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消梅汤
组成: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枳壳、小茴香、乌药、香附、厚朴、桔梗、牛蒡子、山豆根、射干。
周某,男,32岁,司机。
初诊:1992年3月2日。主诉:咽中异物感半年,加重15天。
病史:平素吸烟、饮酒量多,半年前感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闷,腹胀,食欲不佳,经当地医院胸透、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遂按慢性咽炎治疗,服冬凌草片,山豆根片等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半月前因过春节饮酒过多,致病情加重,再服冬凌草片疗效不佳,故前来就诊,现症见:咽中有异物感,胸闷,气短,腹胀,口干口苦,精神尚好,面色红润,语言有力,形体较胖。舌边尖红,舌体胖大,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梅核气(肝胃郁热,痰凝气滞〉。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
治法:疏肝和胃,清化痰热,行气利咽。
处方:理气消梅汤(自拟经验方)加减。
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厚朴10克,紫苏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知母12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山豆根10克,甘草3克。
二诊 1992年3月9日。上方服六剂,口干口苦消失,余症大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二诊辨证论治:脾胃功能健复,使痰浊渐得运化,气机升降有序;肝郁将疏,气机趋于通畅,热势消去,固病情好转。口干苦消失,故上方去清热养阴之知母,加砂仁12克温中和胃。6剂水煎服。
三诊 1992年3月16日。咽中异物感消失,无特殊不适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三诊辨证论治:痰湿已去,脾胃功能正常,肝疏胃和,然紫苏多服泄人真气,故去紫苏,继服6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