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病 脚肿如脱 关节痛 或白虎风、痛风,以关节红肿、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原用于治疗历节病。该病又称白虎历节或白虎风、痛风,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所谓“尪羸”,指身体瘦弱,《脉经》中作“魁瘰”,形容关节肿大之状;“脚肿如脱”指两足肿大,如脱离身体的样子;“温温欲吐”,是描述泛恶、欲吐不吐的状态。
元代赵以德对《金匮要略》加以注释,他分析此方:“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则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例。”桂枝芍药知母汤具有扶阳气、滋阴血、祛风湿、消瘀肿、止疼痛的功效,凡因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历节疼痛者,本方应为首选。
《岳美中医案集》中用此方治疗痹病的验案,对理解方义颇有帮助。
患者男性,17岁。因受河水凉浸,数日后发病,左股关节肿痛,渐及两膝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难以行走,时常发热,经历4个月,后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数剂而愈。不承想5年后,又因淋雨受冷,发生肌肉疼痛,午后发热,诊断为急性风湿病,投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16剂而愈。但左腿仍不灵活,足胫发凉,且有疼痛感,时有心慌、头晕、气短。舌苔薄白,脉数。下肢皮肤干燥,肌肉消瘦。颇符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处此方6剂,服药后走路轻快,心慌、头晕等症状消失,脉象和缓。又服3剂,诸症如失。两年后,又因雨淋受湿复发。因经济条件所限,未能及时治疗,以致迁延不愈。
借此案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方证,一是有外因干扰,风寒湿因素明显;二是反复发作,导致病邪深入;三是治疗不及时,会迁延成痼疾。提示临床在诊治此类疾病时,当精心调理,补虚与祛邪相互兼顾,不可偏颇。并告诫患者一定要细心调养,不以初愈为功成。
患者男性,19岁。左足肿痛已五六年,近两年加重。X线摄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症状为左足肿痛,怕冷,走路则痛甚,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此风湿属太阳少阴合病,符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处方:桂枝12克,麻黄6克,白芍9克,知母12克,生姜12克,川附子6克,防风12克,苍术12克,炙甘草6克。每日1剂。服上药7剂,左足跟痛减,走路后仍痛,休息后较治疗前恢复快。川附子增为9克继服,1个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已不明显。
本方临床多用于慢性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呈现太阳少阴合病,尤其是见关节肿大变形而伴见气冲呕逆者。若风湿热关节红肿热明显者,可加生石膏。
四川著名儒医刘梓衡,系岐黄世家。晚年他将重点病例系统整理,著成《临床经验回忆录》。书中所载他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得心应手,疗效突显,特别是对风心病所致心衰水肿的治疗。
患者罹风心病水肿4年,通身肿胀,腹大如簯,胸下脐上肿大如拳,腿脚肿大不能穿棉裤,眼睑肿如灯泡,小便点滴俱无,气喘胀急,备好棺材,只等一死。经刘梓衡诊,见患者舌苔薄白,脉浮滑数,知其尚有生机,遂处桂枝芍药知母汤。患者服用1剂,大小便通利,服用4剂,即能起床穿衣。后用三拗汤治疗头面浮肿,服用4剂肿消。再用真武汤加防己、木通、椒目,连服5剂而愈。
刘梓衡应用本方治疗风心病时有如下经验:“知母倍于附片,有时增为两倍,不仅起消肿作用,且能抑附子的温燥。虽有麻黄、防风,绝不致大汗,即大汗亦不易陷于虚脱。”
刘梓衡之父曾多次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疮痈与烂脚丫等脓毒症,均见奇效,其书中载一例脓毒性关节炎治验。患者男性,21岁,因坐卧湿地、熬夜过多而致。诊见诸关节脓肿,痛楚难堪,就诊时用滑竿抬来患者,直呼疼痛。关节痛甚时局部火烧火燎,但时又冷痛不已,诊为白虎历节风。取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嘱大汗后切忌风寒,服用1剂,翌日患者与家属竟乘三轮车而来。疼痛虽然大减,但因出门受风,断其必然复作,后果如所言。改为养阴和血兼除风湿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交替服用。2个月后病痛痊愈,13年后随访未复发。