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起凤皮科治验方
一、内服自拟方(部分)
1. 龙蚤清渗汤(神皮1 号丸、芩楼清利丸)
组成:龙胆草10g,蚤休30g,黄芩10g,炒栀子10g,牡丹皮15g,鲜生地黄30g,赤芍12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苦参15g,六一散(包)15g。
(方歌:龙蚤清渗黄芩栀,鲜地丹芍白鲜饶,苦参六一地肤子,肝经湿热服之消)
用法:每日早晚(饭后)各服1 次。如局部皮疹密集、色红痒剧,可同时取药渣煎汤待凉,用口罩浸透药液冷湿敷于患处,每日2 次,可较快减轻症状。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风止痒。
主治:急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急性湿疹、药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
方证要点:本方对肝胆湿热或肝郁化火所致的皮损红肿或有渗液,伴明显瘙痒的皮肤疾病最为相宜。而对于脾虚所致的糜烂、渗出或血虚风燥而引起的瘙痒(如皮肤瘙痒症)不宜用。皮损肥厚,无糜烂、渗液;但疹色鲜红或暗红,瘙痒无度者,亦可加减使用。
加减:若病人痒剧,则加全蝎、海桐皮以息风止痒;心中烦热显著,加黄连、淡竹叶以清心除烦;如渴善凉饮、脉滑数大,加生石膏、知母以清气分之热;皮疹色鲜红,舌质红赤为血热较重,加玳瑁以加强凉血解毒之功。大便干结,加生大黄;如药后大便溏薄,加山药。
禁忌:服此方时忌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体虚、无实火热毒者以及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孕妇及患阴证疮疡者忌服。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不宜久服。重楼有小毒,若摄入过量,可致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严重者可导致痉挛。
方剂来源:金起凤.对181 例湿热型皮肤病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85(3).
2. 神皮2 号方
组成:乌蛇15g,皂角刺12g,白蒺藜20g,白鲜皮30g,生地黄30g,制首乌20g,当归10g,生槐花30g,炒黄柏12g,威灵仙15g,苦参10g。
功效:养血祛风,清利湿热。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方证要点:本方对风湿热邪蕴滞皮肤所致的皮损暗淡肥厚,顽固难愈,或伴有脱屑、瘙痒的皮肤疾病最为相宜。而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所致的红肿、糜烂、渗出不宜用。皮损干燥、肥厚,脱屑较多,瘙痒无度者,亦可加减使用。
加减:情绪波动瘙痒剧烈者,加钩藤、合欢皮;失眠者,加夜交藤、珍珠母;皮损肥厚者,加丹参、莪术;痒重加蝉蜕、全蝎;瘙痒夜甚,夜寐不安者,加柏子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伴有肠胃功能紊乱,加炒枳壳、白术、橘皮;伴有月经不调,加益母草、乌药、制香附。
禁忌:服此方时忌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孕妇忌服,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不宜久服。
方剂来源:金起凤.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粗浅体会讲稿手稿.
3. 消银解毒1 汤
组成:水牛角片30g,板蓝根25g,蚤休30g,金银花15g,紫花地丁30g,生地黄30g,赤芍20g,牡丹皮10g,苦参10g,白鲜皮30g,土茯苓30g,全蝎6g,海桐皮12g。
功效:凉血化斑,清热解毒,泄湿消风。
主治:银屑病进行期。症见疹色鲜红、银白色鳞屑多,瘙痒重,新疹不断出现或扩大的患者。
方证要点:本方对银屑病初发或复发,症见疹色鲜红、银白色鳞屑多,瘙痒重,新疹不断出现或扩大的患者最为相宜。而对于发病已久,皮损肥厚色暗,或暗淡不红的患者不宜用。皮损广泛、色红,瘙痒不明显的患者亦可加减使用。
加减:渴喜冷饮,心烦发热,脉滑数,加生石膏、知母清气分炽热,以除烦止渴;疹色鲜红,舌绛苔黄,血热炽盛者,加羚羊角粉、生玳瑁以加强凉血解毒之功;如皮疹色暗呈浸润斑块,兼舌质暗紫或暗红有瘀斑,属血瘀明显者,加丹参、莪术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如咽干乏液,舌红少苔则加沙参、玄参以养阴润燥;大便溏薄,加黄连、山药;食后腹胀,加炒鸡内金、砂仁。
禁忌:忌食辛辣动风以及温燥容易化火的食物。无实火热毒者以及脾胃虚寒者不宜用;肝肾阴虚者慎服。孕妇忌服。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不宜久服。
方剂来源:金起凤.明察病机治银屑、活用消银解毒汤,当代名医临证精华[M],中国古籍出版社,1992(10).
4. 消银解毒2 汤
组成:生地黄30g,玄参20g,麦冬12g,当归12g,水牛角30g,金银花15g,赤芍20g,丹参20~30g,紫草20g,白鲜皮30g,地肤子25g,蚤休20g,乌蛇15g,威灵仙12g,甘草6g。
功效:滋阴润燥,凉血解毒,祛风止痒。
主治:银屑病皮损干燥、脱屑,瘙痒较甚的患者。如银屑病静止期或消退期等。
方证要点:本方对银屑病血虚风燥证,皮损干燥、脱屑,瘙痒较甚的患者最为相宜。而对于反向型银屑病见皮损潮湿,或有糜烂、渗出者不宜用。对血瘀型皮损肥厚,无糜烂、渗液,疹色暗红,瘙痒无度者,亦可加减使用。
加减:如渴喜冷饮,心烦发热,加生石膏;瘙痒剧烈者,加蝉蜕、全蝎;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炒枣仁;伴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桃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皮疹以四肢为重加片姜黄、桑枝;皮疹以躯干为主加柴胡、郁金;皮疹以腰骶为主加炒杜仲、豨莶草;伴有关节肿痛,加老鹳草、制川乌、制草乌。
禁忌:服此方时忌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湿邪较重,或者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孕妇及患阴证疮疡者忌服。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气血虚弱者慎服。
方剂来源:金起凤.明察病机治银屑、活用消银解毒汤,当代名医临证精华[M],中国古籍出版社,1992(10).
5. 白疕3号丸
组成:水牛角片30g,生石膏30g,知母10g,玄参20g,黄芩15g,马尾连10g,生地黄30g,苦参10g,土茯苓30g,生甘草6g。
功效:清热除湿,凉血消斑。
主治:银屑病皮损有渗出、糜烂,或见有水疱、脓疱的患者。如发生于皱褶部位的反向型银屑病、掌跖脓疱病等。
方证要点:本方对火毒内盛,湿热蕴肤所致的银屑病皮损有红肿渗出,或见水疱、脓疱者最为相宜。而对于银屑病消退期皮损以干燥、脱屑、瘙痒为主者不宜用。银屑病进行期皮损无糜烂、渗液者,亦可加减使用。
加减:如疹色鲜红、苔黄舌绛,血热炽盛者,加羚羊角粉、生玳瑁以加强凉血解毒之功;渗出较多者,加苍术、半夏、泽泻健脾除湿;大便溏薄,加山药;如食后腹胀,加炒鸡内金、砂仁。
禁忌:服此方时忌食肥甘厚腻及辛辣动风化火之品,忌茶。体虚、无实火热毒者,以及脾胃虚寒者阴虚内热者不宜用;孕妇及患阴证疮疡者忌服。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不宜久服。
方剂来源:东直门医院院内制剂方
6. 清肝消带汤
组成:柴胡10g,龙胆草12g,黄芩15g,牡丹皮10g,栀子10g,香附10g,川楝子10g,元胡10g,乳香10g,没药10g,炙蜈蚣3 条。
用法:煎汤,每日早晚(饭后)各服1 次。
功效:清肝泻火,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主治:带状疱疹发病早、中期,肝火旺盛,疼痛明显的患者。
组方特色:此方由龙胆泻肝汤加金铃子散化裁而来。金起凤教授认为带状疱疹其皮疹多发于肝胆经循行部位,且多有口干口苦,心烦易怒,为肝胆火炽,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所致;肝火灼伤络脉,络阻血瘀,则疼痛不休。辨证以肝火血瘀型多,以泻肝清火,化瘀止痛为基本法则。
方证要点:本方主要治疗带状疱疹发病初期皮损见红斑、水疱、疼痛剧烈;伴有急躁易怒,口苦,溲赤属于肝火血瘀型的患者最为相宜。而对于皮损以水疱、渗出、糜烂为主,红肿不明显;或疼痛不明显的患者不宜用。气虚乏力或脾虚便溏者慎用。
加减:若烧灼疼痛剧烈则加生石膏、石决明、全蝎、钩藤以平肝清火,息风定痛。皮疹水疱、渗液偏多则加茵陈、生薏苡仁、车前子清热利湿。老年病人皮疹消退后仍疼痛不止则加白芍、甘草、当归、黄芪等,白芍益阴柔肝,配甘草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当归养血柔肝;黄芪补益正气,托毒外出。
禁忌:服此方时忌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体虚、无实火热毒者以及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孕妇忌服。儿童与老年人酌情减量,不宜久服。
方剂来源:周德瑛.金起凤教授治疗皮肤病辨证思想探析及临床验案,名医经验录[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05.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金起凤皮科临证实录 》,段行武、屈双擎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附:退斑效验方
1.玉容散(《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甘松、山奈 、茅香各五钱(各15g),白僵蚕、白及、白蔹、白附子、天花粉、绿豆粉各一两(各30g),防风、零陵香、藁本各三钱(各10g),肥皂三钱去皮弦(10g),香白芷(一两)(30g)。
制法:上药共研为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搽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日用2次。
功效:消斑美白,芳香养颜。
主治:面尘(瑞尔黑变病)、冀黑斑(黄褐斑)、雀斑等。
2.玉肌散(《外科正宗》)
组成:绿豆半升,滑石、白芷、白附子各二钱(各6g)。
制法:上药共研为细末。
用法:每次用3匙,早晚洗面时汤调洗患处。
功效:退斑美白,散风止痒。
主治:雀斑、白屑风(脂溢性皮炎)、肺风酒刺(痤疮、酒霞鼻)等。
3.摩风膏(《证治准绳·疡医》)
组成:附子、川乌头、防风各二两(各60g),凌霄花、踯躅花、露蜂房各一两(各30g),猪脂三斤(1500g)。
制法:上件细锉。 用猪脂三斤煎炼,看药黄焦,去渣候冷,收瓷盒中,备用。
用法:蘸取适量药膏在皮损处摩擦或按摩,每日2次。
功效:解毒驱风,理血消斑。
主治:白癜风等。
4.时珍正容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组成:猪牙皂角、紫背浮萍、白梅肉、甜樱、桃枝各一两(各30g)。
制法:上药焙干,兑鹰粪白三钱(10g),共研为细末。
用法:每日早晚用少许,放在手心内,用水调浓,搓面上,良久,以温水洗面。
功效:散风消斑,理血养颜。
主治:雀斑等。
5.玉容丸(《外科正宗》)
组成:甘松、山奈、细辛、白芷、白蔹、白及、防风、荆芥僵蚕、山桅、藁本、天麻、羌活、独活、陀僧、枯矾、檀香、川椒菊花各一钱(各3g),红枣肉七枚。
制法:以上群药共为细末,用去净弦膜肥皂一斤,同捶作丸,如秋冬加生蜜五钱(15g),如皮肤粗槁加牛骨髓三钱(10g)。
用法:每日早晚洗患处。
功效:消斑美白,散风养颜。
主治:雀斑、冀黑斑(黄褐斑)等。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皮肤病中医外治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邓丙戌编著)。
附:国医大师禤国维诊治妊娠期过敏性皮肤病经验
过敏性皮肤病属于妊娠期非特异性皮肤病,如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等,临床多见于有遗传背景及过敏体质的孕妇,并与环境因素、饮食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国内外指南推荐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首选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口服抗组胺药物等控制症状为主。然而由于妊娠期机体的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急剧变化,药物进入机体后的药代动力学与非妊娠期差异较大,且涉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故临床用药受到诸多限制,加之患者的恐药心理,使得妊娠期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颇为棘手。现将禤教授经验整理如下。
1.严格遵循妊娠期用药原则
禤老强调妊娠期患者用药应符合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四大原则。在妊娠期各阶段用药会对胎儿产生不同的影响,通常分为不敏感期(月经周期的14-28天)、敏感期(停经后28-70天)和低敏感期(妊娠56-58天开始直至分娩)三个阶段。
在药物的遴选、剂型、给药途径、中药炮制方式、药物配伍以及用药剂量等方面都必须严格遵循妊娠期用药原则,并牢固掌握妊娠期用药禁忌,尤其在对药物敏感的妊娠早期应格外谨慎。
1.1 西药
目前国内多沿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妊娠期用药危险性五级分类,通常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危害大小分为A(安全)、B(相对安全,有明确指征可慎用)、C(相对危险,有确切用药指征时需充分权衡利弊)、D(危险,避免使用)、X(高度危险,禁用)五类。在妊娠的前三个月,应避免使用C、D类和禁用X类药物,如病情严重必须用药时,也应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具有多年临床用药经验且无致畸作用的A、B类药物。
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常用西药在妊娠期的选择和使用时通常需注意以下几点:
妊娠早期应避免长期、大剂量系统使用或外用糖皮质激素,因其具有导致早产、胎儿生长停滞、低体重出生儿、胎儿先天异常等风险;外用糖皮质激素应避免使用强效的卤米松、丙酸氯倍他索等及透皮吸收较强的酊剂、贴膏剂型和封包等方式。
妊娠期原则上应尽量避免口服抗组胺药,尤其是妊娠的前三个月,如患者病情严重确需用药,当评估用药获益大于潜在风险时,可选择相对安全的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物,如用于口服的氯雷他定(B类)、西替利嗪(B类)等。
1.2 中药
妊娠禁忌中药主要分为毒性、偏性、功效和用量禁忌,使用不当可诱发流产、胎儿畸形、产生遗传和生殖毒性等不良结局。毒性禁忌如斑蝥、马钱子、川乌等毒性强烈的中药;偏性禁忌如巴豆、干姜、附子等大辛大热或性能峻猛的中药;功效禁忌如活血破气、辛香走窜、滑利及泻下攻积类中药,如莪术、牛膝、麝香、大黄等;用量禁忌如黄芪、杜仲等中药过量应用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2.首选局部外用药物
禤老主张妊娠期患者给药途径应首选局部外用,药物经皮吸收较少,相对安全;外用药中又首选相对安全的中药及其制剂,患者更易于接受。临床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皮损特点选用不同剂型的外用药物。
湿疹、接触性皮炎等急性期渗出较多时以中药湿敷、外洗以燥湿收敛、清热止痒为主,如禤老经验方消炎止痒外洗方(组成:徐长卿、苦参、地肤子、白鲜皮、荆芥等)以及消炎止痒洗剂(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荨麻疹、特应性皮炎、亚急性、慢性湿疹等皮损表现为风团、红斑、丘疹、干燥、苔藓样变等时则以外用中成药药膏、软膏、油剂、霜剂及润肤剂以清凉止痒、保护创面、软化痂皮及修复皮肤屏障为主,如消炎止痒霜、复方蛇脂软膏、复方尿素软膏(均为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等。
如患者皮损及瘙痒程度较重或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学习,则需配合外用相对安全及治疗指数较高的软性激素,如0.1%糠酸莫米松乳膏,以尽快控制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软性激素系指局部治疗作用高效且副作用较小的外用激素,其在局部外用后可被皮肤中的酯酶降解或经肝脏迅速转化代谢,因此经局部吸收引起的激素相关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国外多项大型研究显示,在妊娠期间合理、短期使用中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无明显的致畸风险。
3.辨证施治内服中药
3.1 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禤老强调妊娠期的患者应标本兼顾,通过辨证口服中药扶正祛邪,既可缩短病程、减少复发,又可调节患者体质,从而为胎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禤老临证常以玉屏风散、过敏煎、参苓白术散等化裁治疗妊娠期过敏性皮肤病以益气固表、扶正祛邪、抗敏止痒从而标本兼顾、巩固防复。临证习用北沙参、五指毛桃、白术、防风、乌梅、苏叶、生地、银柴胡、黄芩、鱼腥草、土茯苓、地肤子、白鲜皮、甘草等中药,其中五指毛桃、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祛风散邪,五指毛桃又称为“南芪”,其功效与黄芪相近,但性味较为平和,适宜长期服用,故禤老喜用其代之;北沙参、生地益气养阴、生津润燥;乌梅滋阴敛肺生津,苏叶解鱼虾毒,土茯苓利湿解毒,甘草善解药毒,银柴胡、黄芩、鱼腥草清热解毒;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其中白术、苏叶、黄芩兼具安胎功效,另《本草新编》载生地善“安胎气”。
3.2 辨证配伍安胎中药
禤老治疗妊娠期过敏性皮肤病时善用兼具安胎功效的中药,从而一举两得、双管齐下。如湿热内蕴者配以黄芩、姜竹茹清热燥湿、除烦止呕、安胎;脾虚湿阻者配以白术健脾利湿、和中安胎;风寒感冒及脾胃气滞者配以苏叶、砂仁行气、宽中、安胎,其中苏叶又可解鱼虾毒,砂仁又可化中焦湿阻;肝肾不足者配以桑寄生、菟丝子补益肝肾、安胎。
3.3 辨证止痒
禤老在临证时常根据患者病情和皮损特点辨证配伍止痒药物:
如血虚风燥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皮疹淡红、唇甲色淡等,常选用熟地、阿胶、白芍等养血滋阴、润燥止痒,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脾虚湿困者,常表现为纳呆呕恶、疲倦乏力、皮肤潮湿、渗液等,常选用白术、芡实、扁豆等健脾利湿止痒;
湿热内蕴者,表现为心烦口渴、头身困重、皮损潮红、渗出、水疱、糜烂等,常选用土茯苓、黄芩、鱼腥草、白鲜皮等清热燥湿止痒。
临床研究显示由禤老经验方研制而成的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养血止痒片(组成:当归、熟地、白芍、牡蛎、甘草等)和利湿止痒片(组成:茵陈、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甘草等)分别对血虚风燥型和湿热型过敏性皮肤病和皮肤瘙痒症具有显著疗效。
3.4 重视疏肝理气、解郁安神
禤老在多年的临证中观察到妊娠期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情绪和睡眠障碍,其来源是多方面的,如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皮损疼痛、瘙痒,孕期恐药心理,及社交、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等。而研究表明心理应激是过敏性皮肤病发病及加重的重要诱发因素,而皮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又可加重焦虑、紧张情绪和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在妊娠期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因此,禤老在临证常配伍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类中药,如柴胡、香附、合欢皮、茯神、酸枣仁、百合等;并耐心与患者沟通病情,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安抚其紧张、焦虑情绪,仔细交代注意事项,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4.预防调护
禤老强调预防调护是影响妊娠期过敏性皮肤病转归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应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患者应主动避免或消除诱因;坚持合理饮食,不宜盲目进补或忌口导致营养失衡;注意皮肤的防护,避免搔抓、烫洗;适度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5.验案举隅
患者,女,31岁,孕11周,2021年3月15日初诊。主诉:躯干、四肢大片红斑、丘疹伴瘙痒3周。现病史: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大片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自述外院予以外用药膏(具体不详)后无明显缓解,因担心西药副作用,遂寻求中医疗法。刻诊:躯干、四肢大片红斑、密集粟粒大小丘疹,无明显渗液,皮肤干燥、粗糙,散在抓痕、血痂,瘙痒剧烈,夜间尤甚。纳可,时有心烦口渴、恶心欲呕,夜寐不安,大便干燥费解,小便调,舌暗红少苔,脉细滑。西医诊断:湿疹样皮炎。中医诊断:粟疮。辨证:阴虚血燥。治法:养阴清热、润燥止痒。处方:北沙参30克、生地15克、防风15克、乌梅15克、苏叶15克、银柴胡15克、鱼腥草15克、茯神20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黄芩15克、砂仁10克(后下)、甘草10克。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另予以复方蛇脂软膏、消炎止痒霜(院内制剂)及0.1%糠酸莫米松乳膏(三种药膏1:1调匀后外涂皮损处)润肤止痒,1次/日。嘱患者后期逐步减少0.1%糠酸莫米松乳膏用量,待皮损稳定后停用。交代患者避风寒、畅情志,规律作息,合理饮食,注意皮肤防护,主动避免、消除诱因。
2021年3月29日二诊:旧皮损较前明显消退,少许零星新发淡红色小丘疹,瘙痒较前明显减轻,皮肤干燥、粗糙,恶心欲呕减轻,睡眠较前改善,余基本同前。上方中北沙参增至50克,生地增至20克加强滋阴润燥之力。嘱患者停用0.1%糠酸莫米松乳膏。
2021年4月12日三诊:躯干、四肢皮损基本消退,无新发皮疹,皮肤干燥、粗糙明显改善,夜间偶有轻度瘙痒,不影响睡眠,无心烦口渴,大便较前改善、质软,余基本同前。上方不变,继续口服中药巩固疗效,外用复方蛇脂软膏、消炎止痒霜润肤止痒。
【按】患者处于妊娠早期,由于脏腑、经络阴血下注冲任滋养胎元,此期常表现为“血感不足,气易偏盛”的状态;“津血同源”,同属人体阴液,血虚可引起津液不足,故表现为阴虚血燥的证候特点。“肺主皮毛”,肺阴亏虚、肌肤失养,故“皮肤干燥、粗糙”;血虚生风、阴虚风动则“剧烈瘙痒”;胃阴亏虚,胃气上逆、虚火上炎则“心烦口渴、恶心欲呕”;津液乏、肠道失濡则“大便干燥”;“舌暗红苔少,脉细滑”均为阴虚血燥之象。故重用北沙参、生地滋阴清肺、益胃生津、养阴润肤,且生地可“安胎气”;乌梅敛肺生津;防风祛风止痒;鱼腥草、黄芩清热解毒,且黄芩兼具安胎功效;苏叶解鱼虾毒、行气宽胸且可安胎;地肤子、白鲜皮清热止痒;银柴胡清虚热;茯神宁心、安神;砂仁和胃安中、理气安胎,助脾胃运化,与甘草相伍并可防诸寒凉药物伤中;甘草善解药毒,并调和诸药;上方共奏养阴清热、润燥止痒之功。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罗亚、刘炽、姚丹霓等《国医大师禤国维治疗妊娠期过敏性皮肤病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