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骨与关节结核秘方
骨痨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先煎)15克,银柴胡、丹皮各6克,地骨皮、杜仲、怀牛膝、川断、桃仁各10克,红花、苏木各6克,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清热,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解】古今医家认为:骨痨是阴寒之证,治宜温经通络,代表方为阳和汤。
然本病之病机演变甚为复杂,总的趋势是其始也为寒,其继也为热,既有其肾亏骨空之虚,又有其气血凝滞之实;当骨质发生病变时,其本虚标实之局面固然同时存在,但其寒邪已化为热,阴证已转为阳,并且每见阴虚火旺之证。
故用养阴清热、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骨痨汤最为合拍。
方中青蒿苦寒,专治阴分伏热。
银柴胡,地骨皮甘寒,善理骨蒸痨热;丹皮辛苦,清热散瘀;鳖甲咸寒,滋阴潜阳;杜仲甘温微辛,川断苦辛微温,牛膝苦酸而平,3味合用,有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利关节;桃仁苦甘而平,红花味辛而温,苏木甘酸辛平,合用破血行瘀通壅滞;金银花甘寒,紫花地丁苦寒,清热解毒疗痈肿。
合而用之,则阴虚可滋,痨热可退,筋骨可壮,瘀血可通,蕴毒可解。
全方标本虚实同治,攻消补益兼施。
长服无暇,疗效颇佳。
【主治】骨痨(骨与关节结核)。
【加减】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白芍以补气血;舌红少苔、口燥咽干、阴虚现象明显者,加生地、麦冬、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等以滋养阴液;潮热经久不退者,加胡黄连、白薇等以退虚热;脓肿形成或溃后脓多者,加重清热解毒之品;盗汗不止者,加浮小麦、碧桃干、糯稻根须等以止虚汗;舌苔白腻,胸闷纳呆,夹有痰湿者,加制半夏、茯苓、陈皮以化痰湿;舌质紫暗,瘀滞较甚者,加重活血化瘀之品。
【疗效】多年使用,颇有效验。
笔者临床验证多例,辅以外治,均获痊愈。
疗效可靠,是一首良方。
补益祛邪方:
【组成】党参、生地各20克,白术、连翘、枸杞子各12克,茯苓、当归、女贞子、骨碎补、菟丝子、芍药各15克,川芎、甘草各10克,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儿童用量酌减。
【功用】解毒祛瘀,补气健脾,益肾填精。
【方解】骨关节结核发病以气虚、阴精亏、骨骼空虚为病之本。
邪毒瘀滞为病之标。本方系由入珍汤加味而成。
故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黄芪鼓正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补血活血化瘀;女贞子、枸杞子、骨碎补、芍药、菟丝子补益肝肾;又以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祛邪。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主治】骨结核。
【加减】伴有脓肿形成者,加白芷12克,皂刺15克,山甲10克,苡仁24克,败酱草30克;疼痛重者,加元胡2克,乳香、没药各10克;阴虚潮热,加地骨皮、鳖甲、黄柏各10克,龟板12克;脓肿平坦,色白或暗淡,关节浮肿者,加肉桂、炮姜各6克,白芥子10克;病程久而痿管不愈、消瘦、乏力、气血双亏者,重用熟地(易生地)黄芪各为30克,加首乌12克,桂圆肉15克。
【疗效】治疗113例,结果治愈75例(占63%)好转31例(占27%),无效5例(占4.4%),复发6例(占5.5%)。
总有效率为90%。
11例脊椎结核合并截瘫患者,治愈6例,好转3例,无效1例,复发1例,有效率为88%。
疗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平均治愈时间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