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形是中医舌诊中非常关键的内容,齿痕舌即为异常舌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又名齿印舌。依据《中医诊断学》内容:齿痕舌主要是指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痕迹的一类舌象,多因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常与胖大舌同见,临床主脾虚湿盛证。笔者在临床学习工作的过程中观察到,齿痕舌不一定都伴见胖大舌,也有见于瘦小舌者。通过总结伴有齿痕舌疾病的诊疗经验,现结合文献复习,归纳分析如下。
1文献研究:
关于齿痕舌的文献研究不是很多,多数医家认为齿痕舌与气虚、脾虚湿盛有关系。张远炎等通过对住院患者进行诊察,发现气虚证在舌体上的特点主要是胖大、有齿痕,其中以心肺气虚和脾胃气虚为主。梁嵘等通过对齿痕舌组及正常组是否出现脾气虚证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对体检人群进行研究,发现齿痕舌组多出现虚汗、肠鸣、胃部胀满、大便不成形等症状,得出结论齿痕舌与脾气虚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赵亚丽等通过对488例体检者采用互信息的方法分析人群的齿痕舌与其他因素的关联性,发现齿痕舌的出现与舌体胖大有关,与年龄关系不大,多见于脾虚或湿盛证。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现代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齿痕舌的现代化研究也逐渐引起重视。钱心如等用舌蕈状乳头计数和舌尖微循环方法研究齿痕舌凹陷区与凸出区血供与营养状况,并与正常淡红舌加以比较,发现齿痕舌的微循环改变包括供血障碍、局部缺氧和营养不足、组织水肿3方面。供血不足、局部缺氧及营养不足与中医学气、血、津液不足有关,组织水肿与中医水湿停滞有关。喻方亭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尿毒症肾阳虚患者,其中108例舌胖大有齿痕的患者在透析后舌胖和齿痕程度稍有减轻,得出结论,舌微血管的渗出是舌胖大有齿痕的形成原因之一,这与中医所说的阳虚湿盛观点有共通之处。
2齿痕舌主证新解:
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舌体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齿痕舌属异常舌形的一种,不尽主脾虚湿盛证,其形成与阴邪阻滞和气血不荣亦有密切的关系,亦主痰饮内停证、瘀血阻滞证及阴血不足证。
2.2气血不荣:心主血脉,开窍于舌,舌与血脉关系最为密切,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有赖于血液的濡养。《素问•五脏生成篇》具体说:“肝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则能握,指受血则能摄。”可以推衍出“舌受血则能语”。人体任何器官组织都需要血液的滋养才能发挥作用,舌亦需要血液的濡养才能灵活屈伸,清楚言语。若血虚不能上荣于舌,则舌体失其灵活,不能随意运动,久之,牙齿碰触压迫舌体,气血阻滞,水津渗透不均,形成齿痕。血为气之母,往往见于气血两虚。此种齿痕舌多淡嫩,并无胖大之特点,多见于舌体瘦小。故齿痕舌可主气血不足证。
3医案举例:
王某某,女,60岁。盗汗自汗30年有余,加重1年,失眠多梦,皮肤凉,纳可,大便可,舌瘦齿痕明显,舌色红绛,苔白略厚,舌下络脉郁滞,脉涩。处方: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10g,炙甘草15g,炒枳壳15g,赤芍10g,柴胡15g,川牛膝15g,桑叶30g,山药30g,菟丝子20g,苎麻根15g。7付,水煎服。二诊其汗出明显减少,睡眠明显改善,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付予以巩固。按:该患者苦于自汗盗汗30余年,其治疗史多用敛汗止汗之法,不奏效。其一派瘀血之象,且舌体瘦小伴有齿,可知其汗出是由于瘀血阻滞,使津液运行受阻,不循常道,溢出而成。盖教授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并加桑叶、苎麻根等敛汗,故汗出明显减少。
4讨论: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是辨证施治的依据。舌的变化迅速鲜明,能准确的反应人体气血津液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历来医家都重视舌在疾病中的变化,然而多数重视舌色舌苔的变化而疏忽舌形。然舌体是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有赖于机体气血津液的濡养,齿痕舌是一种异常的舌形,其形成可与气血津液阻滞有关,亦可与气血不足有关。在临床中,切不可见到齿痕舌便认为是脾虚湿盛,要根据其他症状、体征,四诊合参,正确辨证施治。望诊放在中医四诊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察色”即指望诊而言,望舌在望诊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高效便捷,快速准确。在看病的过程中,除了要望舌色舌苔之外,还要重视舌形的变化。齿痕舌不尽主湿盛,还可以主痰饮内停、瘀血阻滞、阴血不足之证,要全面考虑,不可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