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接诊过一位男患者,35岁,当时5月10日因腹泻、腹痛6个月初诊。患者因为饮食不节逐渐感到胃肠不舒服,于6个月前出现腹泻、左下腹疼痛等症状。
症状:大便稀夹有黏液,一天得有4-5次,早晨起来就腹泻,伴有腹痛感,小便频数;手脚发凉、全身怕冷、倦怠乏力;身体越来越消瘦,睡眠质量也一般。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弱。
辅助检查:电子结肠镜示多发性结肠息肉100多个,直径约5~10mm,电凝切除3个。病理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混合型。
诊断:(脾肾阳虚型)肠息肉。
调理方法:补脾益肾,消痰化积。
方药自拟肠息化积汤加减:炙黄芪、党参、炒白术、补骨脂、肉豆蔻、盐吴茱萸、肉桂、炮姜、熟附子、醋香附、醋莪术、丹参、山慈菇、藤梨根、炒内金、肉苁蓉。7服,每日1服,分早晚2次服用。
5月26日二诊:左下腹疼痛减轻,大便不爽好转,次数减少到每日2~3次,黏液也变少了,早晨起来立马腹泻的情况有所缓解,其他症状同之前一样。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弱。
以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服药3个月后,改做丸剂再服3个月巩固疗效。服药6个月后复查肠镜,钳除直径约5mm的息肉12个。
过了一年左右再次复查肠镜,息肉减少2/3,最大息肉直径<5mm,患者的饮食和两便恢复正常,只不过怕冷乏力的症状时有时无,但是体重竟增加十斤。
又过了两年半左右,复查肠镜,钳除4个直径为3~5mm的直肠息肉。为了巩固疗效,嘱服人参健脾丸加四神丸2个月,电话随访至今,未再出现肠息肉。
【病情分析】
这位男患者因饮食不当,逐渐出现腹痛、腹泻症状。
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饮食不当非常损伤脾胃,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不会运转从而引发此病。
其中主要的患病位置在脾胃与大小肠之中,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可以暖脾,帮助脾胃腐熟水谷。
如果脾运失职,小肠难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变为湿,谷反变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腹泻。湿阻气滞,不通那就会痛,所以因此腹痛。时间长了,痰瘀互结就会演变为息肉。腹泻时间长了脾虚及肾,脾肾阳虚,每天早晨起床就会腹痛腹泻,身体发寒,四肢发冷。而且舌质淡、苔白、脉沉弱为一派阳虚之象。
所以中医调理是以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佐以醋香附疏肝行气,鸡内金消食化积助运。
补骨脂、肉豆蔻、盐吴茱萸、肉桂、炮姜、熟附子,温阳止泻。
醋莪术、丹参、山慈菇、藤梨根,化痰祛瘀、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消补结合,消而不损,补而不滞,疗效显著。二诊各种症状有所缓解,服药6个月后复查肠镜,息肉数量、大小较前均有明显改善,后续以健脾补肾为主,培本固元,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