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肝气旺盛,是生发的好时节,却也容易郁结。一些和肝气郁结有关的病症也多了起来。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人去医院体检的时候,总是能查出来一些结节或者囊肿。切除之后,过个一年半载,又长了,总是反反复复。
平时身体也不好,还总是感觉头晕头痛,胸胁胀痛,感觉有东西在里面扎一样。并且舌头的颜色偏紫,舌苔很厚腻,舌头下面还有两个很明显的青筋。
其实,像这种情况,简单说,一般是因为痰瘀互结导致的。我们体内的痰凝和湿邪过于旺盛,凝结在一起,堵塞血管,影响血液的运行,并且还会变得越来越大,慢慢的形成一些包块、囊肿、结节等病理产物。如果只是把它切除,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血脉就像江河,你脖子胸肋小腹腿脚上的包结,也不过像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停留的垃圾塑料袋而已,它们只是人体不同部位代谢过程中的产物而已。
在中医上,有“气行病愈”一说。所以不管是结节囊肿,或者顽固的骨刺增生,满身的脂肪瘤结,在中医看来,它都不过是肝气郁结在不同的地方的产物而已。
这些痰湿淤血包裹身体,你要先让气机转动起来。气滞是因,包块瘤积是果。那这时我们要怎么办呢?疏肝理气是一定要的,但首先要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我们医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专门针对痰瘀互结性的囊肿、包块和结节。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里面药物的功效吧。
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主要由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白芍这5味药组成。用法:上五味,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病重药轻而疗效不著,可加至三丸。亦可改为汤剂:桂枝6克,茯苓12克,桃仁9克,丹皮9克,赤芍12克,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功效: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金匮要略》记载:“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温馨提示:以上方剂仅供参考学习使用,若要用于自身调理,请来医院进行问诊。)
1、桂枝
药性辛温,发汗解表,助阳化气。不仅可以疏通体内的经脉,还可以消除体内的瘀血。
2、茯苓
健脾补气,渗水利湿。可以将体内的湿邪通过小便给排泄出去,还可以健脾,直接切断了生湿之源。
3、牡丹皮
色赤气香味苦,性寒以清血热而行瘀。
4、桃仁
味苦、性平,为消瘀之要药。与牡丹皮两者都是药性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5、白芍
收敛阴血、柔肝止痛。是为了防止体内肝血不足而加的药物。
这几味药物搭配,不仅把体内的痰凝和湿邪祛除掉了,还可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痰湿和瘀血没了,经脉也通了,包块、结节和囊肿自然就没了。
我们说桂枝茯苓丸是名医张仲景的活血化瘀第一方,所以肯定不只是调治肌瘤囊肿,中医都喜欢活用此方,比如将丸剂改汤剂,辨证加减,可以使其不再局限于妇科,让它的应用及适应范围不断扩大,用于治疗内、外、妇、皮肤等各科疾病,疗效卓著。
当然还是要提醒大家,中医用药要想效果好,用之前一定要精准辨证,所以不妨找中医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