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疾病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痔疮了,“十人九痔”,说明此病的发病率很高,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不少人饱受其苦。
痔疮多伴有疼痛,因此很多情况下止痛便成了首要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文中这个方子来解决。
周某,男,43岁,湖南省长沙市。于2015年4月25日初诊。
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时肛内有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1年中肿物反复脱出,便后回纳较慢,平时大便2次/天,不成形,无里急后重。
未见黏液脓性便。5天前因食辛辣后,肛内脱出肿物伴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专科检查:视诊:肛缘可见皮赘,部分黏膜脱出,红色半球状,拇指头大小,以5点位为甚。肛诊:齿线上下痔区黏膜隆起,直肠下端未触及异常,指套未见染血。肛门镜检:齿线上黏膜充血。以3、7、11点为甚。
处方:槟榔15g,苍术15g,黄柏15g,秦艽10g,防风10g,当归尾15g,桃仁15g,泽泻15g,皂角刺10g,金银花10g,王不留行15g,青皮10g。
局部治疗:参黄洗液(院内制剂)坐浴,每日1次。熊胆消痔灵(院内制剂),塞肛,每日2次,每次5g。
二诊(2015年5月10日):肛门疼痛明显缓解,便后脱出情况较前减少。舌红,苔厚,脉平。原方去槟榔、皂角刺,加黄芪15g,白术15g,巩固疗效。
三诊(2015年5月20日):肛门情况较前明显好转,脱出减少。舌红,苔白。未诉明显不适。
按语:本案属结缔组织性混合痔,此类多由局部血液、淋巴回流受阻,反复发作而引起水肿,待炎症消退后呈现增生性皮赘与内痔上下连通,构成一体。
湿热下注型痔病之肛门疼痛主要是由于机体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气血纵横,壅阻经络,经络横解所致。故而治法当以清热除湿、行气通络、消肿止痛为主。
患者诉每次便时带鲜血,量较多,便后有物脱出肿胀疼痛,便后能自行缓慢回纳。
患者诉经常口干、口苦。脉滑数,望舌苔,舌苔黄腻。患者有素体肥胖,好食油腻辛辣之物,平时大便不成形,大便不尽,有黏腻之感。
故王氏辨证为湿热下注,湿热下迫大肠,湿热蕴结,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痔核肿物脱出;湿性重浊,则肿胀疼痛;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象。
治疗以清热利湿祛瘀立法,方药选用止痛如神汤加减。《医宗金鉴》云:“气血交错而生痔者,具用止痛如神汤加减服之。”六腑以通为用,而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治痔当以通为第一要义。
方中重用槟榔行气攻下,是为君药;苍术辛散苦燥,健脾燥湿,两药相伍,则标本兼顾;泽泻性寒,能利水渗湿以泄热;秦艽、防风祛风除湿,使热毒解透于外;
桃仁、当归尾为活血散瘀之良品,又能润肠通便以泄瘀,能消痈止痛;皂角刺、金银花托毒排脓,活血消痈,更利热毒下行。
综观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祛风消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