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患者,他们感觉耳朵闷堵听力下降,有的患者伴随有耳道疼痛,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现,会用手按压密闭耳道口,然后用力憋气,耳道内会“嗡”的一声,耳朵闷堵感觉会立即改善,听力也会跟着改善。然而此类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耳鸣、头部昏沉甚至眩晕。这个耳道堵是什么原因呢?现代医学定名为中耳炎,中耳炎临床中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的化脓性中耳炎;另外一种就是非化脓性中耳炎,我今天谈到的就是非化脓性中耳炎。
这耳闷需要憋气方可缓解,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实际上就是我们人体的内压低了,首要表现在耳腔,耳腔的压力低于外界压力,导致耳膜内陷,我们用憋气的方法将内陷的耳膜占时打开,听力和耳闷的情况会临时得到改善。那么引起耳膜内陷的原因是什么?从我们中医的角度来讲就是中气下陷,中气也叫脾胃之气,亦叫清气。《内经》里面说“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虚就会出现中气虚,进而导致九窍都会闭塞。《内经》里面又提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我们头部的七窍靠的就是清气要上升,脾能正常的升清,胃才能正常的降浊。反过来,如果脾虚不能正常升清,则胃就不能正常降浊,浊气就会上逆。故而治疗这耳闷耳痛首要的就是补益中气。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个治疗这耳闷耳痛的方子,这个方叫益气聪明汤。这个方子收录在《东垣试效方》中,原文是这么说的:“益气聪明汤,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此药能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益气就是补益中气;聪明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传统讲的是耳聪目明,简单讲就是眼睛视力要好,耳朵听力要好,我们能够把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事情能够综合分析,就是聪明。而人聪明与否首要的取决于我们的气血是否充足,只有我们脾胃健旺,清气能正常上升,浊阴能正常下走,才会耳聪目明。不少医家由于肝开窍与目,肾开窍于耳而从肝肾入手来治疗眼睛和耳朵的问题。在《内经》讲病机时提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必先五胜”,耳虽然为肾所主,土虚不能制水,亦会耳疾;眼为肝所主,土虚不能固木,亦会出现眼病。后天可以培补先天,故而健脾可以培元。
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卷五
【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五。
【组成】黄耆半两,甘草半两,芍药1钱,黄柏1钱(酒制,锉,炒黄),人参半两,升麻3钱,葛根3钱,蔓荆子1钱半。
【加减】如烦闷或有热,渐加黄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如脾胃虚去之。
【功效】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
【禁忌】忌烟火酸物。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肿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