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物降一物,百草克百病”论专病专药
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医家遍尝百草,以身试药,从治愈患者中总结药物四性五味、功效主治。《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直接对应所治疗的疾病,蕴含着朴素的药证对应思想。这一思想衍生的专病专药理论被大量的临床实践佐证。现代医学中,专病专药尚缺乏系统的循证医理支持,但其临床疗效可观。郭淑云教授认为,临证中若忽视辨证施治,只强调专方专药,则缺失了中医学的精髓,常导致法不对症,治不中病;而对于某些疾病,若只辨证论治,忽略专方专药,有时亦难取得满意疗效,所以辨证用药可发挥中医所长,着重调整机体功能以应对病情的变化,而针对病证运用专方专药则对提高疗效大有裨益。所谓“一物降一物,百草克百病”,现代中医逐渐认识到专病专药理论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诊治临床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整理部分古籍及闽南地区医家用专药治疗专病的相关临床验案,以佐证专病专药理论的可行性。
1莱菔叶疗疮疡肿毒:
莱菔叶,始载于《本草纲目》,味辛、苦,性平,归脾、胃、肺经。莱菔叶可治疗疮疡痈肿等火毒证,生捣可“涂打伤、汤火伤”,具有清热解毒之功。阮诗玮教授幼时不慎罹患足趾冻疮被烫伤之苦,患足红肿疼痛,伴全身寒战发热,阮母将莱菔叶洗净捣碎,撒入适量盐,外涂敷于冻疮红肿处,敷后肿痛立减,数次涂敷后寒战高热减轻,次日退。自此,阮诗玮教授发皇古义,融汇新知,临床将其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足火毒内蕴、红肿成痈者,常取佳效。
2无尾螺消黄疸:
无尾螺是生长在福建省山区林中沟涧深处的一种生物。福建山区居民常取适量无尾螺配黄酒、白糖炖,取汤服,每日1次,治黄疸,10d见效。林上卿每每临证运用无尾螺时,有遵原法用,亦有用茵陈煎汤,取汤炖螺,以增退黄之效。如其曾治一患儿,男,6岁,2000年7月因“纳呆乏力,脘腹闷痛”就诊,查患儿双目黄染明显,肝功能检查结果提示为甲型肝炎,遂嘱其家长以适量无尾螺、茵陈炖汤,给患儿代茶频饮。服用3d后家长代述患儿脘腹闷痛减轻、乏力稍解,但黄疸未退。嘱其按原方服用1周,诸症显著减轻。
为巩固疗效,特嘱患儿家长以原方配丹栀逍遥散给患儿续服。治疗20d后,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皆转阴。后以小柴胡汤加白术、白芍善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无尾螺深居山涧至阴之所,其壳色如肝,久处清流水动之沟涧,颇具阴中寓阳之性,与肝体阴而用阳之属性相契合,故其善清肝胆之湿热,亦有补益之功效。林上卿取法自然灵动之物,用以治疗黄疸,真可谓一物降一物。
3积雪草排泌尿结石:
慢性肾小球肾炎多表现为水肿,常缠绵难愈,痼病根深,运用虫类药可有效改善水肿症状,其中尤以蟋蟀、蝼蛄二味功效卓著。蟋蟀为蟋蟀科昆虫蟋蟀的干燥全虫,味辛、咸,性温,有利水消肿之效;蝼蛄为蝼蛄科昆虫华北蝼蛄(北方蝼蛄)和非洲蝼蛄(南方蝼蛄)的虫体,味咸,性寒,有利水消肿、通淋之效。《纲目拾遗》载蟋蟀“性通利,治小便闭”。《日华子本草》谓蝼蛄“治恶疮,水肿,头面肿”。我国苗族地区有运用蝼蛄鸭蛋糕治疗肾小球肾炎水肿的记载,如潘子祥运用蝼蛄鸭蛋糕治疗肾炎患者,利尿消肿作用明显。药理研究显示,蝼蛄中含有的多种碱性胺盐在人体内吸收分解形成的氨类物质可经肝脏代谢变为尿素,经肾脏排泄时在肾小管内形成渗透压,起到渗透性利尿作用。虫类药的应用在历代本草书籍与医案中均有记载,如水蛭的临床运用,张锡纯认为其味咸,善入血分,破血而不伤新血,服用时主张生用研磨,冲水泡服,以其得水之精华而生,炙之则伤。“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慢肾风患者常为正虚邪恋之体,以正虚不足为本,痰浊、瘀血、湿热、寒湿、水气等为标,故治疗当扶正与祛邪兼顾,以求良效。况且慢肾风病程迁延,缠绵难愈,久病入络,临证运用虫类药,取其清灵蠕动之性、搜剔络脉余邪之能,直达病所,捣毁巢穴。
5马蹄草治乳糜尿:
民间常用赤土与人尿调和捣烂,外敷于蜜蜂蜇伤处,其毒立解。《肘后备急方·治卒蜂所蜇方》言:“蜂蜇人。取人尿洗之……烧牛角灰,苦酒和,涂之。”尿与牛角灰中含有大量的碱性成分,可中和蜂毒中的酸性成分,从而达到中和毒性的目的。又如《备急千金方》中将治疗蜂蜇毒方进行了系统分类,其中单方8首、复方1首,有“以人尿新者洗之……尿泥涂之”的直接描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蜂毒蜇人,常痛痒并作,用赤色取其通于心火之意,用土取其“实则泻其子”之意,赤土并用,则心火热毒自解,佐以人尿调和,意在性凉而解毒,更能从阳引阴,直溃深伏于阴分之毒邪。若毒邪能透表而出,热势渐退,脉静身凉,则蜂毒解。反之,脉躁急而不减者愈后不良。赤土、人尿虽已逐渐淡出现代文明的视野,但其属自然之物,蜂毒亦为自然之物,其理虽朴,其道且深。
10遗失土方解乌头毒:
象皮散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敷药类》,由“猪身前蹄扇骨(煅炭研粉)十两、象皮(炙炭存性研末)一两”组成,主治刀伤、跌损出血等病证。用法:“凡遇烂孔如掌之大者,以此撒上。”《医学入门》记载象皮“煎膏药,祛腐生新,易于敛口”;《本草新编》则认为其“专能生肌长肉”。周次雄等认为象皮生肌散治疗褥疮有明显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李主洪等认为外用象皮生肌散是治疗溃腐期及收口期褥疮的理想药物。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象皮昂贵,不易获取,且我国已颁布了非常明确的法律法规禁止猎杀大象,故可用白及、三七等生肌收口之品替代,亦有良效。
12鸦胆子治扁平疣:
在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当地人治疗小儿磨牙的经验,即每晚睡前食用生橘皮,连续食用2~3d,成人亦可用。此法内涵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因小儿磨牙多责之于肝热,肝属木,小儿肝常有余,故木气过旺;生橘皮味辛而入肺,肺属金,金气旺盛自能平其过亢之木气,先安未受邪之地,可防其木火刑金,此佐金平木之法。
14土瓜根治疗闭经:
土瓜根散摘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土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分,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葛洪《肘后方》云:“土瓜根汁,入少水,内筒,吹入肛门内,取通。”《神农本草经》云:“王瓜,味苦寒。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俞聋。一名土瓜。生平泽。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赵以德言:“土瓜根者,能通月水,消瘀血,生津液,津生则化血也;辅以芍药、桂枝、虫三品,以酒行之,则月水来矣。”笔者认为,经方中之土瓜根,即此物之根。《中药大辞典》称黄瓜根即土瓜根。《金匮要略浅注》言:“土瓜,即王瓜也。”但《本草纲目》之王瓜,或一般之黄瓜,有待考证。
15民间妙法消鱼骨鲠:
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专病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民间单方、验方多取法于自然与生活中,效验力专,但难以形成系统的治疗理论体系,其作用机制难以用现代医学理论阐释,临床应去粗取精,探索其科学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