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学生实习中,发现有些同学虽学得了一定理论知识,但一接触到病人就茫然无措。对于初学者,原不足为奇,究其原因固多,与未能掌握诊治方法亦不无相关。现仅就我们临床粗浅体会谈谈中医诊治方法问题。
一、诊断三要素
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三个要素,即确定疾病的性质、部位及轻重程度,可简称为定性、定位、定量。
1、定性,就是综合分析病人各方面的情况,以确定疾病的性质。
任何疾病都“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一些病理改变,必然反映出相应的证候,此即医生借以分析疾病的主要依据。
其次,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居处、嗜好、秉性以及地域、季节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响着疾病,须综合诸因素加以分析归纳,方能辨明疾病的性质。
2、定位,即确定疾病发生的部位。
内伤病的定位,主要依据脏腑及经络辨证。人体各脏腑经络,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循行部位和配属的器官,临床就是根据各脏腑经络特定的病理反应,来推断疾病发生部位。
伤寒的定位则依据六经辨证;温病的定位则依据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六经及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不仅有定位的含义,也是个定性的概念。必须明确,各种辨证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相辅为用的。
3、定量,就是确定疾病的轻重程度。
这个量的概念,虽然难以用具体数字加以表示,但可以从证候的表现上反映出来,并能为医生测知。
定性、定位、定量,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诊断,如“胃热炽盛”,胃是病位,热是性质,炽盛是程度。
即使有些诊断从字面上看,并未包括上述三点,如“脾虚泄泻”,似乎没有量的概念,但作为医生,也必须心中有数,而且要在治疗中加以体现。
二、诊法三要点
诊法,是指运用四诊的方法,准确完整地采集与疾病有关的资料。正确使用四诊方法,要掌握三个要点,即认证准确、四诊全面、善抓主证。
1、认证准确,就是对每个证要认准。
要做到这点,首先对每个证的概念要明确,这是一项基本功,不是单靠书本所能学到的,必须通过实践锻炼。如对各种脉象的辨认,往往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就是一些普通的证,也要细心体察。如常说的小便不利,是指小便的次数少还是指尿量少?是指小便时费力还是指溲后仍有尿意?必须把概念搞清,临证才易认准。
尤其对诊脉、查舌、望神色,更须多下功夫才能掌握。认证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诊断治疗。
2、四诊全面,是指采集病史要详细。
四诊合参,不能只见一二症就草率诊断,那样容易误诊。如某病人自述感冒、头昏恶风,同学就开了两剂银翘散。经追问,病人只是在有汗见风时才恶风,在室内并不恶风,而且脉缓无力,属表虚不固,予玉屏风散而愈。
由此可见四诊全面准确的重要性,尤其对疑难危重病人,更须如此。
3、善抓主证,就是善抓具有特性的证候。
主证最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否则罗列了一大堆症状,主次不分,辨证也无从着手。从主证入手,也省去了许多不着边际的诊查。
如何抓主证呢?
病人的主诉,往往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也多是该病的主证。医生在掌握病人主诉的同时,要切脉、查舌、望神色及闻声味等,这样就会得出一个初步判断,然后再根据这个初步判断,扼要地询问病人,去进一步印证这个初步判断的正确性,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假如病人的叙述与医生的初步判断一致,则诊断可以成立,否则尚须重新考虑。
如病人主诉胃痛 2年,诊其脉沉缓无力,舌淡,苔白滑,面色萎黄,就会得出脾胃虚寒的初步诊断。医生再围绕这个初步诊断,进一步询问病人是否倦怠无力、腹胀便溏等。若病人的叙述与医生的推断相符,诊断就可以成立。
但也有些病人的主诉,不能准确反映主证,甚至说错,容易导致误诊。这时就必须仔细诊察,要靠医生所能采集的客观指征及详细问诊,才能找出疾病的症结所在。
如刘某自述感冒,后头痛半月,诊其脉尺浮大,乃肾虚相火动,予知柏地黄两剂而安。尤其儿科,俗称哑科,客观指征更为重要。
三、辨证三原则
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对与疾病有关的素材加以分析综合的过程,以期明确诊断。准确辨证,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务求其本、分清主次。
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是辨证的理论基础,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只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才能深刻认识每个症的病理意义,才能发现纷纭繁杂的诸症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疾病的本质。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例如,脾虚的病人,不仅可以水肿泄泻,还可见头晕、倦怠、便血、脱肛、崩漏、白带、不孕等等,这些看来似乎互不联系的症状,从中医理论出发,都可以得到恰当的解释、找出脾虚这一共同的病理基础,这也正是异病同治的奥妙所在。
也只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才能使辨证施治左右逢源,取得突出的疗效。
如一妇肺结核咯血,用垂体后叶素等多种血药、数日未止。中医诊其腹胀满,大便七日未解,脉沉数,苔黄,予调胃承气一剂而止。就是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而取得的疗效。
2、务求其本,就是揭示疾病的本质。
如何求本?主要靠脉、舌、神色这些客观指征来决断,其中脉的重要性更大。
李士材说:“辨证立法首重于脉;辨脉之法,以沉候为准。”吾师赵绍琴、陈慎吾都很重脉,曰脉可定性。
临床常可遇到一些病人,或症状繁杂,或症状很少又不典型,使辨证颇为棘手,若不从脉舌神色入手,其本难以辨明。
如某人唯感头痛,他无所苦,究竟是什么性质头痛?若脉浮紧是风寒;浮数是风热;脉细是阴血不足;弦数是肝热,再参以舌及色等,诊断不难明确。
一般来说,杂病重脉,时病重舌。当然,强调客观指征的重要性,不否认某些自觉症状的意义,如病初起即寒热并作,就是新感的一个特征。总之,要以脉神色等客观指征为主,四诊合参,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3、分清主次,就是分清标本缓急。
任何一个病的诸证,都有主次之分。主证起决定性作用反映疾病的本质,而次要的证则是从属的,随主证而生,随主证而变。
在辨证中,要围绕证,尽量用一个统一的病机去解释所有的证。切忌主次不分,一个证一个病机。这种情况产生,往往是没有把病看透,抓不往根本,治疗只能对症处理,难以切中要害。
当然,在病情复杂时,一个病机不能解释所有的证亦可提出两个以上的病机,但必须分清主次。
四、治疗三宜忌
治疗包括立法处方,宜切合病机,忌生搬硬套;宜讲求配伍,忌杂乱堆砌;宜能守善变,忌心无准的。
1、切合病机,是指立法处方要符合辨证诊断,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每个处方都必须体现定性、定位、定量三个要素。如风寒咳嗽,性质是风寒,病位在肺,可选用三拗汤。至于量的概念,则体现于用药的轻重上。对复杂病例,要分清标本主次,真假逆从,切忌生搬硬套。
如一见转氨酶高就用五味子30g,不别湿重气滞,肝热血瘀,往往酶未降而胀已起,这算不得辨证,易蹈废医存药之覆辙。
2、讲求配伍,就是方中各药要遵循配伍原则。
有主有辅,有佐有使,要讲求性味归经,切忌无原则地杂乱堆砌。即或侥幸取效,亦不知何药之功,恶化亦不晓何药之过。
最好根据辨证立法,选一恰当成方加减,可弥补我们的学识不足与仓促间考虑欠周,乃事半功倍之举。
3、能守善变,诊断治疗是否正确,还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疗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诊断治疗是基本正确的。反之,可能辨证治疗有误,须重新诊断,变更处方。
也有的虽一时不见好转,未必都是诊断治疗的问题,如煎服法、将息法等,都可影响疗效。也有的是火候不到,只要病机未变,就要守得往,不能一见无效,就不加分析地改弦易辙,心中全无准的,焉能取效?
然亦有不察病机,一见好转就效不更方,亦足以偾事。须谨守病机,病变我变,病将变我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