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眩,指眼目昏花;晕,指头脑旋转。两者同时出现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后即能好转或
消失,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旋转不定,站立不稳。历代文献对本病有多种称谓,如头晕两
眼昏花者,称为“巅眩”;眼花而致头晕者,称为“目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为
“眩冒”。这些称谓主要是说明眩与晕的先后出现和症势轻重的关系。
辨证论治
肝阳上扰
症见:头晕目眩,反复发作,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兼有性情急躁,心烦意乱,失
眠多梦,口干而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面色潮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多见于高
血压性眩晕。
证为:肝阳上亢。
治宜:平肝潜阳。
方用:平肝潜阳汤。
药用:夏枯草15g,天麻15g,钩藤30g,菊花20g,桑叶15g,草决明30g,枸杞30g,
桑寄生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莲子芯10g。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药以夏枯草、天麻、钩藤、菊花、桑叶清热平肝,草决明、枸杞子清肝明目,
桑寄生养血补肾,生龙、牡平肝潜阳,莲子芯清心安神。达肝热清、阴阳和、眩晕定而病
愈。
痰浊中阻
症见:突然头晕目眩,头重如裹,恶心呕吐,胸胁苦满,两耳塞闷,听力下降,少思
饮食,神疲体倦,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滑。多见于耳源性眩晕。
证为:痰浊中阻。
治宜:化湿祛痰。
方用:旋复代赭汤加减。
药用:旋复花15g,代赭石30g,茯苓30g,半夏15g,陈皮15g,人参10g,苍、白术
各15g,六六通10g,丝瓜络10g,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4次分服。
方解:药以旋复花、代赭石化瘀降逆,茯苓、半夏、陈皮化痰利湿,人参、苍白术益
气健脾化湿,六六通、丝瓜洛活络通窍,生姜和胃止呕。达脾健、痰化、湿祛、窍通而病
愈。
瘀血阻窍
症见:眩晕时作,反复发作,发作少时即愈,愈后反复,伴见颈项强硬,肩背酸痛,
健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唇甲紫黯,舌质红,边尖有紫点,脉弦涩或细涩。多
见于颈脊性眩晕。
证为:瘀血阻窍。
治宜:祛瘀生新,活血通络。
方用:祛瘀活血汤。
药用:当归30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0g,水蛭10g,川牛膝30g,赤芍30g,
生熟地各15g,葛根15g,柴胡15g,陈皮10g。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药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水蛭、赤芍活血化瘀,川牛膝引血下行,葛
根、柴胡、陈皮疏理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生、熟地滋阴凉血,使活血不
伤血。达血活、瘀祛、气顺、络通而病愈。
心脾血虚
症见: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心悸少眠,饮食不思,面色无
华,口唇淡白,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症。
证为:心脾血虚。
治宜:益气养血。
方用:益气养血汤。
药用:生、熟地各30g,当归30g,制首乌30g,枸杞子15g,山萸肉20g,阿胶15g
(烊化),元肉30g,桑椹子20g,炒白芍20g,川芎10g,黄芪30g,焦白术30g,砂仁6g。
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药以生、熟地、枸杞子、制首乌、山萸肉、阿胶滋阴养血,当归、桑椹子养血
和血,炒白芍和营敛阴,川芎行气活血,元肉养血安神,黄芪、焦白术益气健脾,砂仁理
气和中。达心脾气足、精血充盛而病愈。
肾精不足
症见: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健忘耳鸣,腰酸腿软,男子滑精,小便频数,舌质淡
红,舌体瘦小,苔白,脉沉。多见于神经衰弱、贫血的病人。
证为:肾精亏损,髓海不足。
治宜:补肾填精。
方用:补肾填精汤。
药用:熟地30g,制首乌30g,枸杞子20g,山萸肉30g,龟板胶15g(烊化),鹿角胶
15g(烊化),菟丝子15g,炒杜仲15g,茯苓30g,山药30g,甘草10g。水煎二次混合,2
次分服。
方解:药以熟地、制首乌、枸杞子、山萸肉、龟板胶、鹿角胶填补髓海,菟丝子、炒
杜仲补肾强筋,茯苓、山药健脾益气,脾旺以滋肾,并能祛除湿郁,甘草调和诸药。达肾
精足、髓海充、脾健骨坚而病愈。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