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水平慢性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情况,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从1980年的1.08 亿上升到2014年的4.22亿,到了2021年更是飙升到5.37亿。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将其归为“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导致脾肾两虚,津液亏损,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所致。中医根据消渴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各有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
上消是指口干咽燥,饮水不解,心烦易怒,面红目赤,手足心热等症。其主要病机是肺胃阴伤,津液不足,上焦虚火旺盛。治法是清肺润肺,养阴生津。常用方剂有玉竹汤、沙参麦冬汤等。
中消是指口渴喜饮,食欲亢进,多食易饿,大便溏泄,身体消瘦等症。其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气血亏损,中焦湿热内生。治法是健脾益气,清利湿热。常用方剂有六君子汤、白虎加人参汤等。
下消是指口干舌燥,小便频数,尿量多而色淡或甜味,腰膝酸软,形体羸弱等症。其主要病机是肾阴亏损,水液不化,下焦湿热下注。治法是滋补肾阴,化湿利水。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汤、五皮饮等。
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糖尿病与痰饮水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痰饮水湿都是由水津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病理性产物,“一源而四歧”,所谓合则为一,分则为四。其形成均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痰:相当于腺体分泌物,尤其是指消化道的分泌物(有形之痰主要是指消化道分泌物)。当水液代谢不畅,水液停滞而凝结成浊,则成为痰。痰可阻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各种不适。
饮:相当于西医说的空腔器官内的积液,比如盆腔积液、胸腔积液等。当水液代谢不畅,水液上溢而流注,则成为饮。饮可压迫内脏,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各种不适。
水:是指细胞外水肿,软组织积液,水渗出物。当水液代谢不畅,水液下降而聚集,则成为水。水可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各种不适。
湿:是指细胞内水肿。当水液代谢不畅,水液下渗而浸淫,则成为湿。湿可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各种不适。
糖尿病与阳虚体寒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虚体寒是指人体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脏腑经络,导致机体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易感受外邪或内生湿寒等邪气所致的一种证候。
从中医理论来看,糖尿病与阳虚体寒之间有以下几种关系:
- 糖尿病可导致阳虚体寒。当人体长期高血糖时,会消耗大量的津液和气血,导致脾肾两虚,阳气亏损。同时,高血糖也会影响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机体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这样就容易出现阳虚体寒的证候。
- 阳虚体寒可加重糖尿病。当人体阳气不足时,会影响水液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水湿内停或食积内生。水湿和食积会阻碍气机运行和血液循环,使血糖升高或波动。这样就会加重糖尿病的程度和并发症。
- 糖尿病与阳虚体寒可相互转化。当人体高血糖时,会消耗大量的津液和气血,导致阴虚火旺。阴虚火旺时,会伤及阳气,使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时,会影响水液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水湿内停或食积内生。水湿和食积会阻碍气机运行和血液循环,使血糖升高或波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糖尿病与阳虚体寒相互转化。
“五高清”1号调阳虚、袪体寒
“五高清”1号方由老姜、豨莶草、透骨草、肿节风、牛膝、泽兰、防己等七味药物组成。该方的主要医理和药性如下:
老姜:辛温,入肺胃经。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助阳散寒。
豨莶草:苦辛微寒,入肺胃经。能清热利湿,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透骨草:苦辛微寒,入肺胃经。能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消肿止痛。
肿节风:辛温微苦,入肝肾经。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强筋壮骨。
牛膝:苦辛微温,入肝胃经。能活血通络,祛风除湿,利水消肿。
泽兰:辛苦微温,入肝胃经。能行气活血,祛风除湿,利水消肿。
防己:辛苦温,入肺脾胃经。能发汗解表,利水渗湿,化痰平喘。
老姜为君药,温阳散寒,助各药发散渗湿之力;豨莶草、透骨草、肿节风、牛膝、泽兰为臣药,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活血消肿,降压降脂降糖;防己为佐药,发汗解表,利水渗湿,化痰平喘。该方对糖尿病患者的阳虚体寒证候有较好的调理作用,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