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治胃痛
作者/郝文轩
一、营虚胃实
王某,男,15岁,冠县王段人,住观察室9床,1982年10月19日初诊。胃痛8天不愈,疼则如钻,愈若常人,心悸焦烦,面色黄薄,舌质红瘦无苔,脉象急数不匀,而胃院触诊却鼓胀有声。大便五日未解,小便清利偏黄。
余曰“此营虚胃实,木气嚣张也。虽无苔脉数,却胃实可掬,所以停食无苔者,营阴素虚故也。营虚则肝旺,木邪乘势侮土矣。《内经》所谓“厥阴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是也。治当抑肝扶胃,而阳明以通为补,是以苦降之药不可缺也”。
于是以白芍30克,甘草15克,枳壳40克予之。取甲乙化土,枳能安胃之义。实即芍药甘草汤加积实也。一剂而痛止,再剂而便通食进出院。程钟龄谓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信不诬也。
二、血虚营寒
王某之母,60岁,身瘦色黄,面多皱纹,冠县郝胡町社员。1982年10月1日病胃痛,旬日不愈。服中西药多日不效,即请余诊,已疼十二天矣。症见舌淡无苔,脉虚而数,心中悸痛,得按则舒,腹软便润,精神困顿。
余曰“此血虚营寒,阴维不申也。难经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今血虚营寒,终失温养濡润,是以拘急做痛也。洁古云“营为阴主里”“故主心痛”宜“当归四逆汤”。
余师其意,予当归30克,加肉桂5克以通厥阴,二剂而痛不再作,但心悬若饥,改用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补火生土而安。
三、胃浊不降
胡金昆之妻,30岁,冠县胡阎村人,住观察室13床。1982年10月5日胃痛入院。症见,舌苔白腻秽浊,脉象濡细而弱,呕逆不食,心下疼闷,大便溏而小便浑白。
余曰“此秽浊留胃而失通降也,《灵枢》云“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太阴湿土”以胃为腑,以肺为天,欲化其浊,非宣肺降胃而温太阴不可。”
予杏仁20克以肃肺气,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也”。予草果30克,芳香化浊,以“胜其独胜之寒”而降其有形之滞,所谓“治脾即所以治胃也。”而降胃之药,殊不必再加。三剂而痛止便泻不作。虽未直取阳明,却收意外效果。《内经》著太阴阳明合论,良有以也。
四、湿热雍塞
刘某,女,25岁,冠县万善人。1982年10月21日诊。自述胃痛七天,舌苔黄腻,脉来濡数,呕吐烦躁,胃痛不安,大便黑粘,小便浑赤。余曰“此湿热伏遏蕴塞胃脘也。治应宣散通降,以和胃气”。
予黄芩、半夏、枳壳各20克,取仲景半夏泻心汤之义。二剂而痛止呕去。但仍苔黄便黑,嗣予仲景黄芩汤,清热燥湿兼理营阴,五剂后苔退便黄而愈。
五、胃燥络急
王某,男,50岁,河北魏县永东大队6队社员,1960年春病胃痛两月不廖。舌赤无苔而干,脉来细数微弦,胃中灼痛,口中辛辣大解偏燥,小便稍赤。
余曰“此胃津被劫,络脉失润,以致拘急作痛也。阴虚则火旺、是以灼痛,治应生津润燥以和络脉。”
予麦冬、百合、柏子仁各20克,充液润燥,解痉止痛。服至日而安。所谓“胃为阳土,性喜清润”者此也。
《神农本草经》曰麦门冬主“合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血绝”。邹澎疏曰“胃络脉绝,当以仲景胃气生热,其阳则绝为解”“孤阳生热”络脉被煎,是以胃痛之症矣。故治之之法当“濡以润燥,静以制动”。燥解络安,痛斯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