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肥胖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探讨
单纯性肥胖症目前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已有研究证明肥胖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肝胆疾病的发病率均高于正常体重者,且罹患此类疾病后的死亡率也高于正常体重者。对此类疾病中医自古就有论述,早在《内经》中就对肥胖症有记载,并将肥胖之人分为“膏、脂、肉”三种,与现代医学将肥胖分为“脂肪型、瘦肉型、水肿型”类似,至此以后益臻完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现略为综合阐述,希望对肥胖症防治有所帮助。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探讨
《内经》中明确指出“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又有肥人“血浊”之说。后世医家多赞同其说,更加完善,如陈修园就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大抵素禀之盛”。纵览中医界对肥胖症病因病机普遍共识的观点是与脾虚、痰湿、湿热、气滞、血瘀、肾虚有关。具体病机演变多是素体脾虚失运,易于痰湿内滞,或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导致水谷精微失运,转为痰浊膏脂,阻滞气血,形体渐丰,日久导致脾肾两虚,主要累及脾胃、肝肾,每多虚实相兼。较常见的证型为脾虚痰浊型,故前人有“肥人形盛气衰”、“肥人多湿”、“肥人多痰”之说。此外又有脾胃实热、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类型。基本病理是痰、湿、滞,更进一步的病机是气虚,如沈金鳌说:”人之肥者气必虚”,刘河间说:”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
有现代人[1]统计近年来文献中对肥胖症病因病机出现的频率,以及依据其在同一辨证论治方案中出现的先后归纳次序如下:痰湿→脾虚→气滞→湿热→实热→(肾)阴虚→水饮→血瘀→(肾)阳虚→胃热→肺气虚。此外还有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肝脾肺功能失调说[2]。提出肝脾肺功能障碍导致机体营卫气血紊乱是肥胖症的病理基础,在中气不顺、脾胃虚弱、痰湿停滞的病理基础上,突出了在气机的升降出入中肝主升发疏泄功能和肺主通调水道、宣发肃降功能的重要性,强调气化障碍在水湿痰瘀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此种观点在朱丹溪“肥人必气急,气急必肺郁,肺克木”、张景岳的“肥人多气虚,多湿多滞,气道多不利”等论述中已可见端倪,并无更大突破。2)脾实说。有人[3]提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者应见到肌肉痿弱、便溏腹泻,而不应见到肉脂蓄积之肥胖症,故肥胖症的病机应为脾实而非脾虚,脾实之说争论颇多,笔者认为名虽不同,所指类似,对临床实践意义不大,故不详赘述。3)肾虚说。强调肾虚在肥胖症的发生中起到决定作用[1],是因为肥胖者男易阳痿,女易不孕,中年后易胖,小儿易胖,均为先天之本肾虚的表现,具体分析则是肾虚气化失司,导致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不能被机体利用而储存,导致肥胖。以肾虚立论治疗肥胖中医自古有之,《肥纂》言“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丹溪心法》曾记载用还少丸治疗肥胖。但肾虚之说从未占据主流,只是在现代研究发现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等器官功能关系密切后,备受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大量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人到中年以后,生活安逸,活动减少,好坐少动,身体逐渐肥胖,中医具体辨证是否是肾虚为主,尚存争议,故以肾虚为肥胖症的主因,此种说法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