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发热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将发热分为不同的病因病机,根据不同的证候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很多经典的方剂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发热病。其中最为著名的方剂就是桂枝汤、其它如麻黄汤、清热解毒汤、双黄连汤等方剂也是治疗发热的常用方剂。中医治疗发热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温中散寒、养阴降火等作用。根据病情,中医医师会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配,以达到治疗发热的目的。
邹某,男,48岁,2019年3月27日就诊。
主诉:发热4日。
患者因近4日体温波动在38.5~40℃而入住广东省某医院急诊科留观治疗。刻下症见发热,恶寒,少许咳嗽,无咽痛及鼻塞等症状。血常规、生化检查、尿常规、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接诊医生给予补液退热处理,发热反复。
2017年3月28日13时查房:患者仍发热,体温38.5℃,恶寒,头痛,服退热药后汗出,少许咳嗽,痰少,口干,烦躁,二便调,舌红,苔黄微腻,脉浮滑。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感冒。
辨证:外寒内热。
治法:外散风寒,兼清里热。
处方:麻杏石甘汤合栀子豉汤。
麻杏石甘汤合栀子豉汤是一种经典的方剂,其组方配伍非常讲究。此方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等药组成,能够外散风寒,故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恶寒等症状。栀子和豆豉是方中配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栀子能够清热泻火,豆豉则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能够清里热,这两味药物的配伍,能够使药物的功效更加协调,更具针对性。
在邹某的病情中,他因为感冒导致了发热,血常规、生化检查、尿常规、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表明这是因为外感风寒所致。麻杏石甘汤合栀子豉汤的药性能够外散风寒、清里热,因此这个方剂非常适用于邹某的病情,能够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当患者出现多汗、口干、烦躁等症状时,这说明他的里面已经有了热邪。因此,接诊医生采用了白虎加人参汤,以生石膏为主药,加入人参、知母等辅助药物,以清热解毒、润燥生津的作用来治疗患者。在这种情况下,白虎加人参汤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清热解毒,润燥生津,缓解患者的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邹某经历了两剂经方治疗,发热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身体轻松,无明显不适。通过中药方剂的精准运用,治愈了患者的发热症状,让他得以早日康复。这也表明了中药方剂在治疗疾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需要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太阳伤寒是中医常见的疾病,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是其典型表现。而本案患者除了这些症状外,还出现了口干、烦躁、舌红等内有实热之象,说明病在外有风寒,内有实热。因此,治疗应以外散风寒兼清里热为法。
针对这种情况,麻杏石甘汤合栀子豉汤是非常适合的组方。可散寒发汗,解除表邪。而栀子豉汤则能清热解毒,除烦止渴。二者合用,既可以散寒发汗,又能清热除烦,治疗太阳伤寒及其并发症,如阳明证等病症。
在二诊中,患者服用了麻杏石甘汤合栀子豉汤后,恶寒症状已经消失,表证已经无明显体现。此时,患者出现了身热、汗出、不恶寒等阳明外证的表现,这是因为方剂中的麻、杏、石膏等成分具有发散表邪的功效,能够祛除恶寒等表证症状,使阳明外证的表现更加明显。此时,患者汗出过多、口干,体内津液受损,需要及时补充,处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以滋阴润燥、益气生津,达到治疗阳明外证的目的。
中医治疗发热的疗效一直备受关注。许多名家医案都描述“覆杯而愈”“效如桴鼓”的情况,让人不禁怀疑是否存在夸大疗效的情况。但是我们从经方看病的角度来看,只要辨证准确,治疗效果往往也是明显的。有时甚至只需一剂药就能见效,第二剂药就能让病情得到进一步的缓解,这种情况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也是经常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