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疣饮治疗寻常疣机理初探
寻常疣俗称“刺瘊”、“瘊子”,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面部、手背等处。初期在正常的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小的丘疹,逐渐发展成黄豆大小,甚至更大的刺状突起;边界清楚,表面粗糙干燥,呈乳头样增生,高低不平,强行剥离易出血;数目不定,初起时为一个,接种以后逐渐增加为数个甚至更多,多正常肤色,质地较硬。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在继承传统中医特色的基础上总结出经验方——退疣饮,在治疗寻常疣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1临床表现:寻常疣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症见手指、手背、足缘等处一到数个针头大小、表面粗糙的角化性丘疹,质坚硬,呈正常皮色或灰黄、灰褐色。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兼见口渴、便干,性情烦闷易怒、胸闷不适等。不仅影响美观,长久发展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从而妨碍学习、工作甚至生活。
2病因病机: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摩擦、撞击常可诱发本病,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人体正气有密切关系。本病由于素体气虚,外感风热之毒,以致气滞血瘀。《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可由于肝血失养,燥瘀肌肤,兼感邪毒所致。肝主筋,肝失血养,筋气外发于肌肤,复遭风毒之邪相乘,搏于肌肉而成。
3立方依据:寻常疣的发生有其自身的病机,其发生、发展与心、肺、脾胃、肝等脏腑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本病以心肺热、脾虚、肝血虚为本,热毒、痰凝为标。治疗重在益气,佐以清热。当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或疏肝养血、化痰软坚。
4方药分析:
4.1方药组成:麻黄6g,薏米30g,大青叶15g,板蓝根15g,紫草15g,马齿苋30g,蛇舌草20g,黄芪20g,芥穗10g,红花15g,香附15g,三棱10g,连翘15g,双花15g,甘草6g。
4.2组方分析:方中薏米、大青叶、板蓝根、双花、连翘为君,合用以清热、解毒、退疣,其中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清热排脓、渗湿健脾之功。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渗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大青叶、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
寻常疣属于常见皮肤疾患,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与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有关。初起为针尖大的丘疹,渐渐扩大到豌豆大或更大,呈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质坚硬,呈正常皮色、灰黄、或污褐色,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数目不等,初起多为一个,以后可发展为数个到数十个,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病程慢性,部分可自愈。近来发现疣的发生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在肾移植、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红斑性狼疮等患者中,疣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说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疣的发生和发展有诱导作用。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心、肺、脾胃、肝的关系最为密切,系由于肝血失养,燥瘀肌肤,兼感邪毒所致。退疣饮在临证时当灵活运用,如有胃气不和者可加陈皮、焦三仙;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香附;瘀象明显可加三棱、莪术;痒甚可加白蒺藜,重用鲜皮;失眠加夜交藤、生龙牡等。根据我们的实践,退疣饮治疗寻常疣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体内细胞的免疫功能,扶助正气、祛除邪毒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