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是一种常见的疾患,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甚至需要张口抬肩来呼吸。中医认为喘症的发生与上焦邪实,下元虚弱密切相关。而针对这一病症的辨证论治中,张仲景经过深入阐发,提出了“喘一证主从肺肾入进手,体现了上焦邪实,从肺而治,下元多虚,从肾而洽”的思想。
首先,中医学认为,喘症的发生与上焦邪实有关。上焦主宰呼吸,如果上焦气机不畅,就会影响到呼吸功能。因此,张仲景主张从肺而治,以解除上焦邪实的影响,恢复呼吸的正常功能。下元主宰着肾气的生化功能,如果肾气亏虚,就会导致气化失常,影响到呼吸功能。因此,张仲景主张从肾而洽,以补益下元,调整气化功能,以达到治疗喘症的目的。
同时,张仲景针对上焦邪实、下元多虚的病机创制了一系列的方剂,
一、解表宜肺法
《伤寒论》第35条提到,“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是中医解表宜肺法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恶风无汗而喘”是指表寒入侵,而肺失宣降之能,因而出现喘息的症状。根据中医理论,解表宜肺法的应用主要针对风寒犯肺,表寒内束,肺气失宣等病因病机。
肺主气,为人体的“上焦”,是与外界相通的器官之一。外感风寒等邪气侵入人体时,易损伤肺气,使其失去宣降之能,引起诸如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因此,以肺为主要治疗对象,通过解表宣肺,达到驱邪散寒,恢复肺气宣降之能的治疗效果。
解表宜肺法在药理药性上也有其特点。以麻黄汤为例,其主要成分为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其中,麻黄为辛温解表之品,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桂枝为温阳之品,具有温经解表、宣通气血之功;杏仁利气化痰、平喘化痰,可以加强麻黄的宣肺功效;甘草具有调和各种药物,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缓解不良反应的作用。
二、清宣肺热法
清宣肺热法是中医治疗肺热喘证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热者寒之”,通过使用具有清热宣肺、祛风止咳、润肺止咳等功效的药材,达到清热解毒、平喘止咳的治疗目的。
《伤寒论》第162条提到的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也是一种清宣肺热法的代表方。该方主要由麻黄、杏仁、甘草和石膏组成,麻黄可以宣肺解表、祛风止咳,杏仁可以降逆化痰、润肺止咳,甘草可以调和诸药、缓急解毒,石膏可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三、通降肠腑法
通降肠腑法是中医治疗肠腑燥结病证的重要方法,腑燥结的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为肺气下通大肠,而胃肠中的邪热与糟粕互结,壅塞不通,则可致浊气上干,肺气无以下降,上逆为喘。针对这种情况,通降肠腑法通过峻下、疏泄,让积聚在肠腑内的热结有所疏通,消化道的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治疗方法以急下峻下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其中最常用的方剂是大承气汤,该方剂以大黄为主药,具有强力泻下功效,配以芒硝等其他药物,协同作用,可以清热泻火,通便润肠。此方可用于治疗大便不通、口渴便秘、口干口苦、头昏眼花等肠腑燥结相关的病证。
四、涌吐痰实法
通降肠腑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在该法中,通常会选用药物刺激胃肠道,使痰食由上涌吐而出,达到治疗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等病症的目的。
在《伤寒论》第166条中,提到了一种名为“瓜蒂散”的药方。该方由瓜蒂和赤小豆组成,主要功效是催吐通降。瓜蒂具有苦涌的味性,能够刺激胃肠道,使痰食由上涌吐出。而赤小豆则借谷气以保胃气,使快吐而不伤正。这种药方的运用,正是根据中医学的“其高者,因而越之”原则。即因病位高,且系有形实邪,故可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使痰食由上涌吐而出,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
五、化饮降逆法
小青龙汤最早出现在《伤寒论》中,其中第40条描述了小青龙汤对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喘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此外,《金匮》中的第35条也提到了小青龙汤对咳逆倚息等症状的治疗作用。这些条文都反映了小青龙汤具有温阳化饮的功效。
小青龙汤的适应病证主要包括喘咳干呕、发热、兼渴、利、噎、小便不利、少腹满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与寒饮射肺有关。寒饮指的是寒性的积滞物,射肺则指寒邪侵袭肺脏。因此,小青龙汤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化饮降逆、兼解表寒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其中,麻黄等发汗利水的药物可以宣肺平喘,桂、芍等调和营卫,驱散外寒,姜、辛、夏等温阳降逆,蠲行内饮,五味酸收,甘草缓急等药物作用于不同方面,协同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六、逐水通阳法
逐水通阳法是通过通阳逐水的方式,调理水液代谢,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金匮》中记载,脉沉者可用泽漆汤治疗。泽漆汤中的泽漆、紫参具有逐水作用,能够促进水液代谢,达到通阳的目的。同时,桂、姜等温阳的药物也具有通阳的作用,可以促进阳气的运行,改善水饮病症状。
水饮病是由于水液停滞、逆行导致的疾病,其中包括喘咳身肿、脉沉等症状。水液停滞、逆行的原因可能是脾虚失运,或是水饮内停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在治疗水饮病时,不仅需要逐水通阳,还需要补脾益气,辅以其他药物共同治疗。
七、开肺逐邪法
《金匮》中提到的“开肺逐邪法”是一种治疗肺痈、支饮等疾病的方案,其理论来源于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通过泻肺逐邪、下气平喘的方式来治疗相应的病证。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咳逆、喘鸣迫塞,这些病症都是由实邪闭肺所引起的。实邪闭肺是指因风热、痰水、痈脓等邪气阻塞肺部而导致的喘咳、气短等症状。葶苈大枣泻肺汤是开肺逐邪法中的一种方剂,其主要成分葶苈、大枣能够直接泻肺,并可清热化痰,配合其他药物可以清除肺部的病邪,以达到治疗肺痈、支饮等疾病的目的。而葶苈大枣泻肺汤中的枣子则能调和葶苈之性,缓解药物的猛烈刺激,增强方剂的温和性。
在治疗肺痈、支饮等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要针对病因病机给予全面的治疗。中医认为,肺主宣发,司呼吸,与脾胃相表里,脾胃的运化不佳可导致痰湿内生,阻滞肺气,从而引发肺病。因此,治疗肺痈、支饮等疾病时,除了使用泻肺逐邪的药物外,还要配合补脾益气的药物,如党参、甘草等,以达到治本的效果。此外,根据具体病情,也可酌情加减其他药物,综合调理,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八、通阳豁痰法
《金匮要略》中栝蒌薤白白酒汤是一种常用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豁痰通阳、散结止痛的功效。
胸痹之病,是由于胸阳不振、痰浊阻肺所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胸阳主宰呼吸,若胸阳受阻,就会出现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等症状。此时应用通阳豁痰法,采用豁痰散结、通阳宣肺的方法治疗,能够使气机通畅,缓解病情。
栝蒌薤白白酒汤是通阳豁痰法的代表方剂之一,其中瓜蒌、薤白都具有温通胸阳、散结止痛的功效,白酒则能温通经脉,增强药力。瓜蒌苦寒,性微寒,能散结消肿、豁痰通气。薤白辛温,性平,能温通经络、疏散寒痰。白酒能温通经脉,使药力更易渗透入体内。因此,栝蒌薤白白酒汤能够通过豁痰散结、通阳宣肺的方式,使气机通畅,缓解胸痹之病。
九、滋阴降逆法
如果阴虚阳盛,则会出现内热、燥热等症状。
据《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是一种滋阴降逆的方剂,主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等病症。适应病证为肺痿、喘息上气、咳唾涎沫、咽喉干燥、舌红而干少苔,脉虚数。病因病机是胃肺虚热,气火上逆。
麦门冬汤的主要成分是麦门冬、甘草、桂枝等,这些药材有滋阴清热、降逆平喘的功效。其中,麦门冬是一种补益肺阴、滋阴润燥的中药,能够清热降火、润肺止咳,对于治疗肺虚阳盛的症状非常有效。而甘草具有养阴清热、调和药性的功效,能够缓解喉部不适,平喘宣肺。桂枝能够温阳降逆、祛风止痛,有助于治疗气火上逆引起的喘息上气症状。
十、温肾纳气法
虚劳是指因劳累过度或长期乏睡等原因引起的身体虚弱,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气不足,导致多种症状。其中包括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水肿喘促等,这些症状是由于肾气不足、失去摄纳气化的功能而引起的。针对这些病因病机,中医提出了温肾纳气法的治疗方法。
温肾纳气法是以补肾益气为主,温经纳气为辅的治疗方法。肾属水,而温肾则需要用到温热的中药材。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八味肾气丸方剂,包括熟地黄、山药、牛膝、泽泻、丹皮、桂枝、茯苓、附子等中药材,这些中药材具有补肾益气、温经纳气、固精止泻等功效,能够改善肾气不足的病因病机。
八味肾气丸方剂中的主要药材熟地黄具有补肾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补充肾中真火之源。茯苓、泽泻、丹皮、山药等中药材具有温肾利水、健脾养胃的作用,可以提高肾的摄纳和气化功能。附子、牛膝等中药材则能温经止痛、固精止泻,加强八味肾气丸的疗效。
喘证作为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病症,其辨治关键在于分辨虚实。《金匮要略》中提到,实者多由风寒、邪热、水饮、痰浊和宿食等邪气引起,以气喘声高、呼出为快、脉证俱实、病势骤急为特点。治疗时,应当祛邪宣降。针对不同的病因,可以采用相应的治法,例如辛温解表、清热化痰、化湿利水等。
相反,虚者正虚,多由阴虚或阳衰引起。其表现为息微声低、深吸为快、脉微弱散、病势徐缓等特点。治疗时应当培正摄纳。可以采用补益肾气、滋阴润燥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从而提升机体的抵抗力和调节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学对于喘证的辨治非常重视虚实的分辨,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既要祛邪宣降,也要培正摄纳。这种辨证施治的理念在中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