块局限而柔韧者。相当于结节性甲状腺肿。
2.3石瘿:石瘿是指颈部结节或肿块,坚硬如石,不可移动者。相当于甲状腺癌、桥本甲状腺炎、慢性纤维化甲状腺炎。
3病因病机:
3.1水土失宜:《养生方》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动气增患。”因居位高山地区,易感受山岚瘴气,或久饮沙水,而使瘴气及沙水人脉中,搏结颈下而成瘿瘤。
3.2情志内伤:由于长期郁忿恼怒或忧思郁虑,使气机郁滞,肝气失于条达,津液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形成瘿瘤。正如《济生方•瘿瘤论治》说:“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滯血滞,为瘿为瘤”。
3.3饮食失调:饮食失调,一则影响脾胃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则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痰气瘀结颈前而发为瘿瘤。《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在治疗时要注意正气的盛衰,衡量正邪之间的关系,若病延日久之证,当重视扶正之法,攻伐之中尚须顾及正气。
4辨证论治:
根据瘿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参考舌象、脉象,中医辨证分为以下四型:
4.1气郁痰阻型: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喜太息,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四海舒郁丸(《疡医大全》)加减。
4.2痰结血瘀型:颈前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经久未消,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加减。
4.3肝火旺盛型:颈前结节柔软,光滑,烦热,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栀子清肝汤(《外科正宗》)和藻药散(《证治准绳•疡医》》)加减。
4.4心肝阴虚型:瘿肿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5治疗:
5.1以自拟方加减:伍锐敏自拟消瘿丸治疗颈部瘿瘤,药方组成:姜半夏50g,陈皮30g,风化硝30g,土贝母30g,三棱70g,制乳没各60g,赤白芍各60g,连翘60g,夏枯草60g,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早、午、晚饭后各服6g。若兼有心悸不宁、自汗乏力者,配服甲亢Ⅰ号,每次6g,日服三次;兼有多食易饥、形体反消瘦者,配服甲亢Ⅱ号,每次6g,日服三次;兼有烦躁不安、舌颤手抖者,配服甲亢Ⅲ号,每次6g,日服三次。对于痰火郁结而成的瘿瘤应用单方成药夏枯草膏和散结灵片,报道5例,均治愈(结节消失)。
欧阳可钧自拟海藻消瘿汤:海藻20g,昆布20g,生牡蛎15g,海浮石15g,黄药子15g,夏枯草15g,当归10g,炒山甲10g,三棱10g,莪术10g,木香6g,随证加减。腺瘤疼痛者加制乳没;心悸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母;气虚者加党参、炙黄芪;血虚者加熟地、首乌;气滞者加青皮、枳壳;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焦山楂;合并甲亢、白细胞减少者加生黄芪、鸡血藤、丹参、枸杞子等。报告60例甲状腺腺瘤,治愈5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治愈率高达91.6%,总有效率为96.6%。
许芝银等以疏肝理气、行瘀化痰、软坚散结为治瘿大法,拟瘿瘤散结汤:香附10g,郁金10g,青皮10g,三棱10g,莪术10g,山慈菇15g,白芥子10g,全瓜蒌15g,海蛤壳30g,八月札20g,白花蛇舌草20g,并临证加减,连服3个月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效果。报道116例甲状腺肿块,其中治愈50例,有效42例,治愈率43.1%,总有效率为92.3%。
谢远明报道应用自拟消瘿汤治疗甲状腺肿块,治疗前将肿块以大小分为五级,肿块直径1cm为Ⅰ级,2cm为Ⅱ级,依次类推。治疗效果以甲状腺扫描或超声波测定肿块缩小程度而定。肿块消失者为痊愈;缩小Ⅰ~Ⅱ级者为好转,连续治疗3个月肿块及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消瘿汤组成:昆布15g,黄药子15g,海藻15g,土贝母12g,炒山甲10g,乌梢蛇10g,重楼30g,生牡蛎30g,忍冬藤30g,应用时随证加减。谢氏报告60例,治愈44例,有效10例,治愈率73.3%,总有效率为90.0%。
邢须林等应用消瘿汤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90例,药物组成为:赤芍15g,白菜根30g,白花蛇舌草30g,桔梗6g,红糖10g,随证加减。甲状腺炎者加银花、连翘;甲状腺肿加海藻、昆布;甲状腺瘤加夏枯草、牡蛎;甲状腺囊肿者加苦参、苡仁;结节坚硬者加山甲珠、皂刺;气虚者加党参、黄芪;阴虚者加玄参、麦冬;气滞者加青皮、川楝子。煎服,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取出药液,加入红糖待融化,频频顿服,30天为1疗程。邢氏报告的90例病例中,痊愈65例(结节完全消失),显效11例(结节缩小1/2以上),有效9例(与治疗前相比结节缩小但未超过1/2),治愈率为72.2%,总有效率为94.4%。
姜兆俊以自拟消瘿汤为主,配合散结片、四虫片内服治疗甲状腺腺瘤。消瘿汤组成:昆布、生牡蛎、夏枯草、赤芍、黄药子、柴胡、川芎、三棱、莪术、香附、浙贝母、半夏、山慈菇。报告50例中治愈26例,好转17例,治愈率52%,总有效率为94%。
5.2以经验方加减:章琴韵治疗肉瘿,以海藻玉壶汤合龙胆泻肝汤化裁组方:制香附9g,青皮6g,陈皮6g,郁金9g,夏枯草15g,制南星9g,浙贝母9g,生牡蛎30g,海藻12g,橘核6g,山海螺12g,千里光9g,赤芍9g,应用时随证加减,待肿块缩小后改服夏枯草膏或海昆丸等。报告39例,治愈14例,显效18例,治愈率35.8%,总有效率为82.1%。唐英报道应用加减玉壶汤治疗甲状腺肿块,基本方有:昆布、海浮石、当归、香附、牡蛎、夏枯草、半夏、陈皮、郁金、浙贝母、黄药子。治疗效果以同位素扫描、B超改变判定。报告45例中治愈34例,好转(肿块缩小1/2左右)6例,治愈率76%,总有效率89%。
5.3其他治法:许芝银在辨证治疗甲状腺肿时独辟新径,将其分为外四种证型,分别健脾益气软坚散结法:药用党参、三棱、莪术、山慈菇、海藻、白术、昆布、甲片、陈皮、半夏、皂刺;清化痰热、破瘀散结法:药用黄连、胆南星、茯苓、半夏、赤芍、昆布、海藻、甲片、皂角刺、三棱、莪术、山慈菇、陈皮;疏肝理气破瘀散结法:药用柴胡、当归、赤芍、郁金、川楝子、昆布、海藻、甲片、皂刺、三棱、莪术、山慈菇、青皮、陈皮;清肝利湿、破瘀散结法:药用龙胆草、柴胡、黄芩、泽泻、车前子、赤芍、丹皮、丹参、三棱、莪术、昆布、海藻。破瘀散结为主要大法用于各证型治疗。许氏报告的甲状腺腺瘤100例中治愈31例,好转35例,治愈率为31%,总有效率为66%。聂轩报告应用知柏地黄丸治疗单发良性甲状腺结节26例,全组均单纯口服知柏地黄丸9g,(或浓缩丸8粒),每日3次,90天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肿块完全消失20例,缩小4例,无变化仅2例,治愈率76.9%,总有效率为92.3%。
6中医药治疗前景:
甲状腺结节是气滞、痰凝、淤血结聚形成的有形之物,法当“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总以消散为目的,故而治法应选用消法。辨证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报道颇多,然常用药物不过10几味,临床加减用药亦有规律可循。尤其中药中许多有较强毒性的药物,所谓“以毒攻毒”的治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也具有较好的疗效。病人往往需长期服用汤剂,确有不便,故精选疗效较好的药物组方并制成简便易服的剂型,如丸、散、针剂等,经过动物病理生理基础实验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将为中医辨证及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结节开辟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