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为《伤寒论》名方,虽药仅两味,却开治疗郁热之先河,予后世无穷启迪。余用既多,窃有所悟,陈之以求正同道。
一、仲景运用栀子豉汤主旨思想之分析
《伤寒论》中栀子豉汤证6条,类方5则,禁忌1条。
其主症为心烦不得眠,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及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或然之症为身热,饥不能食,但头汗出等。
何以会出现上述症状?其病机有二:
一是热郁胸膈,郁热扰心而心烦不得眠,剧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溃溃无奈;
二是胸膈气滞,致胸中窒,甚则心中结痛。
热为阳邪,主动主升。气滞不畅,郁热不得外达而上蒸,故头汗出,其身热也,因先有表热,误用汗吐下后,致热陷于里,若表热未尽者,则仍可有身热。
栀子豉汤证之心烦,仲景明确指出为“虚烦”。此虚也,并非正气虚衰,乃指无形之热而言。何以知此为无形之热?无形之热与有形之热如何鉴别?仲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鉴别指征——心下濡。
结胸证因阳气内陷,气滞不通,虽亦可见胸痛、烦躁、心中懊恼,但心下硬,知为热与有形之邪相结于胸乃成,栀子豉汤证心下濡,中无阻滞可知,故为无形之热郁于胸膈而作。
栀子豉汤证实为郁热,是郁热之病位在胸膈者。因此,须明了郁热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二、郁热的病因病机
郁热形成的病机,一是气机不畅,二是热郁于里而不得外达。
造成郁热的原因,或外邪入里郁而化热;或情志怫郁气郁化热;或痰湿、瘀血、食积郁而化热;或正气虚馁,阳气不得升发,郁而化热。正如《医碥》所云:“六淫七情皆足以致郁”,“气不足以郁而成火,东垣所谓阳虚发热也。”
由此可见,郁热的原因非常广泛,六淫七情、气血痰湿、饮食劳倦、正气虚馁,凡能影响阳气升降出入者,皆可导致阳郁化热。所以,无论伤寒温病,还是内儿妇各科,皆有郁热证。
若其热郁的部位在胸膈者,皆可以栀子豉汤主之,故本方不局限于伤寒的狭窄范围,温病、杂病亦可用之。
温病:
温病中热郁胸膈证非常多见,因胸膈为心肺所居,属上焦,包括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三个阶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上焦阶段的卫、气、营证,都可归属于热郁胸膈的范畴。
卫分证,因“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温邪所伤而膹郁,卫气不得宣发,致卫阳郁而发热,外失卫阳之温煦而恶风寒,所以卫分证的实质是郁热。迨热邪传入上焦气分,见胸闷、咳喘、烦躁不寐等,亦属郁热。
上焦气机不畅,热邪不得外达,逼热入营,则岀现舌绛、神昏谵语,其热邪郁闭程度较气分更重,故治疗营分证的原则为“透热转气”。
所谓透热,即使热邪从里透达于外而解。显然,热郁之意已寓其中。既然上焦阶段的卫气营证皆属郁热,且部位都在胸膈,故皆可以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
伤寒初起,若寒未化热,虽可属郁证范畴,但不属郁热证。若寒已化热,且病位在胸膈者,即可属热郁胸膈证。
尤其现代,因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厚味,拥火而居,外感风寒而内有郁热者居多,往往形成寒包火证,即可用栀子豉汤清其在里之郁热。
杂病:
内伤杂病之热郁胸膈者,主要见于心肺,肺主一身之气,司治节之权。若邪袭于肺而化热,或痰湿蕴肺而化热,则肺失宣降而膹郁,即可形成肺经郁热而寒热咳喘、胸闷胸痛。
心主火,若情志不遂,心气不畅,则火热内郁,见心烦不寐,惊狂昏谵,或口舌糜烂、斑疹疮疡等。
总之,热郁胸膈证范围很广,不论伤寒、温病或内伤杂病,皆可见之,均可以栀子豉汤化裁治之。
三、郁热的临床特征
郁热,由于致郁原因不同,所郁部位之异,正气强弱之别,兼杂邪气之殊,故其临床表现甚为复杂。
尽管症状千差万别,但由于都具有热郁于内这一共同病理基础,因而临床表现就有共性可循。掌握了郁热的特征,也就易于掌握热郁胸膈的特征。下面从脉、舌、神、色、症分述之。
(一)脉
郁热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
脉何以沉?因郁热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是气机郁结,气血不能外达以鼓荡血脉,故而脉沉。
正如《四言举要》云:“火郁多沉。”脉之沉伏程度,与气机郁结程度成正比。
气郁轻者,可中取而见;重者,脉可沉、伏,甚至脉厥。如《温病条辩·卷二·六条》:“阳明温病……脉沉伏,或并脉亦厥”,此即气郁极重而致脉厥者。
脉何以躁?因热邪郁伏于内使然。热为阳邪,主升主动。气机郁结,热束于内,必不肯宁静,奔冲激荡,扰动气血,致脉躁数急迫。
如《医家心法•诊法》曰:怫郁之脉,大抵多弦涩凝滞,其来也必不能缓,其去也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若郁闭重者,气血滞泣,脉搏可呈沉小、沉细、沉涩、沉迟乃至厥。如《伤寒论》“阳明病脉迟”。
热郁脉之沉小、细、涩、迟、厥,有类虚寒,然断不可误为虚寒,其区别之关键在于脉之沉候有力无力。沉取按之无力者,即为虚寒,若沉取按之躁急有力者,即为郁热。
正如《四诊抉微》曰:“阳气微,不能统运营气于表,脉显阴象而沉者,则按久越微;若阳郁不能浮应卫气于外,脉反沉者,则按久不衰。阴阳寒热之机,在于纤维之辨。”
至于热郁胸膈者,既为郁热之一种,故脉亦沉而躁数。所不同者,可见寸脉偏旺,或寸脉动数如豆。
(二)舌
郁热之舌当红。因气机郁结,邪热不能外达而上灼,故而舌红。由于郁热的轻重不同,舌红的程度亦有差异。
轻者舌微红、舌尖红,或舌尖部有晶莹突起之红点如粟状;重者全舌皆红,甚至舌绛少津;极重则舌深绛干敛。
但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大出血、血液病严重贫血、大量输液等,郁热虽盛而舌淡,此时之淡舌不以虚看,当舍舌从脉。
(三)神色
郁热上冲则面赤,然因气滞而气血不畅,故面虽红而有暗滞之感。郁重者,面色可青紫而暗滞。其神志,可心烦少寐,或心中躁扰不宁,或谵语、狂躁、神昏。
(四)症
郁热的症状特点是,内呈一派热象,外呈一派寒象。气机郁滞,阳郁不达,外失阳之温煦,故外呈寒象,如恶寒恶风、肢冷腹冷等。
热邪郁伏于里,燔灼于内,故内呈热象,如烦躁口渴、气粗口秽、胸腹灼热、溲赤便结等。热扰于心则心烦、昏谵、狂乱;热迫于肺则咳喘气粗、胸痛胸闷。
以上诸项特点中,以脉沉而躁数最关紧要,其次为舌。若脉见沉而躁数,舌质又红,即可诊为郁热。在此基础上,又见胸闷胸痛,心烦懊恼,或咳喘症,即可诊为热郁胸膈,以栀子豉汤主之。
四、郁热的治疗
因为郁热证的病机,一是气机郁滞不畅,二是热郁于内不能透达,所以其治则当宣畅气机,清透郁热。至于热郁胸膈者,因属郁热范畴,故上述治则同样适用。所不同者,当侧重宣畅胸膈之气机,清透胸膈之郁热。
(1)如何宣畅气机?
原则是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郁热外出之路畅通。
因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众多,若六淫外袭、气血痰食、腑实壅塞气机者,须祛邪以畅达气机;若情志怫郁而气机不畅者,则须理气行气以疏达气机;若正气虚馁而气机不畅者,又宜扶正以畅达气机。
总之,要针对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有的放矢。
(2)如何清透郁热?
“热者寒之”,里有热邪,固当以寒凉之品清之。但清热之时,一定要勿过寒凉,因过寒则遏伏气机,则郁热更不易透达,当选用寒而不遏之品最宜。
(3)主方与配伍
栀子豉汤,淡豆豉味辛,辛能开郁,宣泄胸膈之郁热;栀子苦寒,清热泻火;—辛一苦,一开一降,共成辛开苦降之方。
本方虽药仅两味,但由此创立的辛开苦降的法则,对郁热证普遍适用,并在此原则指导下,创立了众多治疗郁热之方,给后世以无穷启迪。
笔者运用栀子豉汤治疗胸膈郁热证时,常与升降散相伍,并重用连翘。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四药组成。
原出《万病回春》之“内府仙方”,《伤寒温疫条辨》定名为升降散,推其为治温之总方。该方善能升清降浊,行气活血,透发郁热,不仅为治温之总方,亦为治郁热之总方。
连翘重用,乃取张锡纯用药之意,以其升浮宣散,透表解肌,散热结,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且能发汗。
栀子豉汤合升降散并重用连翘,则增强了开达郁结、清透郁热的功能。
若有兼证者,则在此基础上随证化裁:
因湿遏热郁者,加茵陈、滑石、佩兰、石菖蒲、杏仁等;
兼表证者,加薄荷、牛蒡子、荆芥等,
情志怫郁而热郁者,加玫瑰花、代代花、绿萼梅、川楝子等;
瘀血致热郁者,加赤芍、牡丹皮、紫草、桃仁、红花等;
痰浊蕴阻致热郁者,加瓜蒌,川贝母、黛蛤散、竹沥等;
食积中阻而热郁者,加三仙、鸡内金、炒枳売、焦槟榔等;
阳明腑实热郁者,加芒硝、枳实;
郁热重者,加石膏、知母、黄芩等;
热郁津伤者,加芦根,白茅根、天花粉、麦冬、玄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