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逍遥散、定经汤等的沿革及其异同
作者/罗元恺
以疏肝而调经的方子不少,其中以逍遥散与定经汤治疗月经不调为妇科所最常用。两方的组成虽有相类似之处,但却分别侧重于调肝或滋肾,临床运用时应有所区别,兹探讨如下。
(一)逍遥散的源流与发展
逍遥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妇人诸疾”中,几百年来为治疗妇科月经病的常用方,影响深远,由此而演变的方剂不少。本方除治疗妇科病外,并具有其他广泛的疗效。
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述的功效有:“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减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肢体羸瘦,渐成骨蒸。”按本方载于妇人诸疾门中,原文所主诸证,当以妇科病兼见者为主。方义着重于养血疏肝,肝主藏血,性喜条达,故凡肝血不足而肝气郁结者,均可用之。
原方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锉;微炒)一两,白茯苓一两,白芍药一两,白术一两,柴胡(去苗)一两。
制法和服法: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按:本方以柴胡、白芍、薄荷疏达肝气,当归、白芍养血和肝,白术、茯苓、炙甘草、煨姜健脾和胃。全方着重养血疏肝,佐以健脾。《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木病可以乘脾土。本方的组成,充分体现其遵照仲景所提出的这个原则。
从其所用的分量及煎服法看,是属于“轻剂”的范畴,剂型是粗末之散剂,每服仅二钱,且不用久煎,热服不拘时候者,意即每日不止服1次。散者,散也,轻可去实,肝气郁结不舒,属于实证之病机,故用散剂、轻剂以宣散之。热服不拘时,也以助其升发之气。若用重剂久煎,反失轻清浮泄之义。方药的运用,若违反了中药的药性与药理,足以影响疗效。
汪讱庵《医方集解》之逍遥散的分量是:炙甘草五分,归、芍、苓均为一钱,保持了轻剂的原旨。今人用逍遥散的处方,各药动辄三五钱,概用三碗水煎取一碗,有失原方的意旨,以致有些患者服了感觉燥热,达不到轻清宣泄郁气的目的,影响了疗效。剂型与用量,必须遵照中医的理论和中药的药理。
逍遥散的来源,基本是根据四逆散的立法化裁而成的。四逆散为《伤寒论》用治邪热郁结于内,致成热厥之候的主方。方中用柴胡、白芍以疏肝解郁清热,枳实行脾气之壅滞,调中焦运化之功,甘草和中。四逆散为调理肝脾的祖方。
道遥散的立法,也是以调肝理脾为主。方中柴胡,白芍疏肝平肝,少佐薄荷以增益其疏散条达之力;白芍与当归合用,养血以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少佐煨姜以增强运化之效。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肝脾和调,气血畅利,则诸证可愈。四逆散与逍遥散虽属疏肝和脾之剂,惟前者着重于气分,而后者则兼顾及血分,以此为异。
逍遥散创立以后,不断有所发展。薛己在《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于逍遥散原方加入丹皮、炒栀子各五分,柴胡也为五分,其余各药均用一钱,名加味逍遥散(即一般称为丹栀逍遥散),用治肝脾血虚有热,遍身瘙痒,或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小便涩滞。又治瘰疬流注虚热等症。
《审视瑶函》丹栀逍遥散称为八味逍遥散。丹、栀各七分,余药均用一钱,为粗末,水煎服。用治怒气伤肝,脾虚血少,致目暗不明,头目涩痛。肝郁容易化火,凡肝郁有热者,则丹栀逍遥散较为适用。
《傅青主女科》在丹栀逍遥散基础上化裁出宣郁通经汤,即原方去苓、术,加入香附、黄芩、郁金各一钱,白芥子二钱,归、芍、丹皮各五钱,炒栀子三钱,柴胡一钱。用治肝火炽盛,瘀热内郁而成血块,以致经水未来而腹先痛者。
《医略六书》则在逍遥散加入生地黄五钱,当归二钱,柴胡、甘草各五分,苓、术、芍药各一钱五分,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一块,薄荷少许,水煎服,名黑逍遥散,用治肝郁脾虚,妇女崩漏,脉弦虚数者。《傅青主女科》“经水先后无定期”中,在黑逍遥散基础上以山药易白术,以炒荆芥易煨姜、薄荷,再加入菟丝子,名曰定经汤。以上是逍遥散演变的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