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胀痛重用白芍
作者/张志远
凡从事久坐工作,或活动量少的人群,特别是老人,易发生小腿酸胀、腓肠肌痉挛,疼痛不已,除气血循环不良、缺钙,亦和血虚、寒邪内积有关。
老朽调理此证,往往不投《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习开桂枝汤加炮附子温通经络,以白芍为君,桂枝、甘草为辅,很起作用。添入少许炮附子,可防止大量白芍酸敛产生阴凝的负面影响。
一般是白芍30~50克、生姜6~10片、大枣10~15枚。
1970年于山东新汶遇一乡镇干部,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小腿较重,行走困难,吾即以本方与之,计白芍40克、桂枝20克、炮附子15克、甘草20克、生姜10片、大枣20枚(擘开)。嘱其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坚持勿懈。共二十天,彻底治愈,四个月信告未再复发。
现代中药学讲义及临床习惯认为白芍酸苦微寒,有和血敛阴之功,我通过古代文献学习及长期临床探索,发现此说有谬,我认为白芍是一味破药。
《伤寒论·太阴篇》280条载:“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此芍药与大黄并提,既然“自便利”当减大黄、芍药,说明芍药与大黄均有通便利作用,临床上我以白芍与当归并用,取其通便之功,辄效。
仲景时代芍药,尚无赤、白之分。金医家成无己谓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实无根据。仲景桂枝加芍药汤治太阳病,医下之腹满时痛者;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并病,腹中实痛者;麻子仁丸用芍药与大黄、枳实为伍,治大便硬、腹中实痛的脾约证;《金匮》中枳实芍药散治气血郁滞所致的“腹痛、烦满不得卧”。查《本经》载: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亦载其有“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等功效。河间评芍药汤中归芍并用,“行血则便脓自愈。”
要之,白芍有破血除痹、通利大便,利水气通小便及止痛(通则不痛)等功用。所谓白芍“和血敛阴”及“白补赤泻”之说,乃后人模糊影响之谈,这种臆测推论,历代医家沿袭承误而千百年来竟无一人敢发其覆,中医药学发展之所以缓慢,因循守旧,亦为导致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