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清上蠲痛汤-神经、血管、月经、三叉、脑瘤引起的头痛
本方见于《寿世保元》,为明代龚廷贤所拟,是根据宋代《和剂
局方》之“川芎茶调散”及金代《内外伤辨惑论》之“羌活胜湿
汤”合方加减衍化而成。
【组成】
当归(酒洗)一钱、小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细辛三分、羌活一
钱、防风一钱、菊花五分、蔓荆子五分、苍术(米泔浸)一钱、
麦冬一钱、独活一钱、生甘草三分、片芩(酒炒)一钱五分。
【用法】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功效】
疏风通络透邪,活血理气除湿。
【主治】
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加减法:左边痛者加红花七分、柴胡一钱、龙胆草(酒洗)七分、
生地黄一钱;右边痛者加黄芪一钱、干葛八分;正额上眉棱骨痛
甚者,食积痰壅,用天麻五分、半夏一钱、山楂一钱、枳实一钱
;当头顶痛者加藁本一钱、大黄(酒洗)一钱;风入脑髓而痛者加
麦门冬一钱,苍耳子一钱,木瓜、荆芥各五分。气血两虚,常有
自汗,加黄芪一钱五分,人参、白芍、生地黄各一钱。
无论年深日近,偏正头疼,又治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之气
上攻,头痛头眩目晕,心胸烦热,百节酸疼,脑昏目痛,鼻塞声
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及一切头风。
兼治妇人血风攻注。头目昏痛,并皆治之。
【方解】
本方是针对“头痛”证而设。痛证的原因虽多,但不外乎于“不
通”,外邪(如风寒湿热)阻滞脉络固可引起不通,而脏腑的机
能失调、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亦可阻滞经脉而不畅,故治疗必
须通经脉以解决邪郁,升清泄浊以濡养筋脉肌肤。
方中羌活、白芷、细辛、防风,辛温以疏散风寒;羌活、独活、
苍术,苦温驱风而胜湿;菊花、蔓荆子辛凉以疏解风热。因病在
头部,惟风药可到,数味风药合用,上能散头部之邪结,外可解
泄肌肤经络之阻滞。根据“治风先治血”、“久痛必瘀”的认识
,故方中配以当归、川芎,辛温行血活血以养血,使“血行风自
灭”。更佐以黄芩、麦冬,苦寒泄热而养阴,可缓祛风除湿诸药
之燥,再以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使散而不耗伤正气。可见
本方辛而不燥,温而不热,苦而不寒,泄而不降,既可升散风邪
,又能苦泄浊阴,而适用于各种头痛之证。
图片
【临床应用提要】
头痛病因病机复杂,然莫不以“风”为主要致病因素。《素问・
太阴阳明论》指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金元・李杲《兰
室秘藏》有“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之说。清上蠲痛汤中,川芎
、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苍术诸药(量轻不超过3g)
轻清上达,以疏风通络松透伏邪;黄芩清泄少阳相火,菊花、蔓
荆平肝息风,截断“风火相煽”;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气止
痛;麦冬养阴护津,以免风药升散伤津损血;甘草调和诸药。故
本方有祛上部之风寒湿热诸邪,化头部诸经气血之郁滞,引气下
行,从而蠲除头痛。即使是虚证、热证也可放心用之。诚如龚廷
贤所说:“为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陈桂苍应用本方治疗头痛,按其病情随证加减,扩大了治疗范围
,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性头痛、月经
性头痛、上颚肿瘤及脑瘤引起的头痛等,皆可应用。笔者临床体
验,应用本方尤需注意不可妄自增大药量其理在于“风”药质轻
味薄,性本升散,其量不超过3g,则轻清上达高巅之性益彰,且
不宜久煎,オ能符合古人轻用“风药”治疗头痛之理。
日本医家矢数道明认为,对于用古方随证施治而不见疗效的顽固
性头痛、慢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月经头痛、上颚脓肿
疼痛,以及脑脓肿所致的头痛等均可用之而奏效。
【临床应用】
案1、脑动脉瘤(沈炎南医案)
罗某某,女,55岁,1984年5月15日初诊。病人于1983年初开始
自觉头部左侧疼痛,左眼视物模糊,至当年年底左眼视力从1.2
下降至0.2,伴前额部胀痛。1984年初先后到某某大学医学院、
广州市某人民医院诊治,作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脑
血管造影等检査,诊断为脑动脉瘤,位于蝶鞍前部稍偏左侧,约
2.1cm×3cm大小:视力右眼1.2、左眼0.1,左眼视野缩小。经治
未见明显改善,延请沈老治疗。自诉头部左侧及左眼眶周围顽痛
不止,头部发胀感,头晕,左眼视物模糊,耳鸣,夜寐多梦,时
有口苦,胃纳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涩。证属风阳上扰清
窍,治以祛风止痛,平肝明目为主,方拟加减清上蠲痛汤加味。
处方:当归、川芎、白芷、羌活、防风、钩藤、蔓荆子、麦冬、
独活、黄芩、细辛各3g,杭菊花、甘草各1.5g,蕤仁肉9g。水煎
服,每日1剂。共服4剂,头痛、头胀减轻,依前方加草決明9g,
日1剂。共服14剂,头晕、头痛、耳鸣均消失,自觉左眼视力有
改善。依上方再服7剂,眼科检査左眼视力由原来的0.1变为0.2
,视物较前清楚。处方:当归、川芎、羌活、防风、杭菊花、麦
冬、黄芩、甘草各3g,白蒺藜、蕤仁肉、草决明、蔓荆子、白芍
、生地各9g。水煎服,隔日服1剂,连服14剂以善后。病者一直
随诊至今,疗效巩固。
案2、头痛(俞慎初医案)
汪某某,女,41岁,1989年11月2日诊,病人头痛多年,或痛在
左侧,或痛在右侧,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经多方医治鲜有疗效
。病人伴有胸闷心烦,性情急躁,口干纳减,夜寐欠佳。脉弦细
数,舌质淡红苔薄白。诊为肝经风火头痛,治宜平肝祛风佐以清
热。处方:川芎5g,白芷6g,羌活5g,柴胡6g,钩藤10g,甘菊花
6g,蔓荆子10g,麦冬10g,黄芩5g,防风6g,细辛2g,葛根6g,
甘草3g,夜交藤12g,服5剂后,头痛著减,余症亦瘥,但食量未
增,前方加谷麦芽各15g,又连服10剂后,诸症均愈。
图片
案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头痛(汉方医案)
某某,43岁,女,初诊于1972年3月23日。
病历:病人从1971年4月起左手麻木不能活动,在医院检査时为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后反复出血3次,从那以后头痛为主诉,眼
底有炎症,诉视力障碍,只看到半个视野。还有胃下垂,两膝痛
,背部凝痛。病人于1968年接受过右肾下垂手术。
现症:营养、脸色一般,血压130/85mmHg,生了2个小孩。37岁
月经停止。大便2日1次,能正常步行。头痛时要服止痛药才能忍
耐。
治疗:针对血症、上冲的头痛而让服清上蠲痛汤。服15日后头痛
无变化,但在眼科检查,医生说眼底的炎症有很大好转。从太阳
穴至头顶部痛。服1个月后改为五苓汤,但没有清上蠲痛汤疗效
好而改回原药。8月份针对小便不利,膀胱炎而服清上蠲痛汤合
五苓汤,即头痛减轻。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 以后继续
服1年,即疼痛明显减轻,精神好,有时候忘了服止痛药亦能忍
受,病情大有好转。
案4、梅尼埃病(汉方医案)
某某,47岁,女,初诊于1975年3月。病历:从1958年生第3胎起
患眩晕、头痛、耳鸣、动悸、恶心、食欲不振、胃灼热感、下肢
倦怠、失眠,每天都有不定愁诉(这里痛,那里痛,并不固定)
。以前接受过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手术,加上更年期自主神经失
调,家属也很为难。血压也高,初诊时170/105mmHg,服西药降
压无效。
治疗:针对胸胁苦满和脐旁的抵抗压痛,让服大柴胡汤合桂苓丸
料,但效果不好。针对血症的头痛而让改服清上蠲痛汤后逐渐好
转,头脑清楚起来,也能做家务活,到了1975年6月血压为
140/80mmHg。她丈夫说她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而非常高兴。
图片
我的头痛经验方:三合头痛汤
作者/王彦权
这些年来,经过反复验证,我总结了一个头痛经验方,因此方由
《伤寒论》的吴茱萸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夏度衡老前辈的四
味芍药汤,三个经典方合方加减而来,故命名为三合头痛汤。
三合头痛汤的组成:
麻黄6g,附子8g,细辛3g,吴茱萸8g,党参15g,白芍30g,甘草
15g,牡蛎30g,川芎15g,大枣6枚。
功能:温经散寒,敛阴活血,通络止疼。
主治:顽固头痛,偏侧或全头痛,日久不愈,常伴面暗唇青,头
有沉重感,怕冷,嗜睡,头痛时伴干呕,脉沉或弦紧者。证属阳
虚寒凝,血虚血瘀,兼有正气不足者。
组方医理:本方是由吴茱萸汤去生姜、麻黄附子细辛汤、四味芍
药汤去丹参加川芎而成,吴茱萸、麻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
一温则通,通则不痛,故为君;白芍、甘草、牡蛎不仅敛阴养血
止痛,又可制约麻黄、附子、细辛、吴茱萸的辛燥之性,故为臣
;党参大枣补益正气,顾护脾胃佐助之;川芎活血止疼,又可引
药入巅顶,为使药。全方温阳散寒,养血活血,一阳一阴,一动
一静,温但不热,敛却不滞,共奏温经散寒、敛阴活血、通络止
痛之功。
加减:如头痛剧烈,可加大吴茱萸用量,用至15g 也无妨;如身
无力、嗜睡明显,附子可加量,用到15g 也中,但煎煮时间应不
少于86分钟;如伴有汗或失眠,麻黄、附子用量宜小,3至6g最
好,以免兴奋大脑,另牡蛎可酌情用到40至80g;如头一痛即干
呕,且较重,加生姜几片,如伴大便溏,减少白芍用量,另加少
许干姜;如头痛如锥刺,面暗唇青明显,川芎可用至30g;如伴
口干等热证,可反佐生石膏30g或更多。
图片
验案举隅:王某,女,57岁,高龙镇郜寨村人,2020年6月5日来
诊,自述头痛4个月,百法不效,面暗,怕冷,休息不好,稍出
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诊为寒瘀头痛,因伴休息不好
、稍出汗,知兼有阴血不足、阳热亢旺,选三合头痛汤减麻黄附
子用量,加大牡蛎川芎用量,以平衡其阴阳状态。处方如下:麻
黄5g,附子6g,细辛3g,吴茱萸8g,党参15g,白芍30g,甘草
15g,牡蛎40g,川芎15g,大枣6枚。五剂。
6月9日药没服完,因有事要外出,病人提前复诊,告知头痛已愈
,要求再开几剂巩固疗效。
按:此方我在以前的医案中也常有提及,平时临证也经常应用,
愈人无算,病人只要是久治不愈的头痛,且符合以上辨证要点,
用此方后,无不称奇,今分享给大家,也算对中医事业添片砖瓦
,并供同道们参考选用。
图片
李毓麟老师针刺治疗头痛的经验
作者/赵建琪
李毓麟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凡四十年,以“疗效高、收效捷、
手法巧、取穴少”而著称。兹将李老师对头痛的临床选穴、刺法
及穴意分析等经验整理如下。
引起头痛的原因颇多,但不外虚实二端,每类头痛根据其部位的
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类型。
一、实证
(一)前额头痛
(1)全前额痛
主要症状:全前额头痛下午加剧,并有其它胆热症状。
分析:本病乃由素有实热,又复风热之邪侵犯阳明及少阳,以致
局部经气不畅而发为前额头痛。此为阳明、少阳俱病之证。由于
阳证甚于阳时,故头痛下午加剧。
取穴:主穴一一头维。
配穴一一外感诱发,兼头晕者,加刺风池;热盛上壅,面色潮红
者,加刺合谷;兼目赤、目胀者,加刺太阳。
刺法:头维向上沿皮刺。太阳可放血少许。刺后留针10~15分钟
,应提留(即针下得气后,稍提动针柄后留针,此手法可利于散
邪)。
穴意:头维属足阳明经,又为阳明与少阳之会穴。又可通过阳明
本经直达督脉之神庭,故针刺头维其作用可达全前额部,所以古
人有“前额属阳明”之说。
由于本病阳明、少阳俱病,故刺头维时针尖宜向上,即迎胆经而
刺。这样既泻阳明,亦泻少阳,有刺一穴而泻两经之效。
风邪重者加刺风池以散风。阳热上壅者加刺合谷以泻热解表。由
于眼睑及目眦属小肠,故目疾导致之前额痛加刺太阳可泄小肠之
实热(因太阳为奇穴,近小肠,亦有将其划归小肠经者)。
(2)眉心痛
主要症状:痛在印堂上前额处,有时向左额角或右额角放散,起
床后痛剧,下午略轻,汗后痛减,多见于鼻疾。
分析:本病乃由风热之邪袭扰于督脉及手足阳明之脉所致。
取穴:上星,迎香。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点刺(针下得气后,稍事催气,立即出针以利散邪)。
穴意:诸阳经皆会于督脉,上星属督脉,通达眉心,故刺上星可
泻诸阳经之热。迎香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足阳明经可通过头
维、神庭以达眉心,故上星、迎香相配治眉心痛常获捷效。
图片
(二)偏头痛
(1)神经性偏头痛
主要症状:痛在耳上前方颞颥部,痛甚则波及耳目,按之痛减。
分析:该病乃由风邪袭于足少阳经所致。足少阳经行于头角,通
于耳目,故邪袭少阳则病偏头痛。
取穴:丘墟。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直刺入骨缝中,提留,留针15~20分钟。
穴意:丘墟为胆之原穴,专治脏腑及其表里经之病。另外丘墟在
足,用以治头目病,正合“上病下取”之意。
(2)三叉神经痛(第一枝)
主要症状:额角上方痛剧,且放散至眉心、面颊及牙齿,甚则触
及头皮、头发亦使痛增,进食或有精神刺刺激头被风吹时疼痛亦
增。
分析:风热之邪结于头角,以致经气郁闭故痛甚。
取穴:至阴。
刺法:点刺后少留针5~10分钟,或痛减即出针。
因久留针者意在通经,不留针或少针者意在散邪,此为风热所致
故以少留针为宜。
穴意: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始点,足太阳之经脉及经筋皆起于
至阴而达于“头角”,而头角正恰当三叉神经第一枝所至之处,
故远道取至阴可治头角痛。因此《肘后歌》也有“头面之疾取至
阴”之说。
另外,足太阳经“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故针刺
至阴可以治眉目部位疾患。
(三)后头痛
(1)感冒
主要症状:后脑持续性疼痛或兼其他表证。
分析: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脑,膀胱又主一身之表。故风寒袭表
每致后脑疼痛。
取穴:风池,或加刺昆仑。
刺法:刺风池在头痛止后即出针,以利散邪。刺昆仑可留针。
穴意:由于阳维主阳主表,故取足少阳阳维会穴风池以疏解表邪
。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直通后脑,可调本经之经气,经
气得畅则足以抗邪,故可作为外感头痛的远道选穴。
(2)单纯后头痛
主要症状:仅后脑疼痛或牵及项背而有沉紧感,无外感及其它兼
症。
分析:本病乃由督脉功能失调不能与正经相通所致。由于督脉行
于项背正中线及后脑,故督脉失调,则病后脑疼痛且牵及项背。
取穴:后溪。
刺法:留针15~20分钟。
穴意:因“八脉交会穴”是奇经与正经相通的交会穴,后溪属“
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故刺后溪可治督脉之病。
(四)头顶痛
(1)肝胆郁热头痛
主要症状:头顶疼痛,且觉囟门沉闷,或兼其它肝胆郁热之象。
分析: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而络于脑。肝经郁热常与胆火
相侵犯于上,故头顶痛每因肝胆郁热所致。
取穴:蠡沟穴。
刺法:直刺,留针15~20分钟。
穴意:蠡沟为肝之经穴,故刺之可泻肝胆经之郁热。
(2)急性脑病头顶痛
主要症状:各种急性脑病(脑膜炎等)头顶剧烈疼,触之则甚。
分析: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脑病,每有剧烈头痛。中医认为,肾
藏精,精生髓,髓聚为脑。故治脑腑之病当从肾治。
取穴:涌泉。
刺法:留针(提留)10分钟。
穴意:由于脑为髓海,肾生脑髓。故足少阴肾经之穴可治脑髓之
病。涌泉为肾之井穴,急性脑病常有窍闭,故刺涌泉除可开窍外
,也可清利头目。又涌泉位于足心,亦合“上病下取”之意。该
穴治急性脑病之头顶痛常有捷效。
刺涌泉仅可暂时止头痛,故仅可做为辅助治疗。
图片
二、虚证
(一)全头痛
(1)思虑过度
主要症状:全头痛,或痛无定处,精神不振,虽能入睡但记忆力
减退。
分析:本病乃由思虑过度,脑部经气郁抑不畅而致。
取穴:人中,四神聪。
刺法:留针10分钟。
穴意:人中属督脉,通于脑,故刺之可振奋“髓海”以疏畅脑部
经气。刺四神聪有启脑之功。因针刺上穴意在振奋经气,故留针
不宜时间过长,长时间留针则变为抑制,时间过短又达不到疏通
经气的作用,因此留针以10分钟为宜。
(2)心肾不交
主要症状:全头痛,且晕而胀,以晨起为甚,目眩,夜难入寐。
分析:该头痛乃由肾水不足,心阳独亢,心肾不交所致。阳亢于
上则清窍被扰,心神不宁,故病头痛难寐。
取穴:太阳,神门,液门。
刺法:神门、液门留针15分钟,太阳不留针。
穴意:液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滋阴益肾之功,故别名又称水门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穴,因心属火,故神门又称火门。水门、
火门相配可交通心肾,以达水火既济之效。
热盛者可先刺神门以急清心火,肾虚之象显著者宜先刺液门以滋
阴为首务。刺太阳者,以清利头目,可除头目之痛胀。
(3)心脾俱虚
主要症状:头痛眩晕,不寐多梦,倦怠纳呆,面色萎黄。
分析:本病乃由脾胃久虚,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衰,不荣于头
目,故头痛眩晕。血虚心失所养,故不寐多梦。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刺法:留针(宜插留,即得气后再略插之,属补法)10分钟。
穴意:足三里为和胃健脾之要穴,三阴交也功善健脾,二穴一属
阳、一属阴,阴阳相伍则生化之源得以振奋,于是气血得充,头
目得养则头痛可除。
(二)眉棱骨痛
主要症状:目眶上痛,视物模糊,若闭目稍事休息则疼痛可减。
甚则可致偏头痛,劳累时眼球沉重。
分析:常年伏于几案,久视伤血,血不养目,故视物模糊,眉棱
骨疼痛。
取穴:攒竹,丝竹空,三阴交。
刺法:攒竹、丝竹空点刺不留针,三阴交留针10~20分钟。
穴意: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三经之会
,有补血活血之功,若血充且畅,目得涵养则眉骨痛可除。
攒竹、丝竹空为局部取穴,与三阴交远近相配,相得益彰。
(三)头脑空响
主要症状:自觉头脑空虚作响,且晕痛不能正视,正视则目弦,
摇头或睁眼则甚,闭目略轻,腰膝无力或遗精带下。
分析:肾虚于下,则髓海空虚,故变生上述诸症。
取穴:太溪。头晕,正视则甚者,加刺太冲。
刺法:直刺留针10分钟。
穴意:太溪为肾之原穴,可调补肾气,以益精髓,故可治疗髓海
空虚之证。
因肝肾“乙癸同源”,故肾虚者肝亦必虚,因此加刺肝之原穴太
冲以补肝,二穴同用则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